科學家揭示地球宜居奧秘:早期小行星撞擊是關鍵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7-27 09:15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7月2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科學家近日研究發現,地球地殼外層曾富含生熱能的放射性元素,但是早期遭受到過小行星撞擊,毀掉了地表的這一外殼,從而奠定了地球板塊構造、磁場南北極以及氣候形成的基礎。科學家指出,盡管金星與地球類似,但是由於金星早期未受到小行星撞擊,又遭遇氣候突變,不適宜人類居住。
隨人類孜孜不倦地探索太陽系中的生命跡象,為何是地球而非金星或火星上存在生命現象,一直是科學界一個未能解開的謎。但是最新研究表明,通過研究地球早期的進化過程,地球宜居奧秘初見端倪。科學家發現,地球早期遭到的小行星碰撞,可能對這一進化過程至關重要。
科學家指出,地球早期,地殼外層曾富含生熱能的放射性元素,如鈾元素和鉀元素。但是,由於受到小行星撞擊,這一外殼遭到毀壞。早期地球這層外殼的蛻落,導致生了今天我們看到的所有地理現象。地球板塊構造、磁場南北極以及氣候形成,都起源於早期的小行星碰撞。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地球、海洋與大氣科學系馬克-傑利內克教授解釋:“小行星碰撞事件影響了地球的早期構成及總成分,部分決定了我們星球的板塊構造、磁場及氣候形成,這一切成就了今天人類宜居的地球。正是這些小行星撞擊事件的發生,導致了地球與其它行星的潛在區別。”
板塊構造的緩慢位移使地表發生了滄海桑田的巨大變化。板塊位移使底層地幔溫度冷卻下來,維持了地球的強大磁場,並促進了火山活動。頻繁的火山爆發會生溫室氣體,使地球表面變暖到足以適合生命出現。這種氣候溫和的地表特徵是其它岩質行星所不具備的。
在太陽系所有行星之中,就大小、質量、密度、重力和成分而言,金星是與地球最接近的一顆。然而,相比有生物宜居溫度和氣候的地球,金星發生了氣候突變:含二氧化碳的深厚大氣層,以及高達470攝氏度的地表溫度。傑利內克表示:“若不是發生過小行星撞擊,地球也極易進化成為如今的金星。正是小行星撞擊生的一系列影響變化,平衡了地球上的磁場和溫度。”
由於缺乏碰撞侵蝕,金星地表溫度的冷卻過程雜亂無章,火山活動頻度莫測,從而導致氣候在數十億年的進化過程中發生劇烈突變。傑利內克:“我們將繼續完善這一碰撞侵蝕研究學,逐步證實影響地球初期成分的環境條件,會對其進化過程生深遠影響。”
研究人員指出,地球生命所需的重要化學物質,如蛋白質,可能形成於淺水坑中。科學家已經證實,在被太陽曬乾水份又再度被雨水充盈的窪地裏,會生一些生命形成所需的重要生化物質。僅需20次“白天被蒸干-夜晚打露水”的反復循環,就會發生化學反應形成多鏈——當多鏈足夠長時就會形成蛋白質。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發現支撐了這樣一個觀點,即約四十億年前生命起源於干地,或許甚至是沙漠。(彬彬)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