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區塊鏈

專訪Gyroscope創辦人,如何為LP打造超越Uniswap的收益體驗?

BlockBeats 律動財經


在 DeFi 市場愈發擁擠的今天,做「被動 LP」的散戶正逐漸成為無聲的犧牲品。他們看似加入了收益豐厚的流動性池,卻往往被高頻套利、參數誤配和波動性吞噬了本金。 Uniswap v3 曾被視為 AMM 的技術巔峰,但實際數據顯示大多數 LP 都在賠錢。問題不在於機製本身,而是機制複雜度與一般使用者之間的巨大落差。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律動財經圖片

Gyroscope 正試圖改寫這個劇本,它不是又一個新 AMM,也不是另一個「穩定幣故事」,而是一個從結構設計出發、專為被動 LP 打造的新型做市系統。

Gyroscope 動態流動性池 E-CLP 為 LP 提供真實收益,表現較 Uniswap V3 上的平均 LP 高出 32 倍,較 Aerodrome LP 高出 15 倍。下個月即將上線的 Dynamic 3-CLP 將首創三向流動性集中佈局,預計在現有基礎上再將收益表現提升一倍。最新上線的 Avalanche 鏈 EURC/USDC; BTC.b/WAVAX 和 Base 鏈 WETH/cbBTC 動態流動性池,獎勵機制高達 64% 年利率,詳見文章尾部連結。

律動 BlockBeats 最近邀請了 Gyroscope 聯合創始人 Ariah Klages-Mundt 進行了一次深度專訪,我們從 GYD 的穩定機制談起,穿越動態 E-CLP 的策略演化,最終抵達三資產池的創新邊界。在這條路線中,我們看到一個清晰的主線,用結構性方法取代策略盲選,讓長期收益不再依賴運氣和時機,而是一種可以被複製和放大的設計能力。


以下為專訪全部內容:

BlockBeats:請做一個自我介紹,你最初為什麼決定創立 Gyroscope?畢業於康乃爾大學,你在學術研究的背景對 Gyroscope 的設計有哪些直接影響?

Ariah Klages-Mundt:我們在 Gyroscope 做的事情,起點其實類似一個科學研究專案。我的研究早期就預測了許多穩定幣脫錨的問題,例如 DAI 在「黑色星期四」發生的事、Fei 剛上線時的失敗、以及 Terra 的崩盤。而我們在 Gyroscope 的目標就是用不一樣的方式做事,打造那些既能帶來良好收益,又真正實用、而且結構上穩固的產品。

康乃爾的經驗對我有很大的影響,Gyroscope 的設計就是圍繞著我們在研究中學到的經驗而建立的。我和共同創辦人都是當博士出身,我們在讀博期間就已經開始構思 Gyroscope。當時我們看到產業中發生的一些趨勢,以及許多人最終會遇到、也確實遇到的那些問題。於是我們決定自己親手去搭建一個產品,從底層開始設計,看看能不能避開那些結構性陷阱。

彭博數據科學博士獎學金獲得者,Ariah Klages-Mundt


是什麼意思?對一般使用者來說,它跟 USDC 或 DAI 之類的穩定幣最大的差別在哪裡?

Ariah Klages-Mundt:從高層次講,Gyroscope 的目標是將流動性做得盡可能高效,同時讓使用者的參與方式盡可能簡單、被動。

這個理念首先體現在穩定幣產品的設計上,也就是 GYD。 GYD 有很多很酷的功能,你可以在文件裡看到,但它的核心價值其實來自它的流動性結構設計——它在交易中幾乎始終緊貼錨定價格,在整個行業中表現是最優秀的之一。這使得它非常適合用於交易,這也是我們設想中 GYD 接入主線產品策略的關鍵,

我們的產品策略其實已經從單純的穩定幣,轉向關注更廣義的 LP 工具和動態流動性管理。

在動態流動性池(Dynamic Liquidity Pools)方面,我們觀察到的問題是,大多數人在 BTC-穩定幣這種高波動交易對上做 LP,最終都是虧錢的,原因是他們無法高效、主動地管理自己的倉位。而我們所做的事情就是「反轉劇本」,透過 Gyroscope 的動態流動性池機制,我們提供了一種完全被動、但實際表現非常出色的做市方式。

我們認為 GYD 的未來和整個 Gyroscope 的 LP 工具體系將是密不可分、共同演進的。

BlockBeats:那我想回到 Gyroscope 的發展歷程聊一聊,例如你們從 GYD 模型一路走到現在的動態 CLP,有哪些關鍵節點或轉折點讓這個專案走到今天?

Ariah Klages-Mundt:我們最初設計這些流動性池,是為了提升穩定幣客戶端的效率,核心目標有兩個,一是構建鏈上的穩定幣二級市場,二是為支持穩定幣的底層資產創造更有效的收益來源。

在打造這一系列產品的過程中,我們意識到一個核心問題。我們發現,穩定幣的商業模式本身是非常難做的,和許多 DEX 計畫面臨的困境類似——永續性問題。

如今大多數新發行的穩定幣之所以能夠擴張,基本上都是靠代幣激勵來推動,但這套模式從根本上就是不可持續的。因為它們為了吸引資本,不得不付出比吸收到的更多的激勵,進入了一種「資本越多,補貼越高」的惡性循環。就連像 Ethena 這樣的穩定幣也高度依賴代幣激勵去驅動成長,通常一單位的激勵支出都會超過其實際賺取的收益,這種模式顯然難以長期維繫。

所以,在我們為 Gyroscope 打造一系列產品的過程中,我們也必須重新思考,這個協議的最佳商業模型到底是什麼?

我們其實擁有許多有價值的元件,像是一些本身就能帶來收益的 AMM 模組,還有一款非常創新的穩定幣。而我們現在認為,最有潛力的路徑是圍繞著「這些本身能獲利的流動性池」去進行成長。它們不僅解決了 LP 的實際問題(例如難以管理部位),同時又能帶來可觀的收益,本身就具有獨立的產品價值。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現在把它們當作 Gyroscope 的主要商業模式重點。

同時,穩定幣也可以很好地補充這些流動性池的價值。正如我在訪談一開始提到的,GYD 在掛鉤點附近的流動性非常強,一旦你調整倉位,它比市面上任何穩定幣都更靈活,因此它在作為交易資產時具備顯著優勢,也能與動態流動性池形成互補。

我們認為,實現穩定幣「永續成長」的最佳方式,是為它找到一個清晰的市場定位,例如作為高流動性的交易資產,並融入盈利能力強的產品體系中。這樣的路徑可以不依賴長期的代幣激勵,而是透過產品本身的收益能力來實現成長。 GYD 就可以藉力這些動態流動性池實現擴張,也為我們後續可能推出的另一個穩定幣提供借鏡。

當然,當階段我們主要聚焦在動態流動性池的建構上,這也屬於一個探索性的過程。我們正在擴展多種獲利可能的流動性池,目前包括與 USDC、USDT 和 GYD 等資產的交易對。這階段的核心是把產品本身做大做強。

接下來,我們也考慮長期保留 GYD,並持續拓展其成長潛力。我們認為,把 DEX 和穩定幣客戶端結合在一起作為一套業務模型,會帶來許多好處。

尤其有兩個面向值得強調:

· 第一,如我剛才提到的,GYD 作為交易資產,可以圍繞它構建一套具有自我盈利能力的結構化產品。這些產品利用 GYD 的特性,不需要依賴激勵補貼,也能自行擴張。

· 第二,如果你擁有自己的穩定幣產品,就更容易將其整合到你生態內的其他產品中。例如我們現在的 USDC、USDT 等動態流動性池本身收益率很高,很多用戶想要進一步放大這些收益,而最簡單的方式可能就是把它們連接到 GYD 的槓桿機制。

透過這種方式,使用者可以利用 GYD 來撬動更高的效益,而 GYD 本身也能從中受益,整套產品體系將形成良性的協同效應。

BlockBeats:現在市面上已經有很多流動性產品了,你們覺得 Gyroscope 在整個 DeFi 生態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你們的定位是什麼?

Ariah Klages-Mundt:我們注意到市場上有一個明顯的空白,特別是在服務「被動 LP」方面。 Gyroscope 的定位就是要讓被動 LP 的操作變得非常簡單——如果你是被動 LP,那麼選擇我們應該是一個「毫不猶豫」的決定:性能更好,使用也更輕鬆。

從長期來看,我認為流動性產品市場會逐漸分化為兩個主要方向:一類是專為被動 LP 打造的簡潔高效方案,這是市場的一端;另一類則是面向專業做市商的高度可定制化工具,他們需要的往往是極度靈活的架構,比如像 Uniswap v3、v4 配置那樣的複雜但對被動 LP 來說,他們其實並不想面對這些複雜度,他們只是希望透過一個簡單的產品入口,就能獲得高收益。

而這正是目前市場還未完全滿足的需求。雖然也有一些被動流動性方案,但它們表現並不好,基本上還是掉入了 Uniswap 那套傳統 LP 模式的同樣陷阱中。

Gyroscope 官網流動性池網頁

Dynamic E-CLP的機制亮點與收益表現

BlockBeats:Dynamic E-CLP 是你們最近的一個重大創新,現在已經部署在 Base 等鏈上,在 ETH/USDC 上的實際收益率據說是 Uniswap v3 的 32 倍,這背後最核心的機制創新是什麼?

Ariah Klages-Mundt:它其實是一種集中式流動性池,採用的是一種橢圓曲線(ellipse)作為交易曲線,名字裡的「E」就是這麼來的。這個池子的核心設計是可以隨著市場波動自動調整,目標是幫助 LP(流動性提供者)始終保持在有效價格區間內,賺到更多的手續費收益,同時無需頻繁手動再平衡或調整倉位。

也就是說,整個流動性策略是直接寫進程式碼裡的,LP 不需要自己去操作,系統會自動執行這個策略。自從上線以來,我們的動態 E-CLP 表現比 Uniswap V3 上的平均 LP 好了 32 倍。

這代表什麼?簡單說就是,大多數 Uniswap V3 上的 LP 都在手動管理倉位這件事上吃了虧——他們不是流動性跑出區間沒了收益,就是選錯策略、被套利者反複收割,最終結果都不理想。

而動態 E-CLP 的優勢就在於,它幫 LP 做出了策略選擇,而且效果顯著。我們認為 Gyroscope 的產品可以讓做「被動 LP」這件事變得非常輕鬆,更少操作,更好表現,而且封裝在一個簡單易用的模組中。

BlockBeats:對一般使用者來說,所謂「LP 的實際獲利能力」到底意味著什麼?

Ariah Klages-Mundt:我們使用一種稱為 markout(點差回測)的方式,來更清楚地衡量 LP 的真實獲利情況。

直觀來講,它其實是在衡量 LP 在提供流動性過程中,到底賺了多少「套利流」以外的、有價值的交易流量。

「Markouts」已成為業界廣泛採用的核心指標,包括 Dan Robinson 與 Alex Nezlobin 在內的專家都在使用它,用於評估專案 LP 的收益表現。

因為在 AMM 機制中,如果你的流動性池經常被套利者利用,其實是會虧錢的;但如果你獲得的是「有機交易流量」(也就是非套利者的正常交易),那你才有機會賺錢。

所以 Markout 就是在評估,你作為 LP 到底是在賺「優質交易流」的錢,還是在被套利流收割。

具體來說,如果 Markout 是正的,那意味著你例如賣出 ETH 時價格高於市價、或買進時低於市價,也就是說你作為 LP 是賺到價差的;

但如果 Markout 是負的,就代表你是在買價

這種方式的好處在於,它能把 LP 的真實盈利能力,從 AMM 機制中那些複雜的資產價格波動中剝離出來。因為許多傳統衡量方法,很難區分收益到底來自交易執行還是資產本身價格波動。

這也是我們特別重視 Markout 的原因。

從更實用的角度來看,如果你的 Markout 夠為正,那麼你是可以對沖掉其他資產風險敞口的——也就是說,你可以調整成你想持有的資產組合,同時仍然獲得正向收益。

所以 Markout 是一個非常有效的衡量指標。以 Gyroscope 為例,我們在 Markout 表現上是市場領先的,尤其是在我們推出的 Dynamic E-CLP 上,表現特別好。

BlockBeats:那能具體講講你們是如何達成這個效果的嗎?你們的模組和 Uniswap 的方式到底有什麼本質差異?

Ariah Klages-Mundt:我們的 Dynamic CLP 之所以特別,是因為我們從設計源頭就圍繞著一個目標,建構出真正適合被動策略的流動性池結構。我們對整個機制進行了精細校準,確保它從一開始就走在一條對 LP 友好的路徑上。

而許多建構在 Uniswap 之上的「自動流動性管理器」其實都只是加了一層殼,並沒有真正解決核心問題──為 LP 選一個優秀、穩健的被動策略。

而我們專注的是既能捕捉到足夠真實的交易流量,又能有效規避過多的套利損耗。這正是 Gyroscope 的設計哲學:以結構性的方法提升 LP 的長期效益穩定性。

歸根究底,其實就是兩個核心問題:你該如何設計一個好的流動性提供策略?以及如何在時間推移中不斷更新這個策略?

還有一個關鍵是-如何在這個過程中控制風險。我們的方案,是圍繞著一種「寬範圍流動性策略」來建構的,它的目標是降低集中度風險。

更具體地說,我們的設計允許 LP 利用所謂的「波動捕捉(Volatility Harvesting)」來獲利,也就是價格在區間內來回波動時,透過提供流動性賺錢。

這個策略的一個關鍵點是,它會以一種非常被動的方式自動調整流動性範圍,從而避免頻繁再平衡帶來的高成本。

為什麼說再平衡成本高?

因為如果你總是在做再平衡交易,其實等於你在反向和市場對手盤做交易,這意味著你必須承擔點差成本。

以 Uniswap LP 為例,你在池子裡的那一半資產,可能每天都要為這個點差付出相當於好幾天收益的費用。

而如果你能用被動的方式來調整部位,不需要頻繁交易、不用跨越點差,就能省下這一大筆成本。

BlockBeats:在實際操作中,作為一個普通用戶,這個體驗會是什麼樣的?

Ariah Klages-Mundt:我們從最頂層的設計目標就是-讓做「被動 LP」變得極為簡單。你能獲得比普通策略更好的收益,但所需的操作卻更少。

我們說「少操作」,是字面上的。用戶只需要做一件事,來到池子,選擇存入資金。

完成這一步驟之後,他們就可以完全不用管了。

這個流動性池會根據市場自動適應,持續高效運作。

你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理解,Gyroscope 是在幫 LP 做出最優策略選擇,而且是系統內建的,不需要你自己去盯盤、調倉或換策略。

最初 AMM 機制的願景,其實就是讓更多人都能公平地參與流動性提供,獲得相關收益。而我們認為,Gyroscope 的流動性池正是在延續這個願景。

早期在 Uniswap V2 時代,使用者只需要使用一種流動性池類型,操作相對簡單,誰都能參與。

但當「集中式流動性(Concentrated Liquidity)」推出後,情況就變了——做 LP 變成了一件需要高度判斷和參數設定的事,你要正確選擇多個參數才能有可能賺錢,否則很多 LP 最後其實都是虧損的,要么不當,要么沒及時調整策略設定。

但同時,特別是一些高波動性交易對,它們提供的收益確實非常誘人。問題是一般人很難抓住這些收益機會。這正是 Gyroscope 想要解決的核心——我們提供一個你只需來「存一次錢」,後續全自動運作的池子。

策略由流動性池部署者事先設計並完成校準,之後就能隨著市場自動調整,持續演化。使用者完全不需要手動設置,也不用持續幹預。

你只要存入資金,就能獲得這些原本只有「高手」才能賺到的收益。

BlockBeats:聽起來你們的設計讓做市這件事變得更容易接觸了。

Ariah Klages-Mundt:沒錯,這也是我們的一個重要目標,過去這些做市收益是很難取得的,因為需要複雜的策略與工具支持。而我們現在推出的解決方案,大大降低了門檻,讓一般用戶也能參與這種類型的收益獲取。

BlockBeats:在 DeFi 設計一個永續的做市模組,最核心的要素是什麼?

Ariah Klages-Mundt:我們說的「可持續性」,歸根結底要回答兩個問題:什麼才算真正的可持續?永續到底意味著什麼?

現在很多 DEX 的做法,其實是更重交易量而非獲利能力。

結果是--如果你去看這些池子的真實收益率,其實普遍很低。

但問題在於,總得有人去填補 LP 的「最低報酬要求」與真實收益之間的差距。

舉個例子,現在許多 DEX 都在推動 USDC/USDT 的穩定幣池子,但這些池子本身能產生的「自然收益率」非常低,可能只有 2~3%,甚至低於短期美債利率。

但 LP 參與這些池子時,心裡設定的「收益門檻」往往在 12% 左右。

那中間這 9%~10% 的缺口誰來補?通常就是專案方用補貼或激勵來硬撐。這種模式從長期看是不可持續的。

所以所謂「可持續」,其實就是你是否能靠產品本身產生足夠的自然收益,讓 LP 在沒有外部激勵的情況下也能獲利?

如果長期依賴補貼,終究是難以為繼的。

而我們認為,Gyroscope 是目前 DeFi 市場裡一個少見的「正面案例」——在當前大多數 DEX 都還在靠代幣激勵維持 LP 收益的情況下,我們的動態 E-CLP 池子已經可以做到純粹靠交易本身產生正收益,且覆蓋掉激勵成本。

這說明它本身就是一個具備獲利能力、能擴展規模的產品。而我們現在也正處於擴展階段。

如何理解即將推出的結構化做市層 3CLP?

BlockBeats:你們即將推出一個三資產的集中流動性池,這也是首次支持三種資產。為什麼選擇三資產而不是兩資產?這樣做的優勢在哪裡?你們背後的思考邏輯是什麼?

Ariah Klages-Mundt:是的,我們對這個三資產池感到非常興奮。這是 Gyroscope 展示其技術優勢的重要一步。我們先前在動態 E-CLP(二資產集中流動性池)上已經表現出明顯的領先優勢,而這次的三資產池將進一步鞏固我們的領先地位,是目前其他任何 DEX 都無法實現的。

這個產品叫做 Gyroscope 3CLP,全名為 Three-Asset Concentrated Liquidity Pool,也就是三資產集中流動性池。它是第一個真正實現「三路集中流動性」的產品。現在市面上的集中流動性池基本上都是兩資產池——在兩種資產之間提供集中報價區間;而我們現在做的是,把三種資產都放入同一個池中,並在它們之間分別提供集中流動性。

這樣一來,單一池就能同時支援三種交易對。

如果你從資本效率的角度來計算,三資產池理論上比兩個資產池的效率高出 100%。換句話說,如果三種資產的交易量相近,三資產池就能用相同的 TVL 完成雙倍的交易量。

舉個例子,例如你建構一個 BTC 和穩定幣的三資產組合池。如果 Gyroscope 的二資產池目前提供約 50% 的年化收益(APY),那麼這個三資產池可能就能達到兩倍,也就是 100% 的 APY。這個差距是非常實質的,尤其在當下高收益策略特別受關注的階段。

過去也有其他項目嘗試過「三資產池」,但效果平平,很多人對此心存疑慮,覺得「又是一個三池產品」。但那些產品之所以不成功,主要是因為收益率不夠高——例如從 Curve 池中擠出 0.1% 的邊際收益,大家其實也不太在意。

但 Gyroscope 的三資產池不同,我們已經驗證過,我們的動態流動性池是有實際收益能力的。如果能夠將 APY 提升 2 倍,例如達到 50% 到 100%,那就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故事。這類收益水準是真正能引起市場興趣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相信,這次推出的 3CLP 不會像以前的「三資產池」那樣默默無聞,而是會真正受到關注。

BlockBeats:對一般使用者來說,這套機制可能還是有點複雜。我們想了解一下,你們是如何保持使用者體驗的簡潔性的?

Ariah Klages-Mundt:Gyroscope 一直的理念就是讓用戶的選擇變得簡單直觀——用戶應該能一眼看出,這裡的收益表現更好,而且操作門檻也很低,三資產池在這方面也沒有區別。

LP 的體驗其實和之前講的一樣簡單:使用者只需要進入池子,決定是否存入資產,之後的一切都由池子自動處理。它會負責資產的運作、收益策略等,整個過程是自動化的,使用者不需要過多幹預。

這也是 Gyroscope 的設計原則之一-不管是 ECLP 還是現在的 3CLP,使用者都不需要手動設定各種參數或做複雜設定。這些事情在池子部署時就由部署者完成了,一旦池子設定完畢並運作良好,LP 只需要看清楚池子的策略和表現,確認自己可以接受,然後存入資產即可。整體來說,對 LP 來講是「即插即用」的體驗。

DeFi 做市趨勢與穩定幣未來

BlockBeats:在模組化 AMM、Layer 2 以及 Uniswap V4 這些新範式興起的背景下,你們如何看待 DeFi 的演進趨勢? Gyroscope 又會在其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Ariah Klages-Mundt:Gyroscope 目前的產品可以部署在任何鏈上,並且已經在多個場景中驗證了它們對 LP 的吸引力。

我們觀察到流動性解決方案的市場正在朝兩個方向分化:一是專注於服務被動 LP,讓他們能夠輕鬆獲得高性能;另一類則是為專業做市商提供高度可定制化的工具,而這類產品往往不適合普通 LP 使用。

Gyroscope 正是在第一個方向上發力,目標是打造那些性能出色、但對被動 LP 來說也足夠易用的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Gyroscope 本身就是模組化設計的。現在許多 AMM 方案都朝著模組化方向演進,而 Gyroscope 的池子同樣具備高度模組化特性。你可以將 Gyroscope 的流動性池嵌入到各種平行開發的功能模組中,這些模組既可能來自我們自己,也可能來自生態中的其他開發團隊。

舉例來說,你可以將 Gyroscope 的池子與資產再質押(rehypothecation)模組、借貸收益模組對接,也可以整合各種 Hook 插件或動態交易機制。這意味著,DeFi 領域中任何新的創新,都可以無縫地疊加到 Gyroscope 的基礎池子之上。

我們已經看到一些很酷的方向,例如動態交易費率優化,這方面還有很多潛力可挖。而 Gyroscope 的池子本身已經有很強的基礎效能,在此基礎上還能進一步提升,說明這個架構有很大的擴展空間。

同時我們也歡迎生態內有更多團隊共同開發這些模組化組件,不一定要由我們主導。任何團隊開發的優秀產品,都可以直接連接到 Gyroscope 的流動性池,從而共享整個系統的優勢。

當然,目前我們的主打產品還是二資產池(2Pool),但我們真正想鞏固領先優勢的,是我們剛才提到的三資產池(3CLP)。我們認為,3CLP 將成為 Gyroscope 鞏固技術領先的關鍵,因為目前市面上還沒有其他 DEX 能夠實現「三資產集中流動性」這一能力。

我們把 3CLP 視為 DeFi 流動性領域未來解決方案拼圖中非常關鍵的一塊,它不僅能為被動 LP 提供極具吸引力的性能基線,還能作為一個強大的底層架構,承載更多創新,隨著生態演進不斷強化性能表現。

BlockBeats:那你們對 Gyroscope 下一階段的發展有什麼主要目標?這個問題想讓你談談更宏觀的層面——你們希望 Gyroscope 在整個 DeFi 生態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Ariah Klages-Mundt:Gyroscope 目前處於一個非常有利的位置,因為我們的產品已經證明,它們具備真正的收益能力,能夠實現「淨盈利」。這一點實際上已經領先於當前大多數 DeFi 協議——許多協議還在苦苦尋找盈利路徑,而我們已經在這個問題上邁出了關鍵一步。

我們目前的首要任務,就是讓這些能帶來收益的產品承載更多 AUM,計劃先從主流加密資產交易對入手,也就是像 BTC 和穩定幣的組合這類在鏈上交易量最大的對,這些市場今天是鏈上最具盈利性的領域。

我們的動態流動性池已經在這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而我們特別看好三資產池的未來發展。我們認為它將成為被動 LP 最主要的收益來源,而這類用戶其實佔據了市場很大一部分。也就是說,未來如果你是被動 LP,在主流加密資產市場中,3CLP 應該是你首選的流動性工具。

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我們的宏大願景是進一步拓展鏈上交易的市場空間。目前鏈上最賺錢的還是 ETH、BTC 與穩定幣的主流交易對,但我們希望推動更多資產的鏈上交易體量,把 Gyroscope 打造成承載這些交易的關鍵基礎設施。

我們認為,要擴大 DEX 市場整體交易量最有效的方式,是將外匯交易對引進鏈上。外匯市場是鏈下最大的金融市場之一,而且從結構上看,鏈上系統在某些方面是有可能優於傳統鏈下體系的,特別是在效率與透明度方面。因此,把這些外匯交易流動「鏈上化」是完全有潛力的。

但目前這部分在鏈上幾乎是空白。舉個例子,全球外匯市場的每日交易量約為 2 兆美元,這個體積遠高於目前整個 DEX 市場——後者每日交易量大概是 80 億美元。兩者是幾個數量級的差距。同時,鏈上外匯交易的滲透率極低,大概只有 0.0005% 左右。

所以即使我們只把 1% 的外匯交易量引入鏈上,整個 DEX 市場的總規模都有可能直接擴大 2.5 倍。這就意味著,不只是 Gyroscope 有巨大的成長空間,整個 DEX 賽道也都有潛力迎來質的飛躍。

當然,目前以太坊比特幣、穩定幣這類加密主流交易對依然是最活躍、最賺錢的市場,但它們的成長終究會遇到天花板。屆時,必須有更廣泛的金融資產能夠在鏈上高效運行,而我們認為外匯是一個特別合適的突破口。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設計流動性池時,不只考慮了服務加密資產,例如 CLP 和 3CLP 雖然目前是圍繞主流加密對構建的,但它們的底層機制也完全可以支援 FX 外匯交易對。我們對這個方向非常期待,認為它不僅能帶動 Gyroscope 的進一步成長,也有助於整個 DEX 生態走向更廣闊的金融市場。

BlockBeats:在你看來,穩定幣這個賽道正在發生怎樣的變化?你認為未來的穩定幣會是什麼樣子?

Ariah Klages-Mundt:這個問題我會拆成兩個部分來回答,一部分是「哪類穩定幣在不同的應用場景中更具優勢」;另一部分是「穩定幣的商業模式本身正在如何演變,以及哪些穩定貨幣長期存活」。

首先是關於應用場景,現在穩定幣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中心化穩定幣和去中心化穩定幣。過去許多人相信,去中心化穩定幣可以在一些主流場景中廣泛採用,例如鏈上支付、日常結算等。

但事實是,這種設想並沒有真正實現。而且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心化穩定幣推出、獲得合規渠道支持,並與整個支付生態(不僅僅是加密支付,甚至是 Stripe 等 Web2 支付基礎設施)深度集成,去中心化穩定幣在主流應用場景的競爭中其實越來越處於劣勢。

在目前這種趨勢下,去中心化穩定幣很難再突破中心化穩定幣已經建立起來的優勢。

所以我們看到,一些原本專注於「支付用途」的去中心化穩定幣專案也開始轉向收益導向的策略,例如 Sky 和 Athena。 Sky 過去主打鏈上支付的使用場景,但現在明顯開始更專注於如何為用戶創造鏈上收益。

我認為,從現在開始去中心化穩定幣的核心方向將會轉向“收益工具”,而不是爭奪“支付體驗”的主戰場。

它們可能仍會利用中心化穩定幣廣泛流通的優勢,在各種場景中嵌入使用,但其自身的定位將更像是“幫助用戶在鏈上賺取更好收益”的金融產品,而不是“通用支付貨幣”。

當然,如果未來市場出現變化,我們也樂於看到去中心化穩定幣再次挑戰支付領域,但就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它們的重心確實已經在轉移到「收益型金融工具」。

另一方面是關於這些穩定幣所採用的商業模式。如果你去看現在的穩定幣項目,其實真正能夠實現「淨獲利」的並不多,主要也就是 USDT,某種程度上還有 USDC。

而大多數其他穩定幣仍在掙扎,難以獲得足夠的自然採用,也就是說,它們的成長往往需要依賴外部激勵,而不是自發性的市場需求。這使得它們很難建立一個真正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目前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市場收益主要還是靠代幣激勵來驅動的。如果你是一個新的穩定幣項目,你就必須下注——你能不能比競爭對手撐得更久,也就是你能否在他們的激勵預算用完之前還在持續投入。

但顯然,代幣誘因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本質上它就是專案方在貼錢補收益。當某個時間點到來,穩定幣必須能透過自身的「自然收益」覆蓋掉這些成本,才能實現長期的、可持續的業務模式。

未來哪些穩定幣最終能做到這一點,現在還不好說,但可以肯定的是,不會是所有穩定幣都能活下來。

而這也是我們認為 Gyroscope 有其獨特優勢的地方。大多數穩定幣本身是孤立的,沒有搭配一個配套的 DEX 產品;而大多數 DEX 項目也沒有一個本身就能持續盈利的穩定幣。

Gyroscope 的做法,是將 DEX 的獲利能力和穩定幣的需求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協同效應。我們認為,這種整合模型,可能是未來穩定幣實現商業永續性的更優解。

動態流動性池連結

原文連結

暢行幣圈交易全攻略,專家駐群實戰交流

▌立即加入鉅亨買幣實戰交流 LINE 社群(點此入群
不管是新手發問,還是老手交流,只要你想參與加密貨幣現貨交易、合約跟單、合約網格、量化交易、理財產品的投資,都歡迎入群討論學習!

前往鉅亨買幣找交易所優惠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