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產業

科技巨頭嫁接新聞業會發什麼新枝?

鉅亨網新聞中心


[浩評如潮] 還想繼續做新聞,但又想離開現在的媒體平台——— 身邊這樣的朋友越來越多。他們並不只出身報紙或電視台,也有幾年前還風光無限的門戶,甚至也包括了一些所謂的“新媒體”。几乎新聞業的所有人都像失眠的人一樣,不斷調整睡姿,卻始終無法進入“夢鄉”。甚至,圈內時常用“上岸”來形容媒體人的轉型。

詢問原因,無外乎兩個:一來,他們認為過去“二次售賣”的商業模式已然失效,直接導致新聞工作者的收入已經遠不比媒體的黃金時代;二來,受已然從客廳或紙張上轉移到屏幕端,新聞內容沒有了渠道做翅膀恐難以飛起。


於是對新聞業的唱衰風潮前所未有地撲來。所謂的傳統媒體常常看不慣新媒體對內容的粗糙出品,而所謂新媒體卻笑傳統媒體笨重迂腐。互相看不順眼,讓人似乎看不到新聞業的未來。

但現在情況可能稍有變:

蘋果(Apple)開始招聘“Apple N ews”編輯,希望通過凸顯人工編輯的重要位置,來推送給用戶最精準、同時最有價值的新聞;

臉譜(Facebook)推出“即時文章”(InstantArticles),吸引媒體入駐,提供下游業鏈上的渠道和分發路徑;

谷歌(Google)啟動了新聞實驗室(N ewsLab),通過技術算法,來縮短新聞時間“被報導”和用戶“想知道”的距離,發揮技術優勢,提供搜索數據等。

還有移動運營商Verizon收購“美國在”(AOL)、推特(Twitter)啟動“閃電項目”(Proj-ectLightning)等等,舉不勝舉。

在媒體業一貫看衰新聞業的同時,一大波科技巨頭卻認可新聞工作者的價值,豪賭新聞業的明天。那麼讓人不禁要問:以蘋果為代表的科技巨頭遇到了被唱衰的新聞業,會發出什麼新枝?

簡單總結,臉譜強調了平台的優勢,吸引媒體入駐,深耕下游業鏈,希望能幫新聞內容傳播得更廣、更快、更強;谷歌則重在強調技術的優勢,提供搜索數據;蘋果則繼承了其在品上一貫精益求精的態度,追求內容的優勢,希望打造一流的編輯和內容,進而做一流的媒體平台。

諸多玩法中,筆者最看好蘋果的做法。

從當下不少媒體的現狀來看,他們習慣聚合新聞,對新聞內容冠以標題黨,然后達到賺取流量的目的。這樣造成的后果,相信很多人都感同身受,比如刷朋友圈時會發現冗余信息過多,有效信息常常隱藏在粗製濫造的新聞當中,尋找到一篇好文章好像提煉真金。

所以,現在對於媒體或互聯網公司來,他們需要提煉最短最少但最有效的信息給用戶。而蘋果招聘新聞編輯的切入點也正於此,讓人工編輯處在更重要的位置,對選送給蘋果設備用戶的內容進行人工干預。看看他們的招聘要求便能略知一二:“擁有五年以上編輯部工作經驗,能夠識別不太可能被算法識別出的、扣人心弦的原創性報導。”事實上,這種人性化的編輯,遠比谷歌或者當下今日頭條的數據分類更為精細,也更有情懷。正如Vox撰文評論:“這或許是資深媒體人夢寐以求的新聞業的未來。”

不過回過頭來,你會驚訝地發現,不管是傳統的媒體,還是科技巨頭,商業模式的大方向似乎從未改變,就是做“媒體平台”。通過高質量的內容,來吸引用戶,進而吸引到更多廣告或者其他資金。其實,這種做法已慢慢有了成功的範例。比如《奇葩》的火爆造就了文化現象的同時,吸引了一大波品牌商為整個內容斥巨資投放廣告。而在新聞領域的《奇葩》目前仍空缺。

蘋果等科技巨頭也仍在試水,成敗與否尚未知曉。但對於那些“想繼續做媒體,但又想離開現在的平台”朋友,不妨再等等。過去傳統的業鏈在瓦解,但新的業鏈條還在構建。在一個新興的業鏈條上謀一個職位,似乎應該也不會太難。

南都經濟評論員 魯浩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