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區塊鏈

Web3嘉年華小作文:歌舞昇平下的寒冬,一品雞煲火鍋成為耶路撒冷

BlockBeats 律動財經 2025-04-14 13:00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律動財經圖片

4 月 6 日至 4 月 9 日,Web3 嘉年華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身為業界矚目的焦點盛會,此次嘉年華匯聚了全球 Web3 領域的頂尖力量。從與會者分享的現場圖片來看,相較往年熙熙攘攘的人潮,今年的大會似乎顯得冷清不少。

然而,大會仍然不乏真正的建設者,產業核心參與者的密度甚至高於往年。主題不僅涵蓋監管、技術基礎設施和公鏈生態、AI、Depin、RWA、Payfi、加密金融等 Web3 產業焦點,更橫跨 Web2 至 Web3、傳統金融、大學學術、安全隱私、互動娛樂、產業級應用落地等多元化領域。不僅如此,2025 香港 Web3 嘉年華以四季為脈絡,透過中國傳統詩詞意象詮釋 Web3 精神的東方哲學內核,展現出科技與人文交融的獨特敘事。

BlockBeats 精選了四篇來自參與者們的參會感悟,涵蓋市場情緒、技術趨勢、投資方向等多個角度,轉載全文如下:


十四君

十四君

在這一年中穿越黑暗歌曲

這是一篇香港 web3 嘉年華小作文。可能罵的有點難聽,但想說說那些過去的事情,為什麼被證偽。

1、香港 web3 嘉年華冷嗎?

冷,這也是很多人的初印象,曾經的大會是人擠人,簇擁著前行,而這次幾乎都是熟悉的項目方們,vip 室空著沒人,來看展會的人都沒多少,後續又哪裡來流動性和創造力呢?但穿西裝的變多了,產業的底層邏輯似乎在重構發生。

從冷清的觸感來源,有人說是場地的佈局很奇怪,顯得空空寥寥的,也有人說萬象籌備不足,嘉賓很難邀請,項目方匱乏,乃至於上台演講的價格都回歸冷靜,有些發聲更像是在證明,我還活著,沒死而已。

在我看到來,東西方之間的關係依舊是熱臉貼著冷屁股。顯著少了西方面孔,三年了,web3 的領域裡(或許還有更多領域裡)。就算 Vitalik 親臨現場,遇到的除了粉絲的合照社交,剩下的就是某些光頭佬那些玩壞行業的挑樑小丑單方面的職責。

根深蒂固的是文化和追求的差異。那些只拿著 web3 的技術成果當賭場的人,憑藉每輪週期裡扳到三個香蕉的截圖,影響著整體的方向,去建設更多的老虎機,引誘更多的賭徒,虹吸著 builder 們的拉新成果。

西方大公鏈集體對東方的訴求,最多當你是用戶,而不是夥伴。這裡到底是別人不帶玩,還是自己有問題?還是大家追求的本身就不是一個事情,還期望互相一起玩?

2、RWA 是對的嗎?

每次主題演講,總有半數以上的照騙,什麼時候內容能跟得上他們取的標題?

RWA 是這今年的主流敘事了,但是他和 3 年的 NFT、2 年前的銘文、1 年前的 Meme 在底層邏輯上有什麼很大差別嗎?仔細看每個週期的底層依托,你會發現,所有的事情一旦進入宏觀視角,都終將是正確從而正義的。 RWA 也不過新的宏觀視角的套殼話題。

但事實上,宏大敘事往往會無限制的忽略掉成千上萬個體的權利,儼然一種「萬物為芻狗」的感覺,甚至有時候連狗都不是,數字而已。抓住一個主流敘事當然能起飛,phantom 抓住了 sol 和 meme 空投,bitget 抓住 TG 生態,走多鏈+年度敘事,他們年度增長極大。

但這個產業裡做成長從來不是難事,難的是留存(資源和造勢做到位,比起傳統網路的成長爆發會更有飛輪效應)。用鏈來做的事情依舊有限,且基本上不是日常剛需,曾經數百錢包大戰之後,哪怕去年最火熱的 unisat 也不已經有多久沒有打開,也不需要打開,徒添傷感。

RWA 的機構們,也正在遭遇上一波敘事裡 Web2 精英光環的 PPT 騙局,一個個張口閉口「賦能生態」卻連錢包都沒用過的人。有趣的是,BTC 的 event 並不在乎敘事,這就很有希望,畢竟追敘事的人一般追不上,造敘事的人還有翻面的契機。

3、V 還行嗎?

什麼樣的陰謀更令人細思極恐?我想,就是讓悲劇的本質變成一個選擇陷阱,是燃燒的自我毀滅還是腐朽的慢性自殺,最恐怖的是,無論你選擇哪一條路都會為另一條路上的探索增加枷鎖。 V 已經站在一個困難的選擇題上,無論如何選擇都脫離不了個人悲劇或是集體悲劇。

誠然,V 是天才,V 工作努力程度也是行業第一,V 也很年輕,如果說以太坊的未來在哪裡,最大的機會就是這樣年輕的大腦與願景,帶來無限成長的潛力。但是任何一個特點的背後都是缺點。 30 歲有 30 歲的缺點,太容易被小人包圍,太容易陷入言語的蜜糖。

V 在每個會場的演講,都是完全押寶 L2,這是很對,有大量邏輯自洽的理由。其中很棒的理由是,EF 最擅長的是鏈上,而不是鏈下,他有無限鏈上的創造裡,但如何鏈接到鏈下需要夥伴來做,但是 EF 已經蛋糕分不動了,那麼不妨把自己當平台空出一個個展位,歡迎每個項目方帶來各自的資源,EF 給你想要的一切名頭。

但是這些個理由是誰傳遞給 V 的?為什麼成為了他根深蒂固的擴容方向?如果 L1 本身夠好,那還需要 L2 的空城?衍生出 L2 的鴻溝怎麼辦? EF 下個階段的升級,開始回歸 L1 的體驗,介時最大的阻力也就不是來自於 L1 本身,而是 L2s 了。這也就是目前的選擇陷阱。

4、web3+遊戲不甘心但是個陷阱

這次跑會前後數十個會場,還是 web3 遊戲的會場最敢說,或許因為沒什麼人,所以更多接地府之後的感悟,接地氣的說出來。我最初入行也是來自 loot 和阿謝以及跑鞋的破圈,但是現在大家都醒了,玩家醒了,投資人也醒了,不死心的是曾經的執念。現在還在投入這裡的,只能聊聊自慰:生態佔位,防守定位,考慮成本。

曾經的遊戲,有無數好的理由成為一門好生意,甚至 3 年前遊戲版號管控都是 web3 遊戲爆發的契機。而遊戲的硬體需求天然和其他金融場景不同,所以 web3 遊戲公鏈一直都是個前赴後繼的方向。

但從 play to earn,onchain,tg game,看下來都成了陷阱。因為 b 圈做遊戲,其多巴胺的激勵其實不如打銘文。打銘文的時候狂熱期哪個人不是 6 點鐘自然醒,3 點鐘難入睡。什麼遊戲能有最純粹直抵核心的誘因更有效。但互相之間不拉到新用戶,都是互相遊戲導量做高數據忽悠投資人,曾經只是造假賬目數據,現在更是聯合審計一起造假,甚至投資 web3 遊戲的人,自己也也不玩遊戲,只玩過魂鬥羅。

幣圈做 fi 就好,不要搞 game 了。而遊戲公司把 web3 當成一個新領域來做遊戲,從完美世界到韓國遊戲財閥,再到西方元宇宙大敘事,都掛在 b 圈做遊戲留下的廢土中。前前後後,都是這 100W 被慣壞了的用戶,不上鍊的不玩,上鍊的只玩金融屬性,既然要玩金融屬性,還不如去玩 meme。

如果從 0 教育外部使用者轉入鏈,發現何必呢?苦兮兮的使用者教育,誰願意做呢?但遊戲本身又確實是個好生意,米哈遊就算是周邊都給了他 10% 的總收益提升,但這塊毛利能到 70%。

現在市場上也確實找不到遊戲盈利做全的團隊,而遊戲作為一個提供情緒價值的產品,即使是過程中也會產生價值,比起很多鏈上純結果價值的產品(比如費勁搞的公鏈,沒人玩就完全失去價值)。

所以,遊戲還會繼續忽悠到一些還不死心的投資人。 6 億有效的地址數,認為這是 94 年的互聯網,再攢攢把,糞便越厚花越香。

5、熊市來了嗎?

這幾年見過比較熊但不是最熊的時代,也見過最突破的時代,每個敘事迷茫的時期,似乎都在 hk 大會前後。去年的 bitcoin asia 之後,銘文就涼了,市場一冷,項目方壓力變大,蜜汁操作越多,越難冷靜思考。這次大會一如既往的面孔很多,不過項目已經變化 2-3 輪,連續創業家雖然常備嘲笑,但是更值得珍惜。

見過週期的人知道:熊市才是 Builder 的機會。只有多年的踩坑經驗,現在更清楚什麼能活下來。 「企業區塊鏈」運動被廣泛視為死胡同,但隨著 L2s 的出現,這項運動又煥發了生機,Soneium 就是一個典型例子。越來越無效的「decel」社區,這個社區可以對各種主流行為者如何不道德和糟糕發出咆哮,但卻無法真正提供更好的替代方案。

但這些都是坑。 DeFi 本想取代銀行,NFT 本想重新定義所有權,元宇宙則本該成為人們的新聚集地。但在經歷了數十億美元的承諾後,唯一真正被廣泛使用的東西只有穩定幣,以及對應的交易對與市場。有的人說沒有復購的都是苦生意,要不斷找新用戶,某些場景還疊加長久售後服務,還得不斷糾纏在老客戶身上,直到老客戶倒閉。其實高流動性,缺乏核心留存的,也都是苦生意。

在這個些生意裡,這輪損失最大的就是新弱勢群體:VC,從曾經給專案指點江山,抓住一個好專案就是百倍的收益,到現在被專案方割肉,鮮有賺錢。 TGE 後賣貨也是專案方和做市商先賺錢。根本不敢投下去,投一個虧一個。與其說是產業的問題,不如說是早期專案方的運作問題。靠敘事做大基建的時代已經結束了,高估值低流通的項目也沒有生存空間了,所有 VC 項目估值體系在重構,老項目都在洗牌。

新的周期裡,不要太迷信政策。香港的變化確實很大,但底層還是在說:「我們接受它,只要別搞砸了。」如今的市場,機構已經接管。不再是小創業思維可以挑戰的態勢。要嘛適應並學會這場遊戲,要嘛被淘汰。想要單方向主導並不容易,機構與創業者互相借力的合作才剛開始。

6、後面的機會在哪裡?

看起來是在罵,但那些做砸了的事情,就是該噴,噴完了就回歸理性,畢竟這些這年裡並不是都是一地雞毛。銘文風波後,開始打了個措手不及,半年後留下的是對基礎設施的層層優化。現今的 meme 風暴也走過一半,從 gmgn 到 Axiom,留下的是懂得洞悉需求的產品,精通鏈底層的技術。很多性能不是精通底層,做不到極致。

伴隨 Gmgn 這類爆發但不懂分蛋糕,逼優質人才在業界流動。人群上,而走進深水區後,完成了一撥人的用戶教育普及,以及高校科研的轉向,讓未來產業的人才基礎非常紮實。方向上,做鏈已經在祛魅了,資金只奔著大協議的方向也變了,這時候雖然 VC 更謹慎了,但有清晰商業模式用戶群的工具層,應用層反而迎來了客觀評價的時機。

密碼學到達了瓶頸,使用者的操作對像也正在破限。因為現實世界的許多行為,是沒辦法被密碼學證明的,而且不是所有事情都能用去中心化來解決。效率和技術的瓶頸就在那裡,每個瓶頸都是機會,未來也不會一直延續不可磨合的中心化與去中心化鴻溝,有的,只有是雙方各讓一步。

這沒有清晰目標之前,要做的是保護好自己的注意力,提升鑑別什麼是垃圾的能力,以及從週期的波動中,保持好心情,活得久。

7、最後

我對這個行業的一些失望是真,這源於早期過高的期待,完全把造出來的 web3 這個名詞,當成下一代基礎設施級別的規模。但現在,如果只把他當成加密金融 3,那就理性多了。一些和加密金融的不搭嘎的嘗試,不用去關注。世界上總是有這麼一群追求自由的人,為這些人做最好的工具和設施,就很好了。

讀到現在的朋友,你的注意力很寶貴,別被他人的八卦充斥你的生活,否則當普通人的信息源被推特 KOL 和抽象話社區壟斷時,只會淪為“共識炮灰”。真正值得關注的,永遠是那些本職做到極致後順便成為 KOL 的人。

有位好友(@Odyssey_Leexixi)說:現在,大家不再相信各種吹起來的泡泡,這也反映在會場上。低垂的果實已被摘完,大家轉而追求 product-market fit,做出真正滿足用戶需求、有現金流、有商業模式的產品。市夢率到市佔率,我非常喜歡這種轉變,因為這是我一直想要做的事情。

Hban; p>
1,VC 失去話語權,成為這個週期最慘的存在。專案方是廠商,kol 是主播,Binance 是天貓商城。市場進入到專案方直接找 kol 在 bn 帶貨賣幣的階段。 VC 的背書失去帶貨價值。 VC:拿的價格比誰都差,鎖倉比誰都長。有些 VC 開始轉行做 marketing agency,或是轉入二級,或是裁員。


2,產業在脫虛向實。大家居然開始思考 pmf,cac,revenue 等極其現實的問題。這是良幣驅逐劣幣時代的開始。


3,很多賽道看起來活著,其實已經死了。


確認死亡的賽道:Gamefi
進入衰退期的敘事:BTCfi,模組化,Depin
還在拼命掙扎拒絕進入衰退的敘事:AI,Ton
穩中向好的敘事:RWA,支付 Pay-fifo @0xinfini,和 Consumer Apps

br>4p>

br>4p>

0p>

原文連結

暢行幣圈交易全攻略,專家駐群實戰交流

▌立即加入鉅亨買幣實戰交流 LINE 社群(點此入群
不管是新手發問,還是老手交流,只要你想參與虛擬貨幣現貨交易、合約跟單、合約網格、量化交易、理財產品的投資,都歡迎入群討論學習!

前往鉅亨買幣找交易所優惠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