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報摘-亞洲華爾街日報重要新聞
鉅亨網編譯許家華 綜合外電
▲ 香港《明報》報導,來自亞洲、歐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的57國代表今(29)日將在北京簽署《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協定》,協定內容包括亞投行股本及投票權、治理結構、決策機制等內容。據悉,協定規定中國將持有25%至30%的份額,在各創始成員國中居首位。彭博社引述2名日本消息人士透露,亞洲國家將會佔據亞投行75%的股權,而在亞洲國家中,股權將按照各國的經濟總量大小分配。印度將成為第二大持股國,將持有10%至15%的股份。俄羅斯、德國將成為第3、4的股權國。
▲ 經濟學人智庫(The EIU)6月25日在報告《長期宏觀經濟展望:2050主要發展趨勢》中預測,以名義國內生產總值計,中國將在2026年微弱優勢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中國名義國內生產總值預計達28.6兆美元,超過美國同期的28.3兆美元,並至少將這一領先地位保持至2050年,屆時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將達105.9兆美元,已明顯高於美國同期的70.9兆美元。印度排名有望走高,升至第3位,取代日本進入世界前3大經濟體。
▲ 中國未來 15 年將繼續擴大開放其金融市場,全球經濟學家與政府官員都全力關注。學者說,目前應該是沒有比中國市場更加誘人的經濟區域。中國領導人把經濟政策重新聚焦於投資國內建設。中國現在存款總數達 21 兆美元,而這龐大的存款也將在中國政策領導下,投資海外經濟。也由於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開放資金流出法令,使得中國投資外國事業變得更加容易。 (詳見報導)
▲ 香港《文匯報》報導,中國人行在連續暫停了19次公開市場操作後,25日進行了7天期35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逆回購操作,中標利率為2.7%,較上一期7天期逆回購大幅下降了0.65個百分點。市場分析指出,央行此舉一方面意在緩解年中市場利率上升的趨勢,保持較低利率,另一方面顯示出央行維持寬鬆貨幣政策的意圖,近期降準仍然可期。
▲ 香港《明報》綜合報導,受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的疫情影響,韓國政府將今年經濟增長(GDP)預測降至3.1%,下調了0.7個百分點。為提振經濟,南韓政府25日宣布價值135億美元的財政刺激方案,包括兩年來首次發布的補充預算,金額未對外透露。另外,南韓央行同日公布,6月消費者信心指數降至99,是2012年12月以來最低。
▲ 外電報導,日本五月份核心物價指數趨近於零,排除掉變動比較大的食物價格,通膨只有0.1%,失業率維持3.3%,家戶支出則一年來首次增加。消費疲軟加上工業生產趨緩,種種指標顯示,今年第二季,日本經濟可能會再度萎縮,日銀積極的寬鬆政策,對市場大手筆的資金挹注,似乎沒有發揮太明顯活絡經濟的效果。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