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整合,才能創造加乘效應

EMBA雜誌 2024-12-30 10:28



EMBA 雜誌編輯部 / 文


在位於南港軟體園區的大學眼科總部大廳等待時,只見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陸續進入公司,那是來報到的實習生。

在這個百工百業都缺人力的時代,這一大群令人艷羨的生力軍,可以說是大學眼科今天得以和傳統診所拉開距離的優勢之一。

對於街頭巷尾的一般診所來說,招募、管理、行政,這些營運相關課題向來是醫師的一大困擾。一九九四年,兩位台大眼科醫師林丕容、歐淑芳,針對這樣的痛點,共同創立了大學光學科技公司。

「每一位醫師都有自己的專業,可是在整體互相協調、互相合作這一塊,就很需要管理才能產生綜效。」大學光學科技公司董事長歐淑芳這麼說道。

因此,他們引進眼科儀器設備,和眼科診所合作,建立連鎖系統,並結合直營的眼鏡通路,用一條龍的模式整合眼健康相關產品服務。二○二三年,公司營收四○‧ 八二億元,每股盈餘高達一二 ‧ 三四元。

創辦人之一林丕容和一般醫師不同,除了西醫、中醫之外,他還擁有會計師、證券金融分析師等七張證照。兩位創辦人於創業後成為夫妻,一起合作推動公司成長。

他們的成績斐然,今天,大學眼科在台灣的合作診所有二十九家,眼鏡門市則有三十二家。公司於二○○四年上櫃,二○二二年起連續兩年,公司治理評鑑獲上櫃公司組前五%。

談到未來,轉型升級是重點。「從被動轉為主動,主動關懷你,主動掌握你的習慣。」歐淑芳描繪醫療全自動化,以及與AI相連的趨勢,精準醫療、智慧醫療等圖像,彷彿已經在不遠處。

她最近接受本刊專訪,以下是專訪摘要內容:

■你們和醫師的合作模式是什麼?如何協助他們?

□模式是,醫療跟管理分開。醫療純粹是醫師的事,其他的事情才是公司來幫忙。我們就是一個管理公司,是一個周邊醫療的支持系統,包括上下游供應鏈的整合。我們幫醫師把他需要的東西一次備齊,提供一站服務,醫師只要帶著他的頭腦,帶著他的技術來就可以了。

另外,醫師需要進修新技術、新科技,這又分兩個部分,一個是對外,一個是對內。對外,我們是跟全世界最大醫療儀器設備公司的科學家合作,這一塊跟科學家合作就需要醫師的參與,包含他自己的臨床經驗,還有他發表的論文等等。

另外一個就是對內,我們在一個單位裡面,以醫師為核心,比如說這個醫師,他擅長白內障手術,那麼他診所的團隊,懂白內障的成員就會比較多。所以我們每個點的特色醫療不太一樣。

在大學這個品牌,病人在認什麼呢?認品質。醫師他要掛大學這兩個字,一定要經過認證,一定要經過定時被追蹤,他有沒有跟上新科技?有沒有跟上新的學術?我們就是幫他做這些事情,推動他更進步,更為病人著想。我覺得蠻重要,就是強強聯手,要有加乘效應、一加一大於二。

我覺得我們讓產業產生的變化是,讓醫療品質提高。比如說,我們研發出來的資料,提供給原廠,它把東西改進之後,一樣也是賣給我們的同業,我們的同業的品質也會上升。大家都把品質顧好,市場就變大了。

■在這個非常專業的產業,你們要建立連鎖系統,最困難的是什麼?

□醫師在專業和臨床上做出貢獻,他有沒有辦法去做管理?醫療管理又有它的特性,跟一般商業管理不一樣。醫師在這方面進修,或是獲得幫助,對他的整體工作是有幫忙的。不管在醫院的醫師,還是自己開業的醫師,也一定都需要團隊,需要管理的專業知識。

過程中,其實最大的挑戰還是醫師自己,你要不要花那麼多力氣去實現這件事,醫師自己有沒有這個觀念。醫師如果沒有這個觀念,就算拼命一直在工作,他的後台如果不順,病人也不會舒服。

眼睛雖然小小的,這裡面的構造要再分工不同的專業,要配合臨床經驗、最新的科技。我們要把這麼多醫師分門別類,又整合起來。每一位醫師都有自己的專業,可是在整體互相協調、互相合作這一塊,就很需要管理,才能產生綜效,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既然醫師這麼專業,他更需要整合成整體的服務系統。

但即使有了管理,醫師還是不輕鬆,因為醫學不斷往前跑,所以醫師必須要去追逐專業。其實大部分的醫師是在追求這個,而不是在看今天有幾個病人,收幾個錢。

■你們三十年前就決定要做這麼不一樣的模式,這個決心是怎麼來的?

□既然方向是對的,那麼就努力地去做。林醫師他自己有七張證照,他一個人就等於一個團隊。這個過程也有分不同階段,剛開始當老闆也是要先睡地板,剛開業還碰到健保轉型,我們也是有過很辛苦的時候。

你想要累積什麼?

一開始就一間、兩間、三間這樣開始做,然後請專業經理人過來,訓練團隊,管理團隊,從最簡單財務、運營、行銷等等這樣架構起來。以前我也沒有學什麼商業課程,在過程中,我就去參加中小企業的顧問訓練班,去上財務、人資,還有EMBA班,把課一個一個補上。

那時很多醫院的同事說,你在醫院好好的,幹嘛要出來做?其實做一個醫師,那樣子過當然也是過得去,可是隨著時間過去,你能夠有什麼積累?我們就想要試試看這個模式,想要讓它成功。這對醫界來講,也是有貢獻的事。現在大家也都學習這個模式,對其他科也有貢獻。

來源:《EMBA 雜誌》461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EMBA 雜誌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