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央企的足球不是投名狀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6-23 12:17


如果說20年前,王健林把足球玩兒出了“名片效用”的邏輯,20年后,當足球改革方案儼然要被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討論,再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的時候,不應諱言,中國足球在企業和企業家的眼中,已然成為了一份“投名狀”。

足球之於當今社會,上有“關注”,下有“熱情”;一個冠軍,一呼百應;一次出線,舉國歡騰。於是,嗅覺靈敏的民營資本一馬當先,許家印和他的恒大隨著亞冠冠軍一路聲名鵲起。光環效用之下,不僅富力、永昌、綠地等地產背景的民營資本迅速入局,上港、北控等國有資本也耐不住寂寞,中超中甲迅速變成了資本的戰場。


如果你足夠細心,或許會發現,這里面惟獨缺少“共和國長子”——央企的身影。論資金,央企資金幾乎“富可敵國”;論資源,央企的動員能力能運營一座中小城市,搞一個職業足球俱樂部應該不在話下。

央企為什么缺席職業足球?這個原因我們暫且不做分析,先來看一件事,這件事看完了,諸君的心里就應該明了了一大半。

這件事發生足球城青島(樓盤),沒錯,這里培養出了諸如宿茂臻、郝海東、李霄鵬為代表的一批中國球星。金融央企中國華融的全資子公司華融置業,在這里贊助組織了一項數百支民間球隊參加的足球邀請賽,這項賽事已經成為國家體育總局“誰是球王”民間足球爭霸賽的青島區域海選賽,歷時四個月的賽事,至少有百場左右的比賽。

攸克君覺得在這里有必要交代一下華融置業和她母公司的背景。中國華融是財政部直屬的國有大型非銀行金融企業,擁有券商、信托、銀行、資產管理等金融全牌照,華融置業則是中國華融的全資子公司。按說,這樣的大央企,掏錢搞一支職業足球俱樂部,只要想搞,就沒有搞不好的道理。

但是,華融置業繞開職業足球俱樂部,介入到民間足球這個領域的邏輯,恰恰可以看到央企對於介入足球的特殊邏輯:

首先,央企央企,“中央企業”,而職業足球最基礎也是最鮮明的特征就是地域性。北京(樓盤)與廣東“足球相傾”,馬德里與巴塞羅那“足球恩仇”,中外皆是如此。正是由於職業足球如此的特性,央企在“道義”上,天然與職業足球有著隔閡。舉國之力打造的央企,為何專門針對性的支援某一地域的職業足球,這顯然“師出無名”。

其次,“投名狀”的邏輯之下,搞足球的企業資本,要么指向的是建立良好的政企關係互動,要么是聲名鵲起之后的品牌價值變現。前者最好的例子是上海(樓盤)上港、北京北控,他們都是地方國資委的直屬企業;后者則是人所共知的恒大,有了這個響亮的名頭,礦泉水為代表的快消品和醫療整形為代表的服務業,成為了變現路徑。

但是,中央企業沒有知名度變現的沖動,又沒有與地方政府的直接互動關係,所以,我們至今看不到中央企業,大手筆進入職業足球的身影。別跟我提中信和北京國安,他們之間復雜的隸屬和關係,不在本文討論的范疇。

那么,不搞職業足球,就意味著央企不想介入足球了么?非也。華融置業在青島的“打法”,很具有代表性。

第一,民間足球的實質是社會足球,社會足球已經被寫入了《中國足球改革發展方案》並經中央政治局通過,黨要管央企,央企聽黨指揮。社會足球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全域性的基礎工作,政治正確、師出有名,央企當仁不讓。

第二,只有政治正確還遠遠不夠,央企的投資一樣需要回報,畢竟中央國企的經營監管考核要遠遠嚴過地方國企。這個回報,一類是投資行為本身,也就是投資社會足球的社會回報,另一類則是經濟回報,先說第一類回報。

央企沒有“扔錢聽響”的習慣。以華融置業為例,投資社會足球本身並不能在知名度上得到迅速的提升(華融的品牌也已經足夠知名)。但社會足球本身能夠取得的收效,卻是華融置業看中的,通過這項賽事,社會足球能夠蓬勃開展,進而帶動青訓,這就是華融置業想要的效果。對於央企而言,這個效果,比知名度的提升更重要。

第三,商業回報。這里說的並非是華融置業能在這項民間足球邀請賽事中直接賺到多少錢,而是這項賽事與自身既有經營業務的合理嫁接。央企有社會責任,但不是慈善組織,有商業模式才有穩定的未來。

青島如今是華融置業重點投資的城市和區域,在青島,有華融藍海洋·聽海、華融藍海洋·望海、紅錦坊1919等多個項目正在銷售。更重要的是,“健康宜居”一直是華融置業倡導的生活方式,也是其產品設計和社區規劃的理念。且不論參加這個賽事的人未來能否成為華融置業的業主,僅是這種價值觀體系的統一,即是華融置業可觀的商業回報。

這就是央企投資足球的邏輯,你曉得了吧。

—原創文章 未經授權 謝絕轉載 歡迎轉發—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