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積極創造新的成長曲線

EMBA雜誌 2024-06-27 15:10


EMBA 雜誌編輯部 / 文


在看似穩定的傳統電線電纜產業中,沈尚弘看見的全是機會。他帶領團隊率先進入超高壓電纜,嘗試創新,並跨入不同產業,讓大亞二十年來,營收成長了近兩百億元。

「如果你問我,做對了哪些事情,一個關鍵就是我們去開展第二曲線。」大亞集團董事長沈尚弘這麼說。

在這個原本以國內市場為主,相對穩定的傳統電線電纜產業,他帶領大亞率先進入超高壓電纜,跨入能源鏈產業,並且投資新創,積極創造第二、第三條成長曲線。

就是這樣不斷地嘗試,二○○三年,沈尚弘接任公司董事長時,公司年營收六七.一三億元;二○二三年,公司的營收已達二六四.三五億元,EPS為三.九一元,營收成長了近兩百億元。

沈尚弘指出,在一個產業裡,往往是強者恆強,大者恆大。如果沒有新的產品,公司很難去跟大的玩家競爭。

因此,他喜歡那種全新的市場,就是柵門一開,大家開始起跑衝刺的產業。面對新興的市場和機會,所有的人都在同樣的起跑線上,考驗的就是公司的勇氣和謀略。

「對於新事業的摸索,有些公司失敗之後就不要了,但我們是一直願意努力去嘗試。」他說。

大亞電線電纜是台灣前三大電線電纜公司,創立於一九五五年。沈尚弘為第二代,在一九八八年離開美國AT&T的工作,回台加入公司的經營。

公司第一個跨欄是跨入超高壓電纜,後來嘗試投入金屬產業、離岸風電產業等等,雖然沒有成功,但是創造了公司必須改變的文化,以及能夠改變的能力。因此公司後來陸續投入太陽能、儲能傳輸等領域。

今天,大亞的面貌已經和三十年前非常不同,它的關鍵字是3E:能源、新的機會、永續(Energy, Emerging, ESG)。

沈尚弘最近接受EMBA雜誌專訪,以下是專訪內容摘要:

■儘管大亞即將邁入七十週年,但公司仍然不斷創造成長。你覺得有哪些取捨或決定,幫助了公司近年的成長?

□一開始我們都是在電纜的本業發展,後來才往其他幾個可以發展的方向走。一九八八年到二○○三年這十五年的時間,我們往高壓、超高壓電纜這個方向走,以前比較高壓的電纜都是進口,這讓大家的出發點都一樣,我沒有,你也沒有。在一個產業裡,往往是強者恆強,大者恆大。如果沒有新的產品的話,你很難去跟大的玩家競爭。

我們往高壓、超高壓方向,走的速度還算蠻快,這讓我們有機會,在這個領域跑到領先的地方。我們大概都是第一家獲得台電的供應資格評鑑的廠商。

其他的決定大概就是往海外走,我們去大陸發展漆包線,而不是做電力電纜與通信電纜。早期如果去大陸做通信電纜、電力電纜,應該是比較有機會的,因為大陸還在發展中。但因為做電纜要賣給電力公司,做通訊電纜要賣給電信局,難免要跟他們合資。我們那時候不希望有多一層的複雜因素,後來決定不要。之後我們去了越南,越南就沒有一定要跟他們合資。因為我們去得比較早,後來也做得不錯,這個就是我們在策略上的選擇。

另一個比較大的決定就是,我們往非電線電纜的部分發展。做這個決定我想是對的,我也了解為什麼早期領導人認為,不要往不熟悉的領域發展,因為太辛苦了,太多的摸索,太多的錯誤。

往非電纜方面發展,過程中我們也陸陸續續付了很多學費。我們嘗試過做錫,也嘗試過做IC封裝用的銲線,後來都沒有非常好的結果。但其他像是我們往電路板產業用的銅球、銅粉走,這部分是慢慢有一些成果。往非電線電纜的決定,帶領大亞後來走到能源。

■這些失敗的關鍵是什麼?例如,當時投入錫的嘗試為什麼失敗,過程中你有哪些學習?

□我們看到錫這個材料,是很大的商機,我們跟日本公司合資到大陸去設廠。但台灣的ICT(資訊與通訊科技)產業有個特性,就是價錢每年都一直下降,毛利率很低。這顯然不是我們合資的日本公司,心目中的經營模式。他們心目中的經營模式是,供應關係比較穩定,毛利也比較高。對於去大陸發展,大家彼此有共識,但是怎麼發展,一開始也沒有探討得很清楚,後來發現雙方的理念不太一樣,最後平和地結束。這其實也是經驗的學習。

每一個失敗案例其實都值得去探討為什麼。有一些是要進入那個行業需要團隊,我們沒有辦法建立起團隊和核心能力;有一些是進入的行業選項本身就不對,那個產業不應該進入,可能它的變化週期太快,或者是一開始的商業創意是不對的。

不斷地嘗試,我們慢慢地走到往能源方面發展。如果你問我,做對了哪些事情,一個關鍵就是我們去開展第二曲線。不管是從我們現在的核心能力,再加一些東西去延伸,還是離得比較遠的,走到像太陽能發電。我們跟聚恆共同合資,去取得開發太陽能電廠的能力。也是因為過去的摸索才知道,做一個新的項目,能取得核心能力是很重要的。

來源:《EMBA 雜誌》455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EMBA 雜誌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