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一周公司回顧:香港證監會聲明證實調查漢能

鉅亨網新聞中心


 攜程回應官網癱瘓:遭遇不明攻擊 預訂數據沒丟

“在攜程app上買機票買了一半,網頁跳出說系統異常,最後發現是整個app都出問題了。”昨日(5月28日)中午12時開始,多位網友向《每日經濟新聞(博客,微博)》記者反映,攜程(nasdaq:ctrp)官網和客戶端出現故障,無法登錄、下訂單和付款……目前全部搜尋功能都無法使用,搜尋框中出現一段代碼。

記者點擊攜程官網發現,其頁面顯示404報錯,點擊頁面上的“”鍵后,雖然可以進入攜程網首頁,但其官網最上端一行字體顯示,“攜程網站目前遇到問題,深表歉意,正在緊急修復中。”


此外,記者發現攜程的二級頁面均無法打開,功能和其他鏈接均無法使用。

隨后,記者致電攜程400客服電話,對方稱“目前攜程在進行系統升級維護當中,大約需要一個小時左右恢復,也可能不到一個小時就能恢復使用。”昨晚21:30,攜程網站已經可以正常訪問,部分功能也可正常使用。

攜程稱遭受不明攻擊

究竟是系統升級維護還是外界傳出的“被黑了”?記者在聯系了攜程公關部,相關人士回應稱,“5月28日上午11:09,因攜程部分服務器遭到不明攻擊,導致官方網站及app暫時無法正常使用,目前系統正在逐步恢復中。經過緊急排查,攜程數據沒有丟失,預訂數據也保存完整。在恢復過程中,對用戶造成的不便,我司深表歉意。”

上述回應也意味著,攜程官方承認此次“網癱”事故系“遭受不明攻擊”。

事實上,攜程網此次“被黑”事件並非特例。當前旅遊電商行業日益火爆,相關公司遭駭客襲擊的新聞常見諸報端。

2014年春季和秋季各有一起旅遊電商用戶資訊被泄露的新聞,事件所涉企業蒙受了較大的品牌信譽損失,並為此付出了經濟賠償。這類事件過后,足以警示旅遊電商對網絡安全進行思考,對普遍存在的資訊安全隱患加強重視。

資深旅遊業內人士6人游ceo賈建強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對於大型ota(在線旅遊)公司來說,網絡資訊安全是極其重要的一項內容。數據備份和應急方案很重要,如果沒有網絡資訊安全,因資訊安全事故導致的損失會讓之前的努力付諸東流,甚至給企業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安全事件曾引發中概股普跌

近年來,在互聯網產業迅速崛起的同時,隨之而來的網絡安全問題也一直是無法繞開的話題。在歷次互聯網安全事故中,作為事故主角的相關個股往往會根據事故大小出現不同程度的下跌。

去年3月,攜程就遭遇過一次安全事故。當時,業界頗具影響力的烏云漏洞平臺發布訊息稱,攜程系統存技術漏洞,可導致用戶個人資訊、銀行卡資訊等泄露。報告指出,漏洞泄露資訊包括用戶姓名、身份證號、銀行卡類別、銀行卡卡號、銀行卡cvv碼等,這類資訊可能被駭客讀取。訊息曝出后,攜程回應稱已立即展開技術排查,並在兩小時內修復了漏洞。

記者注意到,事發后首個交易日,攜程股價在美股盤前交易下跌了5.27美元,較前收盤價下跌10.65%,最終收跌3.44%。當日,中概股多數下跌,24只股票跌超3%,13只跌幅在5%之上。

同在美股上市的網易和交友軟件陌陌近期也遭遇了網絡癱瘓事故。5月11日晚,部分新浪網友稱網易幾乎所有服務突然大面積癱瘓,眾多移動應用、遊戲無法訪問、更新,更有傳言稱網易總部著火爆炸。網易官方隨后發布微博稱,5月11日晚21點,因骨干網絡遭到攻擊,導致網易旗下部分服務暫時無法正常使用,技術人員正在搶修,恢復時間待定。

就在網易網絡癱瘓前一天,社交軟件陌陌也在微博上宣布,“5月10日當晚,由於網絡故障,陌陌暫時無法正常使用”。

互聯網安全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攻擊最常見的就是數據庫泄露、服務中斷等情況。這次攜程事故可能還有其他原因,駭客造成類似損失的情況應該很少。一般來講,數據應該會有備份,從今天情況看,好像故障的時間有點長。”

近日部分網絡安全事件

5月10日

陌陌出現網絡故障暫時無法正常使用

5月11日

網易遭攻擊,所有服務突然大面積癱瘓,移動應用、遊戲無法訪問

5月27日

支付寶遭遇短暫的癱瘓事故

5月28日

攜程遭不明攻擊致官網和app暫無法使用

香港證監會聲明證實調查漢能 李河君遭“打臉”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5月28日,香港證監會發出聲明澄清,已就漢能薄膜發電的事務進行調查,有關調查仍在繼續。盡管香港證監會在聲明中並未透露調查起因,但在漢能薄膜發電主席及實際控制人李河君剛剛“喊話”未遭調查之際發布此聲明,無疑是給了李河君重重一擊。

在聲明中,香港證監會表示,鑒於有報導否認相關措施,香港證監會基於公眾利益,根據披露政策發出聲明。但其同時表示,“不會就調查作出進一步評論。”

按照以往經驗,香港證監會極少對個股事宜發表評論。更值得關注的是,香港證監會此舉印證了各方對漢能薄膜發電的擔心,悲觀事態很可能持續發酵。

“黑色的一天”

5月20日那一天,對於昔日中國首富、漢能薄膜發電主席及實際控制人李河君而言,無疑是“黑色的一天”。當天,漢能薄膜發電以7.35港元開盤,盤中股價突然無征兆、無緣由地傾瀉暴跌46.95%至3.91港元。漢能薄膜發電發布公告稱,股票自10點40分起短暫停牌,以待刊發載有內幕訊息的公告。不過,直到目前,其股票仍未復盤,亦未發布解釋公告。

根據港交所披露的資料,李河君持有漢能薄膜發電80.89%的股份。以漢能薄膜發電5月19日收盤價7.37港元、漢能總股本417.14億股計算,李河君在漢能股價暴跌前一日的身家為2486.84億港元,在20日一天瞬間蒸發了1167億港元(折合約935.5億元人民幣)。

戲劇性的是,就在5月8日出爐的《2015新財富500富人榜》上,李河君以1655億元人民幣的身家位居中國內地首富,力壓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1457億元)和萬達集團創始人王健林(1275億元)。經過如此“黑色的一天”,李河君瞬間丟了首富位置。

就股價波動的風險,此前,香港證監會亦提醒投資者:“鑒於股權高度集中於數目不多之股東,即使少量股份成交,該公司之股份價格亦可能大幅波動,股東及有意投資者於買賣該公司股份時務請審慎行事。”

質疑不絕於耳

關於漢能薄膜發電的大跌,市場存在諸多猜測。大跌當日,即有說法稱,漢能薄膜發電因操控股價而遭到香港證監會調查。事實上,早在此前,圍繞漢能薄膜發電的質疑就不絕於耳。

漢能方面對此始終予以否認。針對拖欠銀行本息的傳言,李河君在5月20日即表示,漢能有一個“四項基本原則”,其中一條通俗易懂地講就是漢能從來不會拖欠銀行本息。二十年下來,我們從來沒有欠過。當我們最困難的時候,漢能也從來沒有過,現在沒有,我相信將來也不會有,這是商場之本,“信”字。

對於漢能的經營狀況,李河君則稱,漢能處於歷史上最好時期。他解釋道,薄膜發電是光伏發電和新能源的發展方向,漢能已經經過了成功的轉型升級,目前處於歷史上的最好時期,進入一個高速的可持續發展階段。

當時,李河君還澄清了公司遭證監會調查的訊息“純屬謠言”。

在此后的5月21日,漢能官網也掛出聲明強調,集團目前經營正常,各項業務運轉良好,資金狀況良好,沒有任何一筆貸款逾期;不存在有關媒體報導的因我集團股票被斬倉,導致漢能薄膜發電股價大跌的情況。集團及關聯人士持漢能薄膜發電股票約306億股,沒有任何減持套現行為。

漢能更進一步表示,截至目前,集團沒有利用持有的漢能薄膜發電股票與任何機構或個人,進行過諸如對賭之類的任何金融衍生交易。

從“黑馬”首富,到身家一日坍塌半壁,李河君的是是非非目前仍處云里霧里,尚難言清。

即將恢復上市的*st鳳凰 傳遭遇大股東意外棄殼

即將恢復上市的*st鳳凰,在目前這個節骨眼上,卻傳出了其央企實際控制人中外長集團擬棄殼訊息。

昨晚,*st鳳凰發布公告稱,5月29日,公司收到實際控制人中外長集團以及控股股東長航集團擬轉讓上市公司股份通知。中外長集團已同意長航集團擬通過公開征集的方式轉讓所持*st鳳凰全部股份,即1.81億股,占*st鳳凰總股本的17.89%。

*st鳳凰表示,根據有關規定,本次協議轉讓股權事項需經國務院國資委批準同意后方能組織實施。如本次股份轉讓獲得有關部門批準並得以實施,公司控制權將發生變更。

值得注意的是,實際控制人中外長集團目前持有的*st鳳凰這筆股權仍處於凍結狀態。據公司此前發布的公告顯示,該股份要到2016年6月份才能解凍。也就是說,在讓出股權前,中外長集團還要解決好股權凍結問題。

在此次央企大股東宣布讓殼的半個多月前,即5月12日,*st鳳凰才發布了深交所受理公司股票恢復上市申請公告。由於2011年、2012年、2013年連續3年凈利潤虧損,*st鳳凰於2014年5月16日起被暫停上市。暫停上市期間,*st鳳凰已成功實現破產重整。公司也於今年5月6日正式向深交所commit了恢復上市申請及全部材料。深交所現已回饋稱,將在受理公司股票恢復上市申請后的30個交易日內,作出是否同意公司股票恢復上市申請的決定。從目前看,公司恢復上市的概率應率還是挺大的。

眼看*st鳳凰重新要上市了,實際控制人中外長集團為何要放棄該上市平臺呢?這來得有些蹊蹺。因為作為幾大航運集團之一的中外長,其在a股中擁有的上市平臺實力是最弱的。如果撇除掉*st鳳凰,中外長在a股中的上市平臺幾乎處於全軍覆滅狀態。中外長總共持有兩大上市平臺,但另外一平臺長油由於前期虧損過重,目前能否恢復上市還是一個未知數。此前,市場曾一度猜測,在央企資產證券化愈演愈烈背景之下,中外長集團應該后續會充分利用*st鳳凰的上市平臺,在資產運作方面有所動作。如今,這希望要落空了。

中外長到底在下一盤什么棋?記者昨日試圖聯系*st鳳凰董秘辦公室了解情況,但遺憾的是,電話處於無人接聽狀態。

通葡股份董事尹兵暗度陳倉 離職4日后成新東家

5月22日,通葡股份(600365,股吧)宣布,公司董事尹兵因個人原因辭去公司董事及董事會戰略委員會委員職務。當時,可能大多數人都會以為,尹兵與上市公司之間的關係將到此為止。然而,時隔4日之后,事情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通葡股份(600365,股吧)今日宣布,尹兵通過收購公司大股東吉祥嘉德股權,成為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新東家實力平平

據通葡股份公告,公司大股東吉祥嘉德之股東張士偉、尹紅、金鈺鑫已於5月25日與吉祥大酒店簽訂《股權轉讓協議》。吉祥大酒店將收購上述人士持有的吉祥嘉德共計63.75%的股權。

此前,吉祥嘉德持有通葡股份1009.54萬股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5.05%,為公司第一大股東;而吉祥大酒店直接持有通葡股份990萬股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4.95%。因此,在上述權益變動后,吉祥大酒店共計直接和間接持有通葡股份1999.54萬股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10%,成為公司的控股股東。而吉祥大酒店控股股東尹兵由此成為通葡股份的實際控制人。

吉祥大酒店在權益變動書中表示,此次收購是出於看好上市公司的品牌影響力及未來發展前景。不排除在未來12個月內增加或拓寬上市公司主營業務的可能性,並不排除上市公司擬購買或置換資產的重組可能性。

不過,單就吉祥大酒店的情況來講,可謂實力平平。

資料顯示,吉祥大酒店注冊資本為1800萬元,地址為長春市解放大路2228號。顧名思義,公司主要從事酒店服務業。2013年、2014年,公司分別實現營業收入4526.51萬元、2341.27萬元,凈利潤則分別虧損1484.48萬元、1929.6萬元。

尹兵提供收購方資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吉祥大酒店此番收購吉祥嘉德股權所需支付的6375萬元轉讓款,來自於尹兵提供的借貸資金。吉祥大酒店甚至需要向尹兵支付每年6%的利息。而據公告所述,尹兵控制的核心企業便是吉祥大酒店,此外未控制其他企業,吉祥大酒店也無其他關聯企業。《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吉祥大酒店進駐通葡股份后一直未曾有過動作。值得一提的是,通葡股份新主與吉祥嘉德之間的關係錯綜復雜。

2012年5月,吉祥嘉德通過受讓時任通葡股份大股東新華聯控股持有的1009.54萬股上市公司股權,成為公司新任東家。轉讓價格為7.27元/股,轉讓價款總額為7339.39萬元。之后,通葡股份迅速發布定增方案,公司擬募資逾5億元加碼葡萄酒項目。吉祥大酒店便在認購對象之列,其計劃認購990萬股股份。

通葡股份的定增方案一經發布,便引來了市場的質疑。這是源於,吉祥大酒店與公司第一大股東吉祥嘉德名字過於接近;吉祥大酒店大股東為尹兵,吉祥嘉德股東中有一人名為尹紅,而尹兵與尹紅系兄妹關係;更為離奇的是,兩家公司的住所同為“長春市解放大路2228號”。種種跡象難免讓人懷疑,吉祥大酒店是吉祥嘉德的影子公司。

然而,通葡股份定增案中明確表示,公司與發行對象不存在關聯關係。公司隨后發布澄清公告表示,吉祥嘉德及其共同控制人與吉祥大酒店不存在關聯關係。在此后歷年的定期報告中,通葡股份均延續了此表態。

前次重組被證監會立案偵查 步森股份(002569,股吧)重組蒙陰影
剛完成控股股東變更,正在停牌進行資產重組的浙江步森服飾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步森股份”:002569遭遇滑鐵盧:5月14日,步森股份公告稱,公司於5月12日接到證監會調查通知書,因涉嫌違反證券法律法規,根據有關規定,決定對公司並購康華農業事項立案調查。

剛完成控股股東變更,正在停牌進行資產重組的浙江步森服飾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步森股份”:002569)遭遇滑鐵盧:5月14日,步森股份公告稱,公司於5月12日接到證監會調查通知書,因涉嫌違反證券法律法規,根據有關規定,決定對公司並購康華農業事項立案調查。

此時距離步森股份終止並購康華農業已過去6個多月的時間,在此期間,步森股份完成了控股股東的變更,並且正在停牌籌劃新的資產重組。

5月15日,證監會披露了步森股份被調查的原因,在並購康華農業一事上,步森股份“涉嫌以虛假資訊重組成為證監會第三批專項執法對象。”

時隔半年后,步森股份遭到“秋后算賬”,證監會針對前一次資產重組的調查,也使其現階段正在實施的資產重組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

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正滿心期待新控股股東向上市公司注入優質資產的步森股份投資者,遭遇當頭一棒。

5月13日晚間,步森股份稱,5月12日,公司接到證監會調查通知書,因涉嫌違反證券法律法規,根據相關規定,決定對公司並購康華農業事項立案調查。

2014年,康華農業曾欲“借殼”步森股份上市。2014年8月22日,步森股份披露的資產重組方案顯示:廣西康華農業股份有限公司擬以41.7億元的價格借殼步森股份。

重組預案發布后,步森股份股價連續5個交易日漲停。

步森股份發布的公告顯示,康華農業成立於2008年,是一家從事優質稻等農產品(000061,股吧)種植及銷售的企業。從收入結構上看,2012年以后,康華農業種植的作物就只有水稻,作為一家農業企業,康華農業的凈利潤率保持在40%。2014年1至4月,康華農業營業收入為9331萬元,凈利潤達5009萬元,凈利潤率為54%。

高企的凈利潤率遭到分析人士的質疑。

康華農業稱,截至2014年4月30日,其共流轉了13.25萬畝土地,主要分布在廣西桂林市周邊的臨桂縣、平樂縣、灌陽縣、全州縣和靈川縣。

康華農業表示,公司是與農戶直接簽訂的流轉合同。合同規定土地流轉期限為15-20年,最終以農民承包土地最終結束日為準;康華農業每兩年或5年的第一年支付土地流轉金一次,目前所有的耕地全部用於水稻種植。

公告中,康華農業將土地流轉定義為:指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將土地承包經營權(使用權)流轉給其他農戶或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或個人。

2014年9月15日,經過在廣西桂林半個月的實地調查,新京報發表調查報導《康華農業13萬畝“流轉土地”調查》,揭示了康華農業實際流轉土地和其披露的數據存在差異,並沒有其所宣稱的13.25萬畝。此后,步森股份和康華農業都未就報導中提出的問題作出正面回應。

2014年10月27日晚間,步森股份公告稱,公司於當天收到《中國證監會行政許可項目審查一次反饋意見通知書》,證監會要求步森股份就相關問題進行書面說明和解釋,並在30個工作日內commit書面回復意見。

一個月后,11月27日,步森股份宣布終止上述資產重組,理由是在重組過程中,步森集團與康華農業及股東產生分歧。

直到5月13日晚間,因為並購事項涉嫌違法被調查,康華農業借殼上市一事又一次出現在公眾眼前。

涉嫌以虛假資訊重組

5月15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披露,步森股份被查是因為其在並購康華農業一事上,涉嫌以虛假資訊重組。

證監會同時表示,目前已經安排進場展開全面調查。

上海杰賽律師事務所律師王智斌告訴新京報記者:“證券市場很多案件都涉及信批違規,監管部門明確以涉嫌虛假資訊重組進行立案調查的案件並不常見。”

2009年,華夏建通科技開發股份有限(簡稱“華夏建通”:600149,現“廊坊發展(600149,股吧)”)因重大資產重組時置入上市公司資產嚴重不實,被證監會處罰。

證監會上海監管局調查發現,公司及其原董事長何強等人存在重組時置入上市公司的資產嚴重不實、長期隱瞞實際控制人身份、大量占用上市公司資金、虛增2007年度利潤以及未按規定披露關聯關係及關聯交易等違法違規行為,不僅違反證券法律法規,其中部分行為還涉嫌犯罪。

華夏建通多位高管人員被證監會行政處罰,原董事長何強被認為犯罪而移交司法機關。

上市后業績持續下滑

在步森股份並購康華農業的背后,是其糟糕的業績。

步森股份主要從事服裝、服飾的設計、制造及銷售,主要產品為襯衫、褲裝、西服、茄克衫等。自2011年上市以來,其主營業務未曾發生過變更,不過其業績卻一路下滑,並在2014年出現首度虧損。

2011年至2013年,步森股份凈利潤分別為5109.88萬元、4016萬元和607萬元,下滑幅度不斷擴大。

2014年,步森股份實現營業收入4.82億元,下滑25.98%;凈利潤虧損1.03億元,同比下滑1792.27%。不僅下滑幅度進一步擴大,且上市以來首度出現虧損。

步森股份在2014年年報中解釋稱,由於公司所處服裝行業的整體形勢不斷惡化,終端市場銷售疲軟,電商沖擊,導致客戶訂單減少,銷量下降。

進入2015年,步森股份的業績沒有好轉的跡象:2015年一季度,步森股份營收和凈利潤繼續雙雙下滑。

步森股份同時表示,2015年上半年凈利潤預計在-600萬到-100萬之間,繼續虧損。

資產重組,股權轉讓,貫穿著步森股份過去一年,並一直持續到現在。

恐波及新的重組

2月2日,步森股份自開市起臨時停牌,稱“擬披露重大事項”。2月7日,步森股份再度公告稱,接到控股股東步森集團的通知,正在籌劃重大事項。

4月1日,步森股份發布公告稱,步森集團、達森投資於3月30日簽署了股份轉讓協議,其中上海睿鷙資產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簡稱“睿鷙資產”)擬協議受讓步森集團持有的4180萬股公司股份,自然人邱力擬協議受讓達森投資、步森集團合計持有的1400萬股公司股份,受讓價格均為20元/股。公司停牌前股價為18.57元。

上述權益變動完成后,睿鷙資產成為公司控股股東。

上述股權轉讓已於5月5日完成過戶登記手續,同日,步森股份公告,控股股東睿鷙資產正在籌劃與公司相關的重大資產重組事項。

滿懷希望等待步森股份重組的投資者,等來的卻是證監會的一紙立案調查書。

步森股份於5月20日再度發布了重大資產重組的停牌進展公告,表示“公司與各有關方正在積極推動本次重大資產重組事項涉及的各項工作”。

分析認為,正在進行的資產重組恐受康華農業並購案的影響而無法過會。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教授顧雷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稱:“必須等到證監會的正式調查結果出來。如果說步森股份在康華農業並購案中沒有出現違法問題,才能進行新的資產重組;否則,就算步森股份推出了新的資產重組方案,在證監會那里也是無法通過的。”

根據《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規定,上市公司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應符合“上市公司及其現任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存在因涉嫌犯罪正被司法機關立案偵查或涉嫌違法違規正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的情形”。

5月13日晚間,步森股份同時發布公告稱,如公司存在或涉嫌存在欺詐發行或重大資訊披露違法行為,公司股票將被深交所實施退市風險警示並暫停上市。

剛成為步森控股股東的睿鷙資產,將會承擔前任股東遺留下來的問題。

顧雷表示:“一旦被監管部門認定並購康華農業案存在造假行為,而處罰上市公司,睿鷙資產將不得不承擔相關風險。”

自2月2日開市起,步森股份停牌至今,期間,滬指從3100點漲至5月22日收盤的4600點。

5月22日,步森股份證券部相關工作人員表示,“董秘和證代這兩天一直在開會”,未接受新京報記者的采訪。

回顧

2014年9月15日,新京報發表調查報導《康華農業13萬畝“流轉土地”調查》,揭示了康華農業實際流轉土地和其披露的數據存在差異。例如,據康華農業公告,其在會仙鎮共流轉了31482.9畝土地種植水稻。會仙鎮主管農業的副鎮長張云洲稱,康華農業在會仙鎮是以“公司+農戶”的形式種植水稻,且只有兩三千畝。

云南白藥非法銀杏葉擷取物 流入康恩貝(600572,股吧)子公司

就像潘多拉的盒子,非法銀杏葉擷取物事件又波及到一家上市公司。

5月26日,云南白藥(000538,股吧)(000538.sz)公告確認,旗下子公司中藥資源公司曾購買非法銀杏葉擷取物,並將合計6.9噸的物品銷售給云南希陶綠色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安寧分公司。《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翻查發現,這家云南希陶綠色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云南希陶”)正是康恩貝(600572,股吧)(600572.sh)旗下的子公司。

云南希陶辦公室負責人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已經注意到相關的情況,並上報到云南省食藥監局,目前云南省食藥監局及公司仍在檢查的過程當中。”資料顯示,目前銀杏葉制劑在國內主要以口服類制劑為主,國家共批有117個銀杏葉口服制劑生產批文。

6.9噸擷取物流入康恩貝子公司

事件源於5月19日,食藥監總局通報稱,發現桂林興達藥業有限公司將銀杏葉擷取生產工藝由稀乙醇擷取改為3%鹽酸擷取,同時從不具備資質的企業購進以鹽酸工藝生產的銀杏葉擷取物,這些非法的銀杏葉擷取物進入了24家企業,當中包括了云南白藥(000538,股吧)集團中藥資源公司、海口奇力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等。

隨后,云南白藥披露這些非法銀杏葉擷取物的流向,該公司稱,這是“中藥資源公司響應下遊客戶云南希陶安寧分公司開展對外業務的需求,從具備銀杏葉擷取物生產資質的桂林興達采購五批計6.9噸銀杏葉擷取物,並銷售給云南希陶安寧分公司,截至目前,貨物已全部發往云南希陶安寧分公司。”

這6.9噸的非法銀杏葉擷取物其實是進入了康恩貝的子公司,資料顯示,云南希陶是2012年注入康恩貝上市公司的,主要產品有龍金通淋膠囊、消炎止咳片、婦炎舒片等,該公司2014年的凈利潤為4469.69萬元。云南希陶辦公室負責人沒有向記者透露這些非法的銀杏葉擷取物的去向,因此尚未知是否流入藥品中,只表示還在檢查階段。

不過記者了解到,康恩貝是國內最早開發銀杏葉產品的公司,該公司於1993年獲得生產文號,商品名為“天保寧”。資料顯示,銀杏葉擷取物自1965年被德國研制以來,在全球均有廣泛應用,主要用於神經內科、心內科、老年科、中醫科和保健科。到2013年,全球市場上銀杏葉制劑(含針劑)年銷售額達70億美元,目前我國有117個銀杏葉口服制劑的批文。而據國家食藥監總局通報,目前發現的這些非法的銀杏葉擷取物會分解藥品有效成分,影響藥品療效。但尚未發現對人體有害。

植物擷取監管仍待強化

截至目前,國家食藥監總局已經連續發了3次通稿披露非法銀杏葉擷取物的調查進程,而隨著事件發酵,關於銀杏葉擷取物、植物擷取物風險的潘多拉盒子也隨之打開。

記者在一份食藥監總局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內容紀要上看到,食藥監總局副局長吳湞坦言,市場監測發現,這不是個別企業的問題(指“非法銀杏葉擷取物”)。近日,中檢院從北京市的市場上抽取了14家企業的22個銀杏葉藥品,發現7家企業的10個產品均不同程度存在改變生產工藝、違法添加相關物質等問題。“這已經提示我們,當前銀杏葉藥品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可能是系統性風險。”對事件,食藥監總局采取強硬態度,吳湞表示:“已有的案件線索必須一查到底。”

值得關注的是,銀杏葉擷取物所在的植物擷取行業市場也受到了關注。資料顯示,植物擷取行業目前的規模已從2005年的50多億元已經成長為2013年的160多億元,從事植物擷取的企業也從2005年的200多家發展到現在的3000多家。目前,這些植物擷取產品部分出口國外,作為保健品或者食品添加劑使用,一部分作為國內保健品的原料使用。

銀杏葉事件后,這個行業的監管情況受到關注。有訊息稱,2016年1月1日起,中藥生產不得再委派擷取,從源頭扼殺風險。中國中藥協會中藥資訊中心副主任賈海彬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坦言,過去植物擷取行業確實有監管問題,一直是重要生產環境規範和凈化無法規避的痛。目前監管有向化學藥原料監管的方向走,將資源控制到企業內,避免參差不齊的情況,但比如說,原料的含量、成分還是很難做到化學藥原料這樣精確。“相信若國家禁止中藥生產推托擷取,將會影響到很多上游擷取企業的生存。”

此外,他還建議,在植物擷取行業內,除了考慮生產規範監管外,避免浪費稀缺資源也應該關注,“比如說一些稀缺的藥材,就不應該采取擷取的方法,因為過去不少稀缺的植物擷取,對環境、資源的破壞非常大”。

2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