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中美俄歐4強並存 慎防分化 兩極對抗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5-11 15:43
于洪君認為中國需慎防中美俄歐4大力量中心分化為兩大陣營。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當今世界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深刻、複雜而劇烈的變動之中,以習近平為首的中國新一代領導人施政以來,中國外交呈現一派新氣象:中國正在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前中國駐烏茲別克斯坦大使、中央對外聯絡部原副部長、全國政協外委會委員、中國人民爭取和平與裁軍協會副會長于洪君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獨家專訪,縱論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近年來在外交領域的系列重大創新,警示中、美、俄和歐盟4大力量中心應避免「選邊站隊」、重蹈兩大集團對抗的歷史覆轍。他認為,雖然美國每逢大選,對華政策總是「趨強示硬」,但中美關係不同於過去的美蘇關係,不會發生直接衝突;中日關係短期內不會出現摩擦、擦槍走火瞬間失控的可能,但困難挑戰仍然長期存在。
香港《文匯報》報導,中國外交同以往相比變得更加積極、主動和活躍,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于洪君指出,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近年來在外交方面做出一系列重大創新。「過去相當一段時期,我們更多的是看到世界不同組成部分之間的差異性、矛盾性甚至是對立性,現在則更多着眼於不同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依存性,即人類社會的統一性和整體性,包括利益的共同性,文明的互補性,制度的兼容性,這是我們在國際關係理論方面的一個重大突破。」
于洪君認為,當代中國外交,無論理論上還是實踐方面,都已超越了一般意義的「和平友好」和傳統概念中的「和平共處」,開始突出更符合當今世界潮流、更符合人類社會共同訴求的「合作共贏」理念,並與此相適應提出「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責任共同體」系列概念。以習近平為代表的新一代中國領導人,奮力高舉和平與合作的大旗,提倡「新安全觀」、「新秩序觀」、「新合作觀」和「新義利觀」,「這些在今後相當一段時期將指導我們的對外關係,成為我們處理國際事務的重要準則。」
一些人看到中國外交積極進取,主動活躍,質疑中國咄咄逼人,要挑戰國際秩序,要跟美國爭奪世界事務主導權。于洪君認為,這些猜測是一種偏見。「我們的真實意圖是要通過我們自身的發展帶動周邊國家的發展,『一帶一路』計劃就是要動員相關國家共同努力,實現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和共同進步。」
于洪君認為,當今國際格局和力量對比正在發生重大變化,中、美、俄、歐4大力量中心並存格局已經形成。「從歷史角度看,國際關係中的4邊形結構最不穩固,最容易扭曲為兩極對立和選邊站隊。如何避免歷史上的兩極對抗或兩大陣營對壘,已成為當下需要充分關注和認真思索的新問題。」這位資深外交官提醒道:「事實上,目前在一些重大國際問題上,已經出現兩極分化跡象。國際局勢越是複雜越要保持高度警惕,越要汲取歷史教訓,越要引導國際關係健康發展。國際社會一定要避免重蹈一戰前協約國與同盟國分庭抗禮的舊轍,避免重走二戰後美蘇兩大陣營相互對抗的老路。中國在強勁崛起,既要處理好與美、俄、歐的雙邊關係,也要把握好中美俄、中美歐和中俄歐幾組三角關係,勇於擔當維護世界安全和穩定的歷史責任。」
「總的看,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國際感召力持續增大,外交任務更加繁重和艱巨,機遇與壓力、風險與挑戰同時存在,須以更具建設性、更有責任感的新姿態出現在國際舞台。在維護自身安全發展利益方面,要毫不猶豫,毫不退縮,毫不妥協,在應對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時,要敢於擔當,敢於作為,敢於負責,作出發展中社會主義大國應有的努力和貢獻。」
習近平最近在亞非峰會上會晤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于洪君認為,這是兩國關係有所改善的一個徵兆,說明雙方都有改善關係的意願。短期看,儘管中日關係困境重重,但不會出現正面衝突,擦槍走火瞬間失控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長遠看,危及兩國關係的風險將始終存在。
于洪君指出,近些年來,日本的極端民族主義情緒極度膨脹,這與日本二戰之後沒有很好清理軍國主義罪行有關,也與日本在戰爭問題上沒有深刻反省有關。美國當初為遏制蘇聯和中國,對日本姑息養奸,慫恿和支持極右勢力,導致日本在極端民族主義道路上越走越遠,在經濟文化等方面表現出擴張主義野心。
「日本可能是中國周邊外交中一個長久的麻煩。毛澤東1975年會見英國前首相希思時就已預見到並且指出,日本想搞自己的地區霸權主義。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和估計。但鄰居是不能選擇的,對中國來說,管控好對日關係十分重要。」于洪君說,最近幾年,經過反覆較量,中國在對日關係上始終保持高壓態勢和戰略主動,無論在領土領海爭端還是在歷史問題上,對日關係的主動權牢牢把握在中國手中。
對於長期困擾中日關係的「參拜靖國神社」問題,于洪君指出,日本要從根本上修改歷史觀,要像德國人清算納粹歷史那樣修改對戰爭問題的錯誤認識。做不到這點,即使「改造」靖國神社,把戰犯牌位移到他處,都不能解決問題。對戰爭罪行的任何掩飾和推脫,都難以得到亞洲人民,特別是飽受日本侵略之苦的中韓等國民眾的諒解。
對於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和亞投行,日本冷眼旁觀,裝聾作啞。于洪君分析,中國的這些新舉措和新倡議一炮打響,先聲奪人,震驚世界。而日本在亞太金融外交和區域合作方面遇到強勁對手,屢屢受挫,內心不是滋味。日本最明智的選擇應是參與「一帶一路」計劃,發揮建設性作用。否則,日本真可能成為區域合作大潮中的落伍者和頹敗者。(接下頁)
[NT:PAGE=$]
中美關係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係,牽動和影響着整個國際關係。于洪君指出,美國每逢大選,白宮易主,對華政策都會 「趨硬示強」。不過中美兩國具有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的共同責任和共同利益,相互依存不可逆轉,「對華示強」這張牌越來越無用了,中美也不會直接衝突。今年9月,習近平將以國家主席身份正式訪美,必將給中美關係未來發展指明新的路線,做出新的規劃,確立新的目標。
于洪君說,回顧以往,美國大選總會出現兩個規律性現象:一,兩黨候選人為爭奪選票,往往把攻擊和詆毀中國作為吸引選民的手段;二,白宮新主上任後,往往在對外關係包括對華政策上擺出「趨硬示強」架勢,以顯示本人之作為,顯示美國之存在,顯示對盟國的「責任」和領導世界的「能力」。據預測,2016年美國兩黨候選人和未來的白宮主人可能照打這兩張牌,可能對華「示硬」。「不過這些年來,這兩張牌的效應、這套競選謀略的作用越來越有限。」
這位資深外交官表示,未來的美國總統應更加理性地看待中國,更加穩健地謀劃中美關係,這樣做符合美國自身利益,符合兩國共同利益,也符合國際社會的期盼和要求。
「中美關係絕不同於過去的美蘇關係。美蘇關係曾經左右國際關係將近半個世紀,其實質是全面對抗和爭奪霸權,整個人類社會成了蘇美對抗的『人質』。這種關係對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影響是消極的,留下的是負面資產。」于洪君認為:「中美關係已取代蘇美關係成為當前國際關係的主線。儘管中美關係有波折,有坎坷,經歷過山重水復的困難時刻,但幾十年總體發展路徑是平穩可控的,是積極向前的。習主席2013年在『莊園會晤』時提出的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共同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符合兩國利益,順應時代潮流,對整個國際關係的未來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
澳洲前總理陸克文日前發表研究報告,題為《習近平治下的中美關係》。他指出,中美未來10年不會發生直接衝突。在于洪君看來,該預測過於謹慎。不僅未來10年,今後相當長一個歷史階段,中美兩國不可能發生「熱戰」。無論兩國關係出現多大麻煩,都不會導致全面對抗和大規模衝突,因為雙方都不具有這樣的主觀意願和內生動力,美國也不具備與中國進行生死較量的實力。「對此,美國人心知肚明。」他並說,「中美共同利益遠大於社會制度差異和意識形態分歧。面對時代賦予的共同責任,雙方必須尋找利益的最大公約數。」
有媒體報導稱,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曾預言,20年後中國將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于洪君說:「我問過很多美國朋友,希拉蕊是否做出過如此令人詫異的預言,他們聽了後相視一笑,都說沒有哪個美國人相信未來的中國會成為最貧窮的國家,也沒有聽說希拉蕊講過這樣的話,她也不太可能講出如此不負責任的話。」
美國知名學者沈大偉近期發文唱衰中國,從「溫和知華派」轉向「中國崩潰論」,備受外界關注。于洪君表示,「我就此專門問過美國的政要和學者,他們說相關文章確實在美國引發了廣泛關注,但這不代表大多數美國人的觀點,沒有多少美國人認為中國若干年後會走向崩潰。如果這樣的論調成為主流,美國對華政策和戰略都要調整,這是無法想像的。他們還打趣說,二戰後不久就有人預言美國深陷危機,甚至預言美國要嚴重衰敗,但美國還不是存在到了今天?」
在交流中,于洪君發現,國外智庫過去談中國,總是喜歡談「問題」,而現在,他們認識到中國的優勢和韌性被低估了。「總之,抱着『中國必亡』偏見的人越來越少」。
「人類文明是豐富多彩的,不同社會制度和不同發展模式長期共存是不可改變的。在發展進步的過程中,各有各的成就,各有各的難處,各有各的優勢,各有各的短板。彼此尊重,坦誠相見,拓寬渠道,深入交流,互學互鑒,相得益彰,才是『人間正道』。」談及中外智庫交流的心得,于洪君如是說。
于洪君,男,漢族,生於1954年,吉林農安人,法學博士,博士生導師。1989年7月起在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工作,歷任副處長、處長、研究室副主任(副局級)、主任(正局級)。1996年3月至1998年9月任中國駐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大使館一秘。1998年10月至2000年2月借調中央外辦工作。2005年9月至2010年12月任中國駐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2010年12月任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2013年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外事委員會委員。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