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CUS】穩經濟隱現路線之爭,央媽籲「有耐心、有信心」
經濟通新聞 2023-07-14 11:53
【FOCUS】中國廣義貨幣(M2)上半年膨脹逾20萬億元,惟CPI╱PPI、房地產銷售、小長假消費、寫字樓空置率等指標盡閃警號,引發「資產負債表衰退」、「流動性陷阱」論甚囂塵上。權威高層對此如何把脈?
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國強周五(14日)就指,當前經濟面臨的一些挑戰屬於疫後經濟復甦過程中的正常現象;目前沒有出現通縮,下半年也不會有通縮風險;他並明言,現時是「經濟結構性調整的好時機」,呼籲對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有耐心、有信心」。
*四大原因致結構性減速?*
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創下2021年9月以來最長「六連漲」紀錄,暗示市場對愈來愈近揭盅的下半年政策刺激力度,押「大」蓋過押「小」,而線索或來自近日與國務院總理李強座談經濟形勢的專家,以及多位前高官的言論。
最具代表性的觀點,來自國家發改委原財政金融司司長、發展規劃司司長徐林。他認為,中國經濟正處在結構性減速(而非周期性)的狀態,主要原因包括:一,人口老齡化導致勞動力供求關係變化及總體儲蓄率呈下降趨勢;二,全要素生產增速和勞動生產率增速持續下降;三,中美關係緊張導致外部環境惡化,施壓外需;四,雙碳目標增加工業企業轉型成本。
另一把脈來自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原副主任尹彥林,他認為,總需求不足是當前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原因包括:一,消費者、房地產預期改善未能持續;二,政策落實存在障礙;三,政策調整缺乏明確信號,人們不知道「底部在哪」;四,居民、企業、地方政府三大經濟主體收入增長受到影響。
*供給側改革 VS 刺激消費端*
基於此,專家們對走出困境路徑分為兩派,第一種路徑認為解決結構性經濟減速根本不在擴大內需,而是做好供給側制度改革,把不合理的房地產調控回歸常態,形成更多新產業、新技術
、新產品、新服務;第二種路徑則主張,應將刺激重點從投資轉向消費,包括通過戶籍制度改革促進已進城的1.8億農民工的消費,直接派錢以催生乘數效應,增加萬億財政赤字對中小企業進行階段性補貼等。
而從劉國強等人行官員今早出席國新辦「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情況發布會」時,有關「從長遠趨勢看,經濟整體在向高質量發展的方向轉變」,「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現代化產業體係等新動能正在形成的過程之中」、「推動金融資源更多投向科技型企業」、「統籌金融支持科技創新與防範金融風險」等表述看,第一種路徑似佔上峰。
隨著月底中央政治局會議愈來愈近,前期盛傳的「樓市重大刺激措施」、「天量萬億國債」會否希望漸渺,拭目以待。
- 最新遺產稅怎麼算?傳承必知重點有哪些?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