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裡同居 專訪Banana Coliving創辦人余宸緯
理財周刊 2023-07-14 10:00
文 ‧ 林怡妏
「世界上許多的大城市都是這樣子的,人與人之間有一道無形的藩籬,台北這座城市不是特例。」Banana Coliving 香蕉同居中創辦人 Wilbur 余宸緯思索半晌後說。
除了高居住成本,人際的疏離亦是許多高度都市化城市共同的沉痾。在這樣的背景下,共同居住的概念被提出,催生「共生公寓」。
事實上,這個概念早已不新穎。2012 年余宸緯以經營青年旅館 Banana Hostel 起家,2016 年轉型之際,他將青旅獨有的「人際交流、共享」的文化與生活感,轉換到租屋市場,打造理想中的共生公寓。
在當時,由一群台大學生成立的共生公寓「玖樓」,已經營得相當成熟。
余宸緯自覺難以憑己之力改變體制面的事,他表示成立香蕉同居中的初衷其實很簡單,那就是「覺得生活很有趣,人與人間的交流與相處可以非常好玩。」
* 超大公共空間 不管幾點回家都有人在
走一趟香蕉同居中位在吉林的據點,五層樓的建築,二樓到四樓全規劃為住宿區,五樓則作為公共空間。
在五樓這個單層近百坪的開放空間裡,幾座沙發、桌椅錯落有致,當中一隅規劃成開放式廚房,還附有超長中島,其餘部分選擇留白。這般空間利用,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說是奢侈也不為過。
余宸緯笑說,在設立據點時,房源的坪數大小是他們考量的一大重點,「目前香蕉同居中共有八個據點,基本上每一個據點都超過九十坪,其中保有一定的比例規劃成公共空間。」
租屋市場中常見的分租套房,往往是一戶公寓隔絕成的數間狹小套房,預算有限的北漂族只能將就在一個小小的空間。相較之下,共享公寓更加重視公共空間,因為那是人與人創造連結的地方,更是形塑人際網絡的場域。
「創辦香蕉同居中還有一部分的目的是希望能讓獨自在這個城市生活的人們,工作一整天回到家後,不用一個人獨自面對空蕩蕩的房間,還有人可以聊聊天,分享生活。」余宸緯表示。
大概就是那種不管多晚,都有人在家的感覺,光想著,就讓人感到不孤獨。
* 從「共居」到「共生」 都市裡重建社群
共生公寓強調社群連結,「共生」指的是共同生活,不僅僅是居住在一起,而是共同打造生活的樣貌。
余宸緯期待入住的每一位室友能一起共享時間,不是一回家就躲進房間裡。香蕉同居中也舉辦了非常多的課程、講座與活動,讓不同公寓間有機會交流、互動,「最後發現大家最喜歡的還是 party。」余宸緯笑道。
香蕉同居中的住戶來自四面八方,專業背景多元,儘管長住的住戶仍以本國籍為主,但常有外國實習生、背包客來短租。
「許多遠端工作者,他到了一個國家之後會需要一個社群,這時他們就會選擇共生公寓。」共生公寓開放短期租屋,租金對短租的房客也相對有吸引力,因此吸引許多短暫停留台灣的外籍人士,或北上實習的學生入住。
共生公寓的開放與包容成就它的多元性,接著,它有意識地串連起當中的每一個人,讓流動關係從此有了連結,在解離的都市中重建社群。
「像是我們有的住戶會揪團一起去爬山、運動,有的公寓下班後會一起煮飯、吃晚餐。」
余宸緯說,香蕉同居中每個公寓都有自己的風格與氛圍,他不去定義,任由空間裡頭的人共同去形塑、打造屬於自己的理想生活樣貌。
* 公共空間中保留個人領地
言談中發現余宸緯與住戶的關係十分緊密,他表示,大至水電、小至室友間的紛爭他都得親力親為。
「每個人習慣不同,住在一起難免有紛爭。像是有住戶會來跟我反映室友打呼很大聲,這就要幫忙協調,有時候東西遺失也要幫忙找。」除此之外,他也會定期拜訪每個公寓,長期下來,幾乎每個住戶他都相當熟稔。
香蕉同居中的空間規劃也由余宸緯親自操刀,仔細觀察可以發現箇中巧思。
以吉林為例,開敞地公共空間中,保留部分個人領地:閱讀區中擺設單人座位,形成安靜的閱讀空間;另一隅,白牆壁櫃上放著黑膠唱片,
同樣一張單人椅,一台黑膠唱片機,就是一個獨立的視聽室。
余宸緯希望空間中「公共」與「個人」能取得適當的平衡。
另外,廚房是共生公寓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就像吉本芭娜娜在《廚房》這本書所描述的,「家因為有廚房,才有了完整的感覺,不論那個廚房長什麼樣子。」
香蕉同居中的每個據點都有完整的一套廚房設備,房客們經常一起「自煮」、「共食」,從備餐、料理到用餐,從廚房到餐桌,人與人間的情誼因食物、因著空間而搭建起來。一群異鄉遊子刻畫出家的雛形。
「你可以發現我們每一個公寓,室內色彩都相當豐富,我們不走日式極簡風。」香蕉同居中的設計部分反應余宸緯的個性:活潑、鮮明、擁抱多元;部分是他對這個空間賦予的期待:看見他人的異同,從而檢視自己的生命。
走出香蕉同居中吉林公寓,南京東路上車流依舊,人潮熙攘。在緊追快趕的生活中,在這個人們都埋首趕赴目的的大城市裡,有這樣一個重構人際紐帶的地方,真好。
來源:《理財周刊》1194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理財周刊》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