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FOCUS】M2勁難改通縮趨勢,破題或在「統一大市場」

經濟通新聞 2023-06-09 14:15


  【FOCUS】西方備受通脹粘性困擾,中國的情況卻相反--過去12個月,廣義貨幣(M2)餘額勁增逾30萬億元,居民消費價格(CPI)卻從「2」字頭節節跌至零附近,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更連續八個月負增長。官方、民間就是否已步入通縮各執一詞,但應對之道都指向家庭和企業資產負債表修復。

 

*服務業消費價格按月轉跌*

 


   國家統計局周五(9日)公布,5月CPI按年升0.2%(預期:0.3%),雖較4月的0.1%略遠離零值,但若單計新漲價因素,-0.3個百分點較4月的-0.2個百分點

惡化,且按月跌幅從4月的0.1%擴至0.2%。更不祥的是,疫後復常、面對面場景消費火爆的服務業,價格按月卻轉跌0.1%,其中交通工具、旅遊分別跌0.4%、0.6%。

  再看PPI,5月按年跌4.6%(預期:4.3%),錄2016年3月以來最大降幅,折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疲軟和廠商競爭性降價;而黑色、有色、煤炭、非金属?物製品環比跌幅 擴大,或進一步印證疫後赶工告一段落。

  工業出廠價格倒跌,跟4月按年縮水逾18%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落後整體固投的製造業投資增速表現一致,陷入更惡性通縮循環的風險正顯現。

 

*存貸差高企有記錄第二高*

 

  儘管消費品、工業品新漲價因素雙雙告負,坊間的「通縮論」亦不絕於耳,但按央媽強調的判斷通縮的標準--「兩個下降、一個伴隨」,即價格持續下降、貨幣供應量呈下降趨勢,且通常伴隨經濟衰退,經濟並沒有出現通縮。

  不過,相比爭論定義,如何應對才是關鍵。回想上一輪2012年-2016年通縮期間,PPI曾連續54個月告負,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於2015年底祭出供給側改革(去產能、去庫

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但今次的癥結顯然在需求端,包括企業利潤受壓而不願投資,居民負擔沉重而不願消費,歸根結底指向資產負債表相當脆弱乃至衰退。

  此即解釋了何解貨幣供應端的M2大幅膨脹,而金融機構截至4月底的存貸差,卻錄47.3萬億元的有數據記錄以來第二高;換言之,天量資金躺在銀行未轉化為投資和消費。如何撬動?看看商務部、發改委、市場監管總局周一(5日)就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吹風會,「健全城鄉统一的土地和勞動力市場」可圈可點。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