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河君:質疑與回應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5-07 13:12
李河君
能源破壁人?
今年,漢能控股的李河君再次以1655億元的身家登頂新財富500富人榜首富。其旗下漢能薄膜發電股價飛漲,加之電力體制改革帶來的水電業務重估,帶動其財富在一年之內近乎翻番。與此同時,漢能也遭遇了薄膜太陽能技術非主流、漢能薄膜發電關聯交易及股價存在操縱可能等質疑。
接受新財富專訪的李河君,對此一一回應。在他看來,薄膜產品的壽命已超過25年、實驗室轉化率最多達到30.8%,成本也在下降,因此,其較晶硅產品具有更多優勢;柔性輕質的薄膜還將開啟一個移動能源的新時代。目前,以水電業務充沛現金流為支撐的漢能,已經整合全球薄膜發電先進技術,並謀求從商用和民用兩大領域推進移動能源戰略。伴隨市場的啟動,漢能薄膜發電的關聯交易占收入之比已從100%下降到2014年的62%,2015年還會繼續向下突破。公司利好與國家發展清潔能源的規劃、滬港通等因素共振,成為漢能薄膜發電估值提升的源動力,滬港通所帶來的內地資金更是其股價倍升的主要推手。
李河君認為,當下漢能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其移動能源的理念尚不為公眾所知,不過,伴隨今年數百家漢能薄膜發電體驗店的開張和未來漢能牌汽車、無人機的推出,漢能將讓每一個個體都成為發電主體,從而徹底顛覆人類利用能源的方式。
最近這一年,對於李河君和他任董事局主席的漢能控股集團,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2014年5月,李河君以870億元的身家登頂新財富500富人榜,成為中國內地最有錢的人,一時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2014年8月13日,漢能正式成為國家體育場(鳥巢)戰略合作伙伴、清潔能源技術唯一合作伙伴;同一天,漢能宣布完成並購美國阿爾塔設備公司(alta devices),由此擁有了全球轉化率最高的薄膜太陽能技術—砷化鎵(gaas)高效柔性薄膜技術,這為其全力進行移動能源產品應用開發鋪平了道路;2014年12月,由漢能提供太陽能晶片技術支援的阿斯頓·馬丁車隊,在巴西聖保羅的國際汽聯世界耐力錦標賽(wec)6小時賽中奪得兩項冠軍;2015年3月,漢能薄膜發電(00566.hk)市值突破3000億港元,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太陽能公司,李河君的持股市值一度超過2000億港元。
在這位新科首富收獲“鮮花和掌聲”的同時,質疑和猜測也不期而至。除了薄膜太陽能技術相比晶硅被指非主流,漢能薄膜發電被指關聯交易過高、股價被指人為操縱因此過於高估之外,連李河君本人也被指“喜歡去澳門一擲千金”。
這些質疑成立嗎?漢能對此如何回應?2015年4月,新財富再度敲開李河君辦公室的大門。這也是身陷爭議漩渦之后,他與媒體為數不多的面對面。
薄膜技術非主流?
“薄膜才是真正的光伏、真正的移動能源”
和去年我們到訪時相比,今天的漢能人明顯更加繁忙,前來參觀考察者絡繹不絕。公司里展示的薄膜太陽能產品也更加豐富,從背包、帳篷、衣服、屋頂到充電裝置,琳瑯滿目。
公開資料顯示,漢能已經相繼與宜家、特斯拉、阿斯頓馬丁、formula-e、美麗家園等不同領域的企業進行了跨界合作,將柔性薄膜發電技術應用於它們的產品和賣場。
漢能人士告訴新財富,除了商用領域,漢能還在快速構建一張龐大的銷售網絡,以通過自有渠道,開拓光伏民用市場,大規模普及薄膜發電技術。今年3月下旬,60家漢能薄膜發電旗艦店及體驗中心已在成都、上海、廣州、沈陽、西安等地同步開業,向消費者提供包括屋頂發電系統等三大系列20余款產品在內的多樣化清潔能源解決方案。按照規劃,漢能今年還將繼續增加旗艦店、體驗店,並將大力拓展經銷商渠道,直到覆蓋全國大部分市縣。
2015年2月,在漢能移動戰略發布會上,李河君還表示,到2020年,全球電動汽車的保有量預計會達到500萬-1000萬輛,而漢能也將切入這一市場,全太陽能動力車將是漢能一個重要的產品。“最晚不超過今年12月,我們會推出3-5款全太陽能動力汽車,汽車的動力將完全來自太陽能發電。這幾年,我們是跟其他汽車品牌合作,過幾年我們就會推出自主品牌,大家會看到漢能牌的汽車、漢能牌的無人機。”
為了進一步推進移動能源民用化,2015年2月,由漢能薄膜發電主辦的“全球薄膜發電產品創新大賽”拉開帷幕,漢能希望通過跨界合作的方式,促進薄膜太陽能發電技術的多樣化應用,推動移動能源對於生活方式的改變。而其終極指向,正如李河君所言,是讓每一個個體都成為發電主體。
顯然,這是一個龐大的計劃。它的背后,蘊藏著漢能的野心:開啟移動能源時代,徹底顛覆人類利用能源的方式。
李河君甚至有一個極具革命性的觀點,“這么多年來,國內光伏電站發電后直接上網的路線根本是錯誤的”。這源於他對電力行業的對比觀察,也可以看作是漢能對薄膜太陽能技術前景質疑的回應。
“光伏電站,不管薄膜、多晶硅也好,一年的設備利用時間才1000多個小時,而水電有4000多個小時,火電達7000多個小時,是光伏的5倍。這就好比100節車廂拉貨,你太陽能發電才20節有貨,80節沒有貨,而人家火電全是滿的。也就是說,光伏往外輸電的成本是傳統能源的4到5倍。因此,光伏電站和傳統的水電、火電去拼沒有任何意義,也拼不過”。在李河君看來,“太陽能發電的本質就應該是移動式的獨立能源,這才能體現出太陽能便攜式發電的優勢,我們專業術語叫分散式能源”。
漢能控股的總部大廈便是分散式能源的樣板。這里的建筑立面鋪滿了薄膜太陽能玻璃板,色彩絢麗、十分壯觀。據稱,這個2014年10月26日投用的薄膜發電建筑一體化項目一期工程,目前已經使漢能總部實現20%的電力自給。漢能人士表示,兩年后項目整體完工時,“漢能總部1400多人將徹底實現電力自給”。
分散式能源路線,恰能充分體現薄膜發電組件的柔性可彎曲、輕質、安裝方便等優勢,相比之下,厚重的晶硅並不適用於此。
同時,硅產業的高污染、高耗能,也被包括漢能在內的光伏業者詬病。有分析人士認為,晶硅電池在原材料提出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污染,而硅組件在實際發電中衰減率也高,晶硅電池技術一直以來都面臨核心競爭力不足的問題。不過,由於行業門檻很低,投資幾千萬元就能在短時間內出產品,助推了中國光伏產業前些年的野蠻生長。但是,只重產量不重研發,導致目前中國光伏電池產量盡管約占世界的60%,但在海外卻頻繁遭遇“雙反”,面臨痛苦轉型。其不僅在太陽能轉換效率上遭遇瓶頸,硅原料獲取上也受制於德、美、日等國,先進技術、關鍵材料和高階裝備仍然依靠進口,尤其是高階成套裝備進口推高成本,“綁架”了技術創新。
李河君經常用黑白電視、彩電和液晶電視,來比喻多晶硅與薄膜電池的關係:“黑白電視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仍然會有市場,但未來一定會被液晶電視和彩電超越。薄膜化、柔性化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晶硅業內都知道,它的轉化率已經到了一個瓶頸,到17%-18%再往上走就很難了;薄膜則不同,我們產品的實驗室轉換率已經可以做到30.8%,而且轉化率提高一個百分點,成本可以下降5%-8%。所以,薄膜無論從轉化率以及成本方面都在迅速地改良,我覺得有一天,社會對光伏的理解都會改變,會理解薄膜才是真正的光伏、真正的移動能源”。
“現在國家確定了七大新型戰略產業,薄膜太陽能和五個有關係,包括新能源、節能環保、新材料、高階裝備、新能源汽車。薄膜發電不是一個新的商業模式,而是一場能源革命,是一個非常大的新興行業。”2015年3月16日,國家能源局下發2015年光伏發電建設實施方案,設定今年全國新增光伏電站規模為17.8gw,比去年的14gw目標大幅提升,也超過此前草案中的15gw。這一方案尤其增加了對分散式發電的扶持,規定屋頂發電和自用型分散式發電不受規模限制,全部具備享受補貼資格,這顯然為薄膜發電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在李河君看來,現在漢能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社會觀念,“因為所有人對電力的理解是打上烙印的,而漢能在干一個前人沒有干過的事業,沒有標桿,大家可能不理解。但這個時間為期不遠,只要一兩年時間,漢能一定會得到全社會公認,我們會創造一個移動能源新的時代”。
“漢能股票有爭議,但技術方面沒有任何爭議”
看好薄膜太陽能前景的李河君,憑借著旗下水電業務“印鈔機”般穩定持續的資金流,在兩年內完成了4次國際並購,先后將德國的solibro和美國的miasolé、global solar energy和alta devices公司收入麾下。這些廠商擁有頂尖的薄膜太陽能技術和完整的生產線,並購后,4家公司由漢能統籌運營管理,原有的技術、專利壁壘被打破。
經過全球技術整合,如今漢能已經掌握了全球薄膜太陽能領域最先進的5條技術路線。其中,銅銦鎵硒(cigs)組件經德國弗勞恩霍夫太陽能系統研究院(fraunhofer ise)認證的最高轉化率達到21%;砷化鎵組件獲得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認證的最高轉化率達到 30.8%,這也是目前薄膜發電技術轉換率最高的世界紀錄。
在北京漢能總部,有一個展廳格外引人注意。那是一面近50米長的專利墻,上面密密麻麻鑲滿了木質牌匾,每塊中間都嵌有一張a4尺寸大小的專利證書。據介紹,這里的1000項專利證書,只是漢能所有專利的一部分,到2015年,漢能擁有的技術專利將超過2000項。“漢能的薄膜發電技術全球領先是沒有爭議的,股票有爭議,但技術方面沒有任何爭議。憑著目前我們的技術,未來5-10年漢能在全球是沒有對手的。”李河君頗為自豪。
2014年2月,麻省理工學院《科技創業》(mit technology review)“全球最具創新力企業”評選結果中,漢能位列第23位,成為國內能源領域唯一上榜的企業,且排在ibm、西門子等名企之前。這一全球頗具影響力的科技商業獎項的加持,使得李河君頗感驕傲。
“企業轉型很難,轉不好就死了。現在很多企業還在轉型,包括百度、阿里巴巴,也包括王健林的萬達。漢能最值得驕傲的地方,是用4年多的時間,成功實現了轉型。以2010年1月5日河源光伏項目動工為一個標志性工程,到2014年底,花了好幾百個億,我們由一個完全做水電的公司,一躍成為一個全球化的高科技能源企業,一躍成為全球的行業領導者。這不但在於規模,還有技術。漢能稱得上中國大型民營企業轉型的一個典范。”
李河君透露,今年漢能將進一步完成一些下游產業如新材料方面的並購,以夯實薄膜產業鏈,“技術並購是漢能永恒的主題”。同時,漢能也在推進大規模產業化,把技術優勢變成市場優勢,“上游做高階設備制造,中游生產太陽能電池板,下游發電和做移動能源應用”。
擴張資金來源成謎?
“水電是漢能的看家本領”
在李河君看來,漢能是個創造奇跡的公司。而漢能奇跡,其一是早年開發金安橋水電站,其二才是成為全球薄膜發電行業的領導者。
位於金沙江中游的金安橋水電站,屬於國家特大型水電站,總裝機容量300萬千瓦,為葛洲壩(600068,股吧)水電站的1.1倍。總裝機容量271萬千瓦的葛洲壩動用了5.5萬人、歷時16年才建成,而漢能從2002年籌建金安橋電站,直到2011年一期240萬千瓦機組並網發電,僅用時十年。其中體制上的障礙,移民、技術等各種難題,李河君至今心有余悸。但最大的挑戰來自巨額資金的壓力,“為了應對高峰時每天1000萬元的投入,漢能把前些年建設的效益好的優質電站一個一個地出售,最後我們甚至從漢能高管個人和家里借錢投資金安橋”。
金安橋項目最終的成功,李河君認為是堅持的力量,“一件事情你堅持90%的時候,你只有10%的收獲;但你堅持到最後的10%時,你就有90%的收獲”。
如今,金安橋電站的裝機容量占漢能水電站總裝機容量的一半還不到。漢能控股或參股的14個水電站,權益裝機容量高達620萬千瓦,相當於2.3個葛洲壩。漢能也是全球私營企業中最大的水力發電公司,其在印尼、歐洲都有水電項目。
李河君表示,水電是漢能的看家本領,而干薄膜發電,漢能更多是基於社會責任。“其實有這么多水電,我們什么都可以不干了,天天打高爾夫球就好了。光金安橋年年掙幾十個億。以后電力競價上網對我們越來越好,電價高了,我們的現金流會大幅增加。”水電板塊作為漢能的獨立非上市業務,一直采取最保守的穩健發展規則,而根據相關行業分析師的研究,在目前電力體制改革的背景下,這一業務不乏上升空間。
對於漢能在薄膜太陽能領域的擴張,外界常有人指其資金來源成謎。水電充沛的現金流,或者正是漢能的一大謎底。
漢能從傳統的水電開發商向新能源企業的轉型,長達5年,花費數百億元資金,超過最初的預算近3倍。很多人將此比作李河君的又一次豪賭,但李河君並不認同:“企業家冒險和賭的區別在於,他知道最壞的結果是什么,同時可以承受,之后放手去做,這叫冒險;如果你不知道做一件事最壞的結果是什么,就去做,這叫賭或者魯莽。在這個意義上講,漢能可以冒險,但從不魯莽。對我而言,如果轉型不成,也就相當於5年水電站不發電。”
從建設金安橋水電站開始,漢能就始終在爭議的漩渦當中。當初沒人相信民營企業能夠操盤比葛洲壩更大的水電站,今天漢能做薄膜發電同樣面臨不少非議,李河君對此很坦然,“漢能在做一件大事,往往干大事的人,大家不信;大家都信,也往往不是什么大事”。
他認為,此前金安橋水電站的成功,除了為漢能貢獻穩定的現金流外,也鼓舞了整個團隊的信心,“漢能核心團隊通過金安橋十年的歷練,獲得了心智的成長、團隊力量的成長,我們也有了自信,覺得我們可以干大事”。
“過了今年,大家對漢能關聯交易的質疑就沒有了”
2014年3月底到2015年3月末,漢能控股旗下漢能薄膜發電的股價由1.22港元/股上漲至6.98港元/股,一年內上漲472%,市值突破2900億港元,李河君持股市值超過2100億港元,漢能薄膜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太陽能公司。
在一些市場人士看來,這是資本市場的價值提前發現功能給漢能投下的信任票。與此同時,漢能薄膜發電的收入基本來自與漢能控股集團的關聯交易,也備受質疑。
對此,李河君表示,無論漢能薄膜發電的關聯交易,還是外界的質疑,其實都是正常現象。“看到關聯交易,人們就會想是不是做假啊。事實上,這就是一個過程而已。漢能關聯交易的目的是什么呢?其實就是為了非關聯。就像一個孩子,大股東扶持兩三年,等他成長起來就可以直接面對市場了。大股東不扶持,這個事情就沒法做了,因為大家都不知道什么叫薄膜。”
“2014年以前,漢能薄膜發電是100%的關聯交易,到2014年就開始突破了,2015年還會出現重大突破,非關聯交易會占很大比例。我想過了今年,大家對漢能關聯交易的質疑就沒有了。”
李河君所言的突破,是指2014年漢能薄膜發電非關聯交易產生的下游業務收入占年度總收入的比例已達38%;2015年3月6日,漢能薄膜發電又與忠天新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忠天新能源”)簽訂框架協議,后者將向漢能薄膜發電購買總計超過200mw的分散式光伏電站,雙方還將進行長期合作。此前,漢能還與新華聯控股達成銷售和服務合同,為后者旗下的山東新華聯(000620,股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價值1.98億美元的600mw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生產線設備以及總價值4.62億美元的技術服務,合計6.6億美元。
“坦率講,資本市場我沒干過,我二十幾年就干了一件事—清潔能源。其實漢能挺珍惜這個上市公司的,我們會認真對待這個上市公司,只有上市公司占漢能便宜的,漢能從來沒占過上市公司便宜。”
也許,不僅公眾對漢能的理解需要時間,投資者同樣需要時間。而這些理解,很大程度取決於漢能對關聯交易的化解。
股價人為操縱?
“我們公司股價上漲,就是滬港通帶來的”
面對漢能薄膜發電的股價飛漲,也有媒體和機構指,其過於高估背后有人為操縱的痕跡,甚至有人指,漢能薄膜發電的股價在每個交易日收市前10分鐘被刻意拉抬。這一指控屬實嗎?究竟是誰推升了漢能薄膜發電的股價?
對於操縱股價說,李河君頗感氣憤:“我們查過彭博的數據,200多個交易日,只有不到10天是上升的,並且很多都是因為有指數基金進來。”
根據港交所官網的數據計算,整個2015年2月,總共有6.1億港元資金買入漢能薄膜發電,而賣出金額僅有1.7億港元,總成交金額達到7.8億港元。這意味著,當月僅有的15個交易日內,漢能薄膜發電每天的成交金額達到5200萬港元,其中有78%來自內地資金的買入。
進入3月以來,資金買入愈演愈烈,截至3月17日的12個交易日內,漢能薄膜發電有9個交易日穩居十大成交活躍股之首,累計買入18.19億港元,賣出 8.63億港元。其中,僅3月5日,在港股通中,漢能薄膜發電的成交額高達8.28億港元,單日成交額已經超過2月份該股在港股通中的整體成交額。
可見,內地投資者是漢能薄膜股價上升的主要推手。李河君也表示,“坦誠講,我們公司股價上漲,我們也很清楚,就是滬港通帶來的,有心人查查就知道了”。
“現在內地投資者通過滬港通可以買漢能的股票,這對漢能來講有好處,例如我們想發股在香港就發了,漢能上市以來還沒增發過股票。人家說我們有73.1%的高比例股權,其實我們也不想有這么高比例的股權,要那么高比例干嗎?下一步增發股票,我們的股權比例自然就會降下來。我們也希望往下降,因為我們需要更多的錢干更大的事,但這需要個過程。”
漢能薄膜這一波股價飆升的背后,也有包括貝萊德集團、法國巴黎銀行資產管理公司在內的外資投行予以增持。高盛曾在滬港通開通之際給出一份建議關注的股票名單,其中包括漢能薄膜發電。其指出,漢能目前擁有全球領先的研發團隊和遍布全球的6個研發中心,擁有多項相關專利,在薄膜發電技術和裝備制造方面具備全球領先的競爭優勢,值得關注。
里昂證券與bhp:
“質疑的都是沒來過漢能的人”
李河君認為,來過漢能、了解過漢能的人口耳相傳,是促成漢能股價上漲的重要因素,而質疑的,很多都是沒來過、不了解漢能的人。其中頗為典型的例子,是里昂證券的太陽能行業分析師楊立志(charles yonts)對漢能態度的改觀。
楊立志曾在2014年12月發表針對漢能薄膜發電的報告《他們真的那么好嗎?》中質疑:“綜觀漢能薄膜發電的業務,合計起來似乎與市值不匹配。”他還提出:既然其太陽能板產量“大致足夠一個歐洲小國使用”,為何“市面上一個漢能太陽能板也看不到”?而3個月后的2015年2月27日,他又發表了題為《漢能的第10個觀察者》的報告,一反此前的質疑,稱投資者仍然可能嚴重低估了漢能薄膜發電的成長潛力。
他指出,投資者不應當僅局限於短期的盈利預期看待漢能,而應當放眼2020年的業務發展。他認為,“漢能是一家被低估、有遠見的高科技公司,成長空間無限”。一旦漢能成功進入類似ipad、icars等的民用光伏產品市場,其盈利將爆炸式增長。根據他的估算,在民用市場,即便漢能采取最保守的“單純出售光伏組件”的方式,到2020年,其年凈利潤也將達到18億美元,相當於2013年盈利的7倍。楊立志表示,這一判斷基於三點理由:規模效應、協同效應和母公司雄厚實力。
對於此前有媒體提及的漢能薄膜發電財務風險,他指出,投資者應該看到積極因素:漢能控股通過水電項目每年擁有10億美元的現金流,而且通過銀行等渠道獲得的大量貸款,這些資金都在支援漢能下游業務的發展,對上市公司極為有利。
他的報告還將漢能與特斯拉汽車類比,稱李河君和特斯拉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一樣,都是真正有遠見的企業家,“如果你相信特斯拉的前景光明,你就應該相信漢能”。
漢能的質疑者中,外資大鱷bhp international markets ltd是個行動派,不過bhp因為做空漢能薄膜發電失敗,可能蒙受超過百億港元的損失,面臨破產的命運。
bhp創始人斯科特·多瑞(scott c. dorey)是資深投行人士,曾擔任過雷曼兄弟的副主席。2007年雷曼兄弟破產后,多瑞創立bhp,成為潛行於北美和亞洲資本市場的隱形大鱷。bhp慣用的手法是為上市公司的股東提供股票質押貸款,獲得股票的處置權,然后拿著這些股票作為彈藥,影響上市公司股價,高拋低吸,套取巨額利潤。bhp每次都會精心選擇攻擊對象,主要針對亞太尤其是香港市場的中小股。迄今為止,僅有據可查遭到bhp獵殺的,即包括在香港上市的眾彩股份、盛明國際、動感集團和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國環保。不過,bhp在漢能薄膜發電身上卻栽了個大跟頭。
bhp自2013年初開始謀劃做空漢能薄膜發電牟利,當時漢能薄膜發電的市值約為200億港元,屬於時髦的太陽能概念,正屬於其一貫先炒高再打壓的獵殺目標范圍。但出乎bhp意料的是,在高位拋出低價借得的12億股后,漢能薄膜發電股價不僅未降,反而連續大幅飆升,到2015年3月,其市值近3000億港元,而bhp必須在2016年初前補足12億股漢能薄膜發電股票,否則可能面臨超過20億美元的巨虧。
據報導,今年3月27日,曾將12億股漢能薄膜發電股票質押給bhp的三位小股東,在巴哈馬國拿騷港提起仲裁申請,要求bhp到期返還其股票或賠償損失。
身家1655億元:“掙大錢就為了干大事”
不僅漢能時時受到質疑,關於李河君本人的傳言也是林林總總。談起自己“好賭”的傳言,李河君備感無奈:“我已經習慣了。我本人就去過一趟澳門,大概是五六年前去的,也不知道有人說的那些亂七八糟的事怎么來的。”
李河君表示,自己其實是個典型的“宅男”,“我不太喜歡社交,平時也很少社交,所以我的朋友很少,我喜歡在家陪孩子吃飯、做功課,家長會我老去開”。閑時,他也喜歡音樂和讀書,“我對音樂很有些感覺的,會彈鋼琴,也會拉小提琴”。至於讀書,最近他喜歡讀《道德經》、《金剛經》和陽明心學。
出生於廣東河源的李河君,自幼生活在當地的觀堂鎮,兄妹7人,他排行第四。李河君自小跟父親關係親密,“父親是對我影響最大的人”。他的經商天分或許來自於遺傳,早在上世紀70年代,李父便開始做點“小生意”,最多時有數十名員工。在李河君眼中,父親是 “中國最早的個體戶”。當時個人經商冒很大的風險,弄不好就會成“投機倒把”,但李父很淡定,幼年時的李河君曾聽到父親晚上對母親說,“路線遲早會改,一切都會向前”。母親回答,“天塌下來,你也當被蓋”。父親的“識大勢”讓李河君記憶猶新,他認為這算得上是企業家最可貴的精神,“要順勢而為,沒有人能逆勢而上”。
如今,年逾80的李父仍然親自打理酒店、飲料店、服裝店等生意,每天一早還讓司機帶著自己到所有的企業轉一圈。“前段時間老人家還在做未來20年的商業計劃,還要去駕駛飛機”,李河君笑稱父親是個“有意思的老頭”,自己的很多處事風格遺傳自父親。事實上,按照父親的規劃,大學畢業的李河君本應返鄉從政,“他覺得我做生意一定做不過他,希望我從政為客家爭光”,但李河君興趣不在此,最終還是靠著從大學老師那里借來的5萬元走上了創業的道路。
如今李河君的生意遠比父親預想的要大得多,他很感激父親關於“信”字的言傳身教—“商場有道唯存信,處事無奇但真實”。李河君多次在漢能的高管會上分享這一心得,他將“信”概括為信念、信譽和自信:“第一,要有信念,你只有為了信念理想干,才足以支撐自己;第二,你得有別人的信任,別人不信任你不行;第三,人要有自信,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肯定成不了事。”2009年,金安橋項目步履維艱時,李河君拒絕了多位高價收購的買家,執意堅持下來,靠的無非也是某種信念,而最終這個項目也為他和漢能贏得了信譽和自信。
今年,李河君以1655億元的身家,再次登頂新財富500富人榜首富。這千億級財富來自他控制的上市和非上市業務兩部分資產。其一,按照漢能薄膜發電2014年底2.81港元/股的價格、李河君在其中73.1%的實際持股比例計算,其上市部分的資產達685億元。
其二,根據權威審計機構的報告,漢能控股非上市部分業務的整體估值為994億元,包括水電和風電等發電業務板塊估值539億元、光伏產業板塊估值448億元、光伏應用板塊估值6億元、公務機板塊估值2億元。以李河君持有漢能控股97.57%的股權計算,這部分非上市業務的股權價值970億元。
上述二者合並計算,李河君2014年底的財富為1655億元。如果以漢能薄膜發電2015年一季度末的6.98港元/股計算,其個人身家更是高達2671億元。
但對於中國首富這個頭銜,李河君並不認為是什么好事。“請大家不要特別去關注這個事,這對我個人有壓力。從金剛經、易經、道德經的角度來看,錢越多對你個人越壞,包括人的身體啊家庭啊”。但是,“如果通過首富這個事,大家更關注新能源,更關注薄膜發電,更關注移動能源,那么我覺得很有意義。對我來講,掙大錢的目的是什么呢?可以幫助更多的人。掙大錢就為了干大事,如果你不想干大事,你就不要那么多錢”。
按照李河君的規劃,2020年漢能要實現銷售收入1萬億元、市值2萬億元、盈利1000億元。“對漢能來講,就是專注把薄膜發電做起來,把移動能源做起來,等做到幾萬億市值,我才想別的。”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