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文新:A股遠不到應當恐懼的時刻
鉅亨網新聞中心
股市需要調整,這既是市場的技術要求,也是股市運行中必然出現的市況。還是那句老話:哪有只漲不跌的股市?牛市也一樣,如果過程中不經歷一次次充分調整,瘋瘋癲癲地上漲不僅不可持續,而且這樣的“短命牛”,也就不能稱其為牛市了。畢竟,牛市不僅需要上漲的高度,更需要持續的時間。我堅信,快牛、短命牛既不是管理者的意愿,更不是投資者意愿。所以,我們投資股市必須要懂大道理。
什么是大道理?講個故事。我是1992年正式開始證券新聞報導的。那時,國際大投行紛紛進入中國,人家是老前輩嘛,總要聽人家講講課。而那時候,這些大投行也不厭其煩地開展各式各樣的培訓、講座,我自然成了“聽課者”的角色。一段時間下來我發現,這些大投行的講課沒什么新鮮玩意兒,總在說一些什么“長線投資”、什么“有漲就有跌”、什么“資訊要透明”、什么“關注基本面”等等一些套話。全是大道理,老聽這些真膩歪,漸漸地也就不愿意再聽了。當時想,這些個大道理誰不懂,用得著這般三番五次嗎?
20年過去了,當我再回憶起當年的這些講座,經常感慨良多。而最大的體會就是,做股票投資必須遵從大道理,因為只有大道理才是真理,才不會錯。但實際操作過程中,有多少人能夠想起這些大道理?更不用說堅持。巴菲特是中國股市投資者心中的偶像,我是1995年從香港獲得第一本他寫的書,還有彼得·林奇等等。這還要感謝我非常尊重的一位好友、投資家汪潮涌先生,當年他還是摩根·斯坦利駐京首席代表。
拜讀巴菲特的書真得很有快感,他總結了許多投資者的道理,甚至在我看來,那些就股票投資的“經文”。道理極其淺顯,文字極其精煉,但記得住嗎?記住了能變成行動嗎?很難、很難。我認為,學習巴菲特,難就難在“恐懼與貪婪的轉換”。我們必須承認,恐懼與貪婪是人性。既然是人性就很難克服,準確地講,基本無法克服,而恐懼與貪婪卻是股票投資的天敵。那怎么辦?找到“恐懼與貪婪的、正確的轉換時點”。這就是巴菲特的秘訣。他說: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看到嗎?大道理。但這個大道理告訴我們兩點秘訣:其一,巴菲特也無法克服貪婪和恐懼;其二,他為自己的貪婪和恐怕找到了正確的轉換時點。
容易做到嗎?不容易。因為,往往萬眾貪婪之時,股票瘋漲。開始的時候你還感到恐懼,但一次、兩次、三次證明自己的恐懼都錯了,結果“恐懼轉化為更大的貪婪”,於是賭性大發。最後,市場能量耗盡而下跌之時,那還在貪婪地等待著“自己恐懼失敗”的歷史重演。所以,別人恐懼我貪婪,別人貪婪我恐懼——這不是說教,而是經驗,是“貪婪與恐懼轉換正確時點”的把握,是大道理,是最接近真理的正確,但很難做到。
很多事,說難就難,所不難也不難,尤其在中國。如果把握“貪婪與恐懼”的轉換點?在中國把握它其實不難。因為,中國股市“政策市”的味道相對濃郁,所以股市不僅有投資者的貪婪與恐懼,而且有管理者的貪婪與恐懼。所以,我們的貪婪和恐懼要跟上管理者的節奏:這就是“炒股要聽黨的話”。要讓貪婪和恐懼變成一張一弛的愉快,而不是每天都在“貪婪恐懼交織”的糾結中痛苦。
記得1996年股市有句名言:你的錢很累,怎么會給你生兒子?這句話實際是在告誡那些短線投機的人、貪婪和恐懼轉換太快的人,希望他們讓錢安靜些,懷孕足月再生產。好像是句玩笑吧?其實,真正在股市中集大成者,往往是那些“讓錢很輕松”的人。打從1995年關注巴菲特,到今天,我總是看到他那樣快樂,而絕不會為投資而糾結、痛苦。2008年,他毫不猶豫地出手投資高盛等金融機構,國內許多人認為,這回老爺子可能開始走麥城了,但結果告訴我們,這筆投資成功到巴菲特本人都愛不釋手。可見,他貪婪在一個偉大的投資時點上。
最後我想說,中國股市遠不到應當恐懼的時刻,但必須有一輪充分的調整。因為,拒絕調整會使所有人更加恐懼,那中國股市就太脆弱了。記住那句老話:洗洗才會更健康。
- 檳城漲勢吸金,資金正悄悄進場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