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偉:市場化是必然趨勢 監管制度需配套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4-28 17:39
和訊保險訊息 由北京大學中國保險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ccissr)主辦的“2015年第十二屆北大賽瑟(ccissr)論壇”於4月24日在北京大學隆重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是“現代服務業與經濟社會發展”,和訊網保險頻道對論壇進行全程直播。
在“高階對話暨ccissr年會”階段,中國保監會財務會計部副主任趙宇龍、瑞士再保險公司中國區總裁陸勤、陽光保險集團副總裁兼cfo彭吉海、北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鄭偉作為對話嘉賓,圍繞如何發展現代保險(金融)服務業這一主題,展開了熱烈的對話和討論。北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主任朱南軍主持了對話會議。
談到市場化的問題,北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鄭偉表示,這將是保險業未來的最主要工作之一,同時需要有配套的專業監管制度。同時,與會嘉賓還就市場化未來發展機遇、商業養老與政府養老的關係等問題進行了互動討論。
北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鄭偉
以下為對話發言文字實錄:
朱南軍:“償二代”如果成功運行,是不是能夠為市場化提供指導方向?
鄭偉:關於市場化的問題,我們今天的主題是“現代服務業與經濟社會發展”,如果從保險的角度,現代保險服務業與經濟社會發展,接下來其實有個更重要的問題,就是保險業如何去深化改革,去夯實發展基礎。在我看來,市場化可能是最主要的工作之一,而且滲透到了方方面面。關於市場化,在幾年前並不是沒有這樣的考慮。一方面確實有一點瞻前顧后的感覺,其實另外一個方面,我們會發現很多東西最後都歸結到后端。比如費率市場化,為什么十多年前我們的商業車險的市場化改革以失敗告終,為什么在五、六年前我們的人身險市場化推不下去?如果后端管不住的話,這是個巨大的問題。“償一代”下有人會問,七千萬的線怎么定的,我只能告訴他借鑒了歐洲的標準,用一個匯率的換算算出來的,沒辦法。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我們現在有自己的能力來構建中國的特色,市場化可能是下一步必須要做的,同時和這個市場化相配套的,一定要有相關的專業的監管制度。
朱南軍:接下來我們展望一下未來發展機遇,像互聯網、無人駕駛汽車這樣新的生活方式會給我們帶來新的風險形態,有的時候是社會產品提供的改變,比如我們討論的市場和政府關係,這個產品到底是市場來提供還是由政府來提供,可不可以請幾位嘉賓來談一談,我們今後到底面臨什么樣的發展機遇和機會?
彭吉海:關於市場化的問題,我代表保險公司,陸總代表再保險公司,保險公司、再保險公司還是有不同的。改革為什么推不動,有很多原因,大家都認為市場化必定是未來的趨勢,而現在我們的保險,有時在做一些非保險的事情。我在上學的時候就學保險公司的四大職能,但是現在如果不去約束的話,很多的保險公司就會走樣,不是分散風險,而是加劇風險。去年我們保費收入突破2萬億,但是其中一個最大的變數就是我們的資金業務占很大比例,特別是在一些新興的房地產市場當中。我們現在看,利率的改革包括匯率的改革,保護了這個市場,是非理性競爭,我認為保監會在這個方面做得非常到位,不是一步放開,而是逐步推進,步步為營,既對市場有保護作用,同時對客戶、對保險公司有保護作用。現在新興保險業發展,未來保險公司的創新市場機遇在什么?實際上,作為陽光保險來講,是受惠者。2006年,國務院出臺支援保險業發展的第一個“國十條”,那個時候也是十條意見,在那個背景下我們成立了陽光保險集團公司,是抓住這個機會去做。這一次“新國十條”出來,其實我們也是受惠者,甚至說我們是第一個受惠者。比如年初成立的惠金所,就是對我們的一個機會。
在新興保險業里提到了很多的專業化的解釋,不客氣地講,保險公司前二三十年前,大家在做這個事情,但是做得不是這么專業。在前幾年的時候我們到歐洲去看,當時中國保險公司不到一百家,我覺得中國已經是紅海了,保險業已經是競爭比較厲害了。一個香港市場,這么小的市場三百家保險公司,很多的保險公司都走專業化。專業化保險公司的建立,包括一些社會職能的轉變,實際上給保險帶來很大的機遇。另外一方面,未來保險業的發展呈現出一個很重要的責任,就是社會保障功能向商業保障功能的轉化,我覺得這是一個機遇,也是我們的機會,實際上現在養老保險公司做這塊的極少。同時,這也給我們的政府以及監管方面帶來挑戰,以及過渡期。這里還有很多的事情要做,現在已經開始出臺了一些我覺得比較好的體系和政策,包括導向,比如我們現在的健康養老保險方面的一些監管政策,包括信用保障的監管政策,我們公司也在持續積極的探索。
朱南軍:請教一下鄭偉主任,不知道您對商業養老和社會養老的關係以及政府定位有什么看法?
鄭偉:這個課題剛開始做,還沒有最終的結論,就像剛才彭總講的,在很多社會保障的事務當中,ppp現在可以說是國際的共識,一定要公私合作,完全靠政府不行,完全靠市場也不行。具體在某個國家ppp是什么模式,這也因不同國家國情而不同,社會制度、文化等各方面都不一樣,所以在中國養老,到底怎么界定政府和市場的界限,我覺得還是需要繼續來探討的問題,因為在以前我們覺得養老要靠政府,后來有一段時間市場經濟大潮,覺得自己養自己,但是在過去這五到十年,隨著我們社保工程的推進,現在越來越多人又開始回到那個時代,又覺得養老應該靠政府。從我個人角度來說,是通過國家還是商業來提供,從一個中立的研究者角度來說其實是無所謂的。問題是你即使做了空頭支票,做簡單的測算就知道你是不可持續的。在2048年我們目前城鎮職工養老制度這個體系就破產了,完全是收不抵支,這是一個擺在中國人面前非常大的問題,所以平時跟同學交流,我說等你們退休的時候就是2050年、2060年,那時候如果2048年中國的社保養老體系破產了,這是一個非常恐怖的事情,不是說需不需要市場,我覺得作為一個國際共識的經驗,是說市場和政府怎么來攜手應對,是貫穿於中國整個21世紀巨大的風險挑戰的問題。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