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行業勞動者職業形象大盤點
鉅亨網新聞中心
“五一”小長假將至,忙著旅遊出行之際,也別忘了五一勞動節原本的含義——慶祝勞動者的辛勤工作。今年五一,零點調查發布了對普通公務員、城管、企業家、警察、中小學教師、高校教授、記者、導游、軍人、律師十大與公眾生活息息相關的職業開展的職業形象大調查,調查發現:
普通公務員:僅四成公眾認為至少大多數廉潔
近九成受訪者(88.9%)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做公務員。
有近一半公眾認為,即使是普通公務員,收入也比大多數職業高(49.7%),44.7%的受訪者覺得再不濟也是和大多數職業差不多。認為普通公務員的收入會比大多數職業低的僅5.2%。
說到福利水平,多數公眾(62.5%)認為普通公務員的福利水平高於大多數職業。
而在忙碌程度上,公眾集中認為普通公務員的忙碌程度和大多數職業差不多(46%),也有34.7%認為公務員比大多數職業都閑。
在廉潔方面,四成(45.0%)公眾認為正科級以下的普通公務員至少大多數都很廉潔,其中的3.6%認為他們都很廉潔。另有31.7%認為普通公務員半數左右很廉潔,還有21.8%認為僅少數廉潔或都不廉潔。
城管:公眾印象分僅得5.6
在城管的職業形象上,正負面聲浪交鋒激烈。“文明執法、奉命維護城市秩序”的正面印象(47.5%)僅比負面印象“暴力執法、濫用職權欺凌弱勢人群”(45.2%)高2.3%。如果以十分為滿分給城管人員的素質打分,他們僅得到了5.6分,職業形象危在旦夕。當被問到是否愿意孩子從事城管職業時,僅三成半(35.9%)的受訪者表示愿意。
這些受訪者對城管印象的最主要來源是親朋好友的口耳相傳(66.1%)。電視電影(44.2%)和個人經歷(42.9%)分別是第二和第三大印象來源。
一、二線城市的公眾對城管的印象分化明顯。在七大城市里,北上廣三個一線城市的受訪者對城管褒勝於貶,而在其他的四個二線城市中,“暴力執法、濫用職權欺凌弱勢人群”的負面印象至少比正面印象高六個百分點。其中沈陽和西安公眾對城管的印象較為極端——僅22.8%的沈陽公眾和33.2%的西安公眾對城管的印象是“文明執法、奉命維護城市秩序”,在高達68.9%的沈陽公眾和64.9%的西安公眾的眼中,城管都是在“暴力執法、濫用職權欺凌弱勢人群”。
在對城管的正面印象超過負面印象的三個一線城市中,上海、北京的城管以正面形象為絕對主導——高達70.3%的上海公眾和67.5%的北京工作認為城管在文明執法,而認為他們暴力執法、濫用職權的僅分別占20.4%和15.6%。在廣州,兩種觀點則較為勢均力敵——認為城管“文明執法、奉命維護城市秩序”的公眾比例為50.7%,而持相反觀點的公眾比例則在47.8%。
學歷越高,對城管的印象越差。在大專/本科及以上的高學歷群體中,高達47.8%對城管的印象是“暴力執法、濫用職權欺凌弱勢人群”,而對其持正面印象的僅46.3%。在中、低學歷者中,城管的正面印象仍占優勢:中等學歷者認為城管“文明執法、奉命維護城市秩序”的有48.1%,低學歷者中這么認為的有48.9%。
收入越低,對城管的形象越差。低收入者中有48.4%認為城管“暴力執法、濫用職權欺凌弱勢人群”,而高收入人群中僅39.2%有這樣的印象。
而在各行業中,從事較為底層職業的受訪者對城管的負面評價更多。各類企事業單位的體力勞動者(如工人、司機、后勤等)(48.8%)、與城管直接接觸機會較多的個體戶、小商販等自我雇傭者(47.4%)是對城管負面印象最高的兩類人群。
企業家:“投機者”和“暴發戶”形象已淡去
中國企業家在公眾心目中印象如何?有領導力(40.2%)、有遠見(36.6%)、勤勞(35.7%)是他們的三大標簽。對於企業家,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的公眾的看法都較為統一。
除此之外,企業家給公眾留下的深刻印象還有:有謀略(33.6%)、精明(33.6%)、艱苦創業(33.3%)。相較而言,“企業家=唯利是圖的投機者”的看法已經淡去,僅一成多受訪者對企業家的印象是善於投機(19.7%)、野心勃勃(13.3%)、黑心(11.2%)、吝嗇(10.4%)。
雖然印象中認為企業家有“貴族氣質”(6.2%),有“個人魅力”(8.8%)的比例不足一成,而改革開放初期留給大家的“滿口金牙”(3.2%)“大腹便便”(7.2%)的暴發戶企業家形象也早已不是主流。
企業家的慈善行為並沒有給公眾留下深刻印象,僅不足兩成受訪者對企業家的印象是有愛心(19%),常做慈善事業(14.7%)。
警察:消防警察形象好,交警令人愛恨交加
七成公眾(72.3%)愿意自己的孩子未來從事警察的職業,男性、女性的比例相當(男:72.5%;女:72.1%)。
警察給公眾的第一印象是“干凈整潔”(45.5%)。“公平正義”(44.6%)和“勇敢無畏”(39%)則分列公眾對警察印象的第二、三名。在對警察的印象中,正面印象是主流,但也有14.7%的受訪者對警察有“冷漠傲慢”的印象。
在不同崗位中,消防警察(22.9%)遙遙領先,成為給公眾留下印象最好的警種。交通警察(12.3%)和從事犯罪偵查的刑警(8.2%)次之。有趣的是,交警同時現身印象最好和印象最差的榜單,可以說是令公眾感情最矛盾、最復雜的一個警種。另外兩個給公眾印象較差的警種為治安警察(16.6%)和戶籍警察(7.9%)。
中小學教師:七成家長擔心性侵孩子
對中小學老師的印象也以褒義為主流。公眾對他們的印象以“認真負責”為最(65%),其次是親切活潑(53.9%)和文化素質高(50.2%)。當今的中小學老師也跳脫了傳統教師“樸實無華”的刻板印象(13.9%),在45.7%的大眾心中是“時尚新潮”的。八成受訪者(82.2%)愿意讓自己的孩子未來做中小學老師。
可是,中小學孩子的家長卻也對孩子在學校中的處境有諸多擔憂。受到忽視、體罰、性侵犯,到底哪個最讓家長憂慮?
調查發現,忽視是令最多家長擔心的問題。會擔憂的家長比例高達82.0%。學歷越高,擔心的比例越大。學歷在初中及以下的家長有79.4%有此擔心,學歷在高中/中專/技校的家長會擔心的有79.6%,學歷在大專及以上的高學歷家長擔心的則高達85.4%。
體罰也令七成家長(74.5%)擔心。在受訪的七個城市中,成都家長最擔心孩子在學校遭受體罰(90%),沈陽家長則相對最為放心(60%)。
另外,甚囂塵上的校園性侵犯也令家長繃緊了神經。雖然擔心老師性侵孩子的比例在三項中最低,但也有高達七成(71.5%)的家長表達了擔憂。在60后、70后、80後中,越年輕,擔心的比例越高(60后:67.2%;70后:71.7%;80後:72%)。
高校教授:公眾最反感學術造假
85.2%的公眾愿意自己的孩子未來做高校教授,“德高望重”是他們提到這個職業最常想到的詞(55.3%)。在大眾心目中,高校教授也是“自由獨立”(48.4%)、嚴謹治學(45.9%)的化身,他們並不那么平易近人(10.9%),有些神秘未知的色彩(29.8%)。
在對高校教授的正面印象上,七城市間呈現出微妙的差異。在北京和沈陽的公眾眼中,“自由獨立”占據了教授形象的統治地位(北京:69.7%;沈陽:48.7%);在成都,命中率最高的是“才高八斗”(51.1%);在武漢,對教授的首要印象是“嚴謹治學”(55.1%);在上海、西安和廣州,“德高望重”的印象才位居榜首(上海:66%;西安:64.2%;廣州:51.1%)。
而在對高校教授的負面印象上,“名不副實”是比例最高的負面印象(10.9%)。廣州對這個職業持批判眼光的相對更多:有19.7%的公眾對高校教授有“學術不端”的印象,12%有“趨炎附勢”的印象,10.6%有“浮躁輕率”(10. 6%)的印象,三項均為七城市之最。
那么高校教授進行什么行為會令公眾反感呢?首當其沖的是學術造假(53.7%)。商業走穴(47.4%)和壓榨學生(46.8%)緊隨其后,也有超四成公眾不能忍受教授“為有權勢者鼓吹”(42.8%)。
記者:七成公眾認為其不該收紅包
記者這個職業素來有“無冕之王”之稱,公眾對記者的印象是“機智敏捷”(58%)、“有正義感”(54.8%)和“追求理想”(49.1%),也有73.9%的公眾愿意自己的孩子未來當記者。但同時,這個職業也因工作辛勞奔波,成為業內人士自嘲的“新聞屌絲”。那在公眾心目中,記者處於什么社會階層呢?
調查結果顯示,近五成公眾認為記者屬於中國社會的中層(49%),“中層論”是七城市總體最主流的看法。但在上海和武漢,認為記者處於社會的中上層的比例最高(上海:44.9%;武漢:41.1%)。
對於記者在工作中難以回避的“紅包”誘惑,公眾怎么看?高達73.1%的公眾認為,收受機構為宣傳自己、發布重要決定或減少丑聞的殺傷力為媒體準備的這些紅包 “違反職業道德,不可取”,僅22%認為這“屬於灰色收入,無可厚非”。
導游:認同其職業素養的公眾不足六成
在提到是否愿意讓孩子從事導游職業時,愿意和不愿意的公眾各占一半(愿意:50.7%;不愿意:49.3%)。那么在公眾眼中,導游的職業素養如何?
根據自己的經驗,不足六成公眾(57.9%)認為導游對景點有深入而專業的了解。僅兩成公眾(23.8%)認為跟團旅遊時導游推薦的食宿地點/購物地點/自費游玩景點或項目會比自己找的性價比高,還有近三成(29%)認為導游的推薦還不如自己找的性價比高。
那么公眾有多信任導游?如果旅遊車或住宿地發生失竊事件,三成(33.8%)的公眾會懷疑導游;如果在跟團旅遊時導游通知某段行程因突發原因要發生變更,六成(59.2%)公眾都會產生懷疑,其中的20.4%會強硬地要求拿出確鑿證據,否則將反對變更。
最令公眾不滿的當屬“導游帶客購物/參與自費項目收取提成”,近七成(68.8%)表示此舉“違反職業道德,應堅決取締”。這個比例即使在有親朋好友在從事導游職業的人群中,也有62.6%。
軍人:近八成家長愿讓孩子當兵
提到軍人,公眾的第一印象是“嚴格自律”(53.4%)。在對他們的印象中,正面褒獎的詞匯占了主流。負面印象上,比例最高的是“濫用職權”,但也僅有6.2%的受訪者這樣認為。有78.3%的受訪公眾愿意自己的孩子未來當軍人。
在這點上,受訪者的觀點並沒有太多的受到收入、學歷、職業、地域差異和是否有軍人親友的影響。
這樣的印象,除了來自於親朋好友(61.4%),更多的是來自於電視電影(54.1%)和報刊雜志(41.1%)中軍人形象的塑造。
律師:善辯職業印象深
“善辯”是律師留給公眾最深的印象(59.1%)。除此之外,“機智”(39.5%)和“勤奮”(39%)也是公眾頻繁提及的律師印象。其中,近兩年和律師打過交道的公眾對律師的“機智”(51.4%)尤其記憶猶新。
八成受訪者(80.5%)愿意孩子將來從事律師職業,其中有親友在律師行業內的人群比其他人更愿意自己的孩子做律師(84% vs 80%)。
技術說明:零點調查的本次調查采用多階段隨機抽樣方式針對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沈陽、成都、西安在內的7個城市的1875名18-75歲常住居民進行的入戶訪問。數據結果已根據各地實際人口規模進行加權處理,在95%的置信度下本次調查的抽樣誤差為±0.52 %。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