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電市場真的自由嗎?先打通任督二脈!
理財周刊 2022-11-25 08:27
文.林怡妏
2023 年歐洲碳關稅即將試行,眼見全球淨零碳排、承諾使用再生能源 (RE100) 已箭在弦上,台灣中小企業卻面臨一個共同的難題:買不到綠電。
「綠電都被台積電買光了!」市場上瀰漫著一股碳焦慮,而這股焦慮來自兩個因素:一、國際規範的強制力影響的不只有龍頭企業,而是一整條產業鏈。二、台灣的綠電供應不足,絕大多數的憑證被大企業買走,中小企業買不到綠電,恐衝擊營運。
台灣的綠電真的都被大企業壟斷收購了嗎?綠電市場自由化已屆三年,為什麼仍有企業買不到綠電?
* 綠電市場自由化 兩大摩擦待解
「對應現階段市場需求,台灣的綠電供給量相對充足,」陽光伏特家共同創辦人馮嘯儒直言。
他解釋,台積電購入的綠電,主要來自大型風電或光電廠,這些電廠最初的建置設定,就是為了賣給大型企業,而非中小企業,反倒中小型電廠有九成以上的光電沒有流入市場,這才導致中小企業苦無綠電可買。
這些沒有流入市場的綠電,全部卡在台電的「躉購合約」中。
「躉購制度的慣性很大,」馮嘯儒表示。
躉購制度是政府鼓勵業者投入再生能源開發,保障綠電收購的一種制度,由於台電提供二十年保證收購價格,多數電廠寧可選擇與這位長期、可靠的大客戶合作,也不願跳出合約售電給一般用電戶。
除此之外,銀行對於非由台電躉購的合約態度保守,中小型電廠深陷融資困境,也是讓業者欲邁入自由市場時卻步的一大主因。
「銀行會看你電廠的電力賣給誰,若購電對象是躉購合約中的台電,銀行就不須擔心台電不履約、不付款,相對的,當進入自由市場,購電對象是售電業者或一般的終端用戶,銀行會對金流安全產生疑慮,進而降低融資意願以控管風險。」
影響所及,多數光電業者難以投入零售市場,市場中綠電量能有限,甚至台電的躉購價格,也成了台灣綠電的樓地板價。
第二個摩擦來自於「三轉一」的流程繁瑣與後續法遵工作極具挑戰性。根據《電業法》規定,僅有「電業」可以轉供民間需求用戶,因此中小型電廠若要進入零售市場售電,就必須從「第三型電廠」轉為「第一型電業」。
陽光伏特家協助許多業者完成三轉一,馮嘯儒表示,三型轉一型的流程複雜,加上轉型後中小型電廠得和離岸風電這類大規模再生能源一樣受嚴格法律監督,使得中小型業者望而卻步。
「舉例來說,《電業法》規定電業若有增減資,都得立刻回報,規管相對嚴厲,這對於許多裝置容量不過幾百千瓦、法遵能力相對低的中小型電廠來說,就會是個摩擦。」
* 如何縮小摩擦、創造誘因?從願購、願售價下手
綠電產業從發電、售電到用電戶這條自由市場之路能否打通,是攸關再生能源產業能否蓬勃發展,以及嗷嗷待哺、等待綠電的製造業是否能搭上淨零轉型這班快車,在國內外市場站穩腳步的核心要素。
馮嘯儒坦言,針對上述的摩擦,政府、金控等相關單位已逐步完善配套措施。在躉售制度這個難題上,電廠轉供後的餘電能以躉售價格賣回給台電,此外,由躉售轉換為電能轉供的業者仍能轉換回躉售合約中,藉此降低中小型電廠需要承擔的風險。
針對綠電融資的困境,目前已有銀行業者推出信託機制,透過信託資金專業管理,專款專用,避免資金挪動的風險,創造金融機構、發電廠與購電業者三方互信的機制。
然而,上述誘因恐怕不夠,馮嘯儒認為若能擴大願購價與願售價之間的差距,或可提供業者脫離躉購合約足夠的誘因。
「在躉購合約中,台電以 5~6 元向電廠購電,以 2~3 元售電,這當中 2~3 元的價差由台電進行補助。今天如有中小型電廠願意跳出來,進入自由市場,是否能從原本 2~3 元的補助金中,抽出一塊,補助零售市場中的業者,讓他們同樣享有購電補助,那麼零售市場中的願購價與願售價差距就可以從原本的 0.5 元擴大到 1.5 元。」
「這麼一來,誘因變大了,摩擦就相對變小了,」馮嘯儒表示。
* 再生能源產業還在長大 躉購退場還言之過早
當問到躉購制度的退場機制,馮嘯儒認為言之過早,「在綠電交易尚未完全蓬勃發展之前,躉購制度貿然退場恐怕會危及再生能源建置的數量。」
馮嘯儒進一步解釋,台電是國營企業,不是一個與民爭利的單位,它的存在並不會形成任何阻礙,「根據《電業法》,台電被賦予產、輸、配、售的工作,當前除了輸與配攸關國安問題,得留在台電,產電與售電都已開放民間共同參與,但我不認為這是競爭,反而能達到互補與增益的效果。」
他舉售電業為例表示,比起台電,中小型電力公司能更輕易接觸到用電戶,進而提供比台電更直接且細膩的服務,若這類中小型電力公司愈來愈多,即可滿足當前市場的需求缺口。
台灣綠電不患寡,而患不均,在全台企業紛紛宣示 RE100,加入淨零碳排行列之時,我們的法規與配套措施都得快速跟上,讓綠電能流入自由市場,讓所有企業能雨露均霑,不被遺落在這場氣候賽局之外。
來源:《理財周刊》1161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理財周刊》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