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1食物下肚,19歲就長腸瘜肉!想杜絕癌變4個改變最有用
早安健康 2022-10-03 10:30
文/早安健康編輯部
一對夫婦前來診所,檢查發現兩人都有大腸瘜肉,便開始擔心自己的兒子健康情形。這位 19 歲男性,可能從 15、16 歲開始,每天主食就是高熱量的炸雞,沒有均衡飲食,也常窩房間裡打電玩遊戲。在大腸鏡檢查後,果然發現了一顆 1.5 公分大的腺瘤,當下就切除了。
但是真正讓張振榕醫師傻眼的是,就統計來看,這個年齡不應該有這類病變,就算有也應該是 0.3 公分以下。所幸腺瘤是良性,沒有癌化,但過往經驗來說,如果超過 1 公分,三到五年內一定會演變成大腸癌。
大腸瘜肉全年齡化,大腸癌前奏曲
說起腸道疾病,你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是大腸癌,不過大腸癌往往是從大腸瘜肉開始發展而成,而根據腸胃肝膽科張振榕醫師的說法,目前台灣 40 歲以上民眾,大腸瘜肉發生率增加,到了 50 歲以上就是危險群。聽起來大腸瘜肉像幽門螺旋桿菌一樣,彷彿是中高齡專屬,事實上年輕人的發生機會可不低,上述案例就活生生出現在他眼前,跌破眼鏡。
「打破了我的觀念,任何事情都有可能,不太可能的事情,久了就會遇到」。他也覺得很幸運,假如當初一念之差沒檢查,25 歲前就可能診斷出大腸癌。
這種白肉不能天天吃
雖然健康飲食的建議中常常會看到「以白肉取代紅肉」較能預防心血管疾病的說法,但就算是白肉,如果料理方式有問題,例如像這個案例中是「炸雞」,一樣會影響健康。
因此,張振榕醫師說,減少高熱量、紅肉類食物,以及多攝取纖維質食物、少菸酒都是避免大腸瘜肉與大腸癌發生率節節上升的方法,更是避免疾病全面年輕化的關鍵。聽起來是老套,但是避免這些因素才是真的。
此外,屬於功能性腸胃病的「大腸激躁症」,在張振榕從醫生涯中,案例也是愈來愈多,主要跟自律神經失調關係最大,問題的來源不外乎生活壓力、工作、心理情緒等方面,如果是屬於後者且情況較嚴重,可以透過身心科調節自律神經,加上腸胃科調節消化道的蠕動、消化、分泌、排氣等,雙管齊下,效果加倍。
原文引自:
來源:《早安健康》2022 年 10 月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早安健康》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