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源:脆弱城市尤須水利新思維
理財周刊 2022-07-07 15:33
文.林怡妏
「台灣面臨五十六年來最嚴重乾旱,曾文水庫蓄水率僅剩 6%……。」
「雨彈狂炸,全台多處列二級警戒,車道慘變河道……。」
2021 年台灣旱澇齊至,短短幾個月,水情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上半年全台還在討論缺水,中央政府緊盯水庫蓄水率,地方政府陸續實施減壓供水措施,進入到下半年度,水回來了,卻豪雨成災,國內水情幾個月內從缺水變成淹水,宛如電影《明天過後》的場景真實上演,預示氣候變遷已經是現在進行式。
隨著極端天氣事件成為新常態、降雨型態逐步邁向「短延時、強降雨」,台灣沒有時間等閒視之。
打造不怕旱澇的韌性城市
「我們應該用非工程手段,從城市設計的角度來解決都市水的問題,」以水利專業見長的前內政部長、台大土木工程學系教授李鴻源表示。
過往城市水治理強調「人定勝天」,希冀透過工程手段打造「不淹水」城市,然而這個觀念在愈來愈難預測的氣候變化中早已不適用,因為即便是以二百年洪水頻率為標準的堤防設計,數值正不斷的受到挑戰,如何因應變動才是未來水利政策的走向。
「近幾年的水患讓我們意識到工程本身是有極限的,因此現在我們強調的是『為失敗而設計』的觀念,」李鴻源解釋。
從追求「不淹水」到打造「不怕淹水」的韌性城市,就是以「為失敗而設計」的角度來解決都市水危機。
李鴻源舉例,台灣許多公園設計喜歡做人造假山,非但無法貯流還形成「以鄰為壑」的窘境,造成鄰近社區淹水的潛式,他認為公園綠地應該要有更大面積的水域。
「像是中正紀念堂,全是硬鋪面,全都不透水,若能增加一些水域,提升它的透水性,我相信生態、環境就會回來,鄰近地區的微氣候也會改變。」
這樣的觀念一點也不新,歐美多國自 1990 年代便開始推動「海綿城市」,例如增加透水鋪面、生態草溝、雨水花園與綠屋頂等設置,或利用都市公共空間打造臨時滯洪池,讓城市像海綿一樣吸納更多雨水、發揮滯洪與保水貯流的功能,當強降雨時,城市即可承納洪水而不受災害,雨停之後,雨水也能被保留下來,改善城市缺水問題。
不「抵抗」洪水,選擇與水「共存」,才能打造不怕淹水的韌性城市。
荷蘭還地於海 先花四千小時對話
談到「與水共存」,世界上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荷蘭。
荷蘭有三分之一的國土處於海平面以下,然而隨著海水上升、土壤鹽化等氣候危機接踵而至,宜居土地年年遞減,治水成了荷蘭人存亡的關鍵,於是 2005 年荷蘭推出國家計畫「還地於河」,從萊茵河著手進行整治。
「荷蘭政府先是後遷堤防,把洪氾平原還給河流,以恢復洪氾平原原有的蓄洪能力,」李鴻源表示。
然而,這處平原上已有居民就地墾殖、畜牧,政令一出自然引來不滿。荷蘭政府不敢大意,審慎評估居民的意見,對於同意搬遷的民眾,政府提撥預算協助遷移,至於反對的民眾,政府也提出替代方案,讓少數不願拆遷的居民可以安全無虞地留在現地。
而這樣的官民對話其實從計畫啟動前就已經開始。
「荷蘭政府召開四千小時、為期兩年的官民對談,第一,討論何謂氣候變遷,第二,釐清不同群體面對氣候危機時的風險,第三,檢視技術極限,第四,討論要花多少錢,第五,確定誰要來執行,」李鴻源解釋,荷蘭在缺乏天然資源之下,為了讓國家存續,養成公民重視合作與對話的民族特色,荷蘭人認為當官民雙方有機會站在同樣的高度,針對公共政策做出討論,才有可能讓建設更為完善。
如此龐大的治水計畫,肯定需要龐大的機構來執行吧?李鴻源笑說,「巧妙的地方來了,荷蘭找來一個能幹的農業部長,組成二十人小組就把整個計畫做起來了,除此之外,他們還成立跨國的『三角洲聯盟』,透過聯盟的運作,將荷蘭經驗輸出到世界,成功將氣候危機化為轉機,將轉機化為商機。」
打造不缺水未來 水回收勢在必行
水澇是個問題,缺水也是個問題。
李鴻源提到近幾年耗水產業紛紛進駐南部科學園區與工業園區,然而在氣候變遷之下,乾濕季分明的南台灣水情日益吃緊,乾旱危機就近在眼前,該如何解決這個迫在眉睫的問題,答案是開源節流!
李鴻源表示,台灣污水處理廠一天處理二八○萬噸的生活污水,這些可供一千萬人一日用水的水量,經過污水處理廠初步淨化後便全部放流,珍貴的水資源化為烏有。
何不把這些流放的污水回收再利用?2013 年李鴻源在內政部長任內,偕同營建署在全台找出六座污水處理示範廠設置再生水廠,將原本要放流的污水回收,經過層層淨化,處理成再生水,並交由水利署運用。
不過李鴻源感嘆道,2013 年至今已經過了近十年,卻只見兩座再生水廠完工啟用,面對來勢洶洶的氣候危機,這腳步恐怕要再加快。
攤開數據來看,以永康再生水廠為例,一度水價 23.67 元,自來水一度僅 10 元,兩者價差甚大,使得台灣的再生水在僅供工業用水的條件限制下,難以找到需求端,產業發展困難重重。
水回收已經是世界潮流,但台灣低廉的水價與尚未健全的法源成為再生水發展的最大阻礙。李鴻源表示,油價、水價、電價是經濟轉型的動力,呼籲政府應該審慎待之,針對再生水產業的發展,政府應該調高水價,提高民眾節約用水的意識,同時建立相關配套政策,要求高科技廠、工業廠必須使用一定比例的再生水,如此一來再生水產業便水到渠成,缺水問題即可緩解。
「全球氣候變遷,不只是缺水和淹水的問題,而是整個國家和產業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應該要升高到國安層次來思考,」採訪的最後,李鴻源再一次強調,言談中流露一名卸任政務官,對台灣未來的著急與心切。
氣候變遷已是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我們能否將脆弱城市改造成韌性城市,端看政府與大眾能不能改變舊有思維,運用智慧一起面對這場危機。
理財我最大 - 寶山會客室 李鴻源
來源:《理財周刊》1141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理財周刊》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