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鉅亨新視界

〈工業技術與資訊〉吳錦城/創業老將傳承心法 培育下一代人才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2022-01-09 14:00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吳錦城/創業老將傳承心法 培育下一代人才。(圖:吳錦城提供)

撰文╱陳怡如

1%,是臺灣新創公司 5 年的存活率。如果說一個人創業成功的機率是 1%,那麼連續 4 次創業都成功的機率,幾乎微乎其微,以科技重鎮美國為創業戰場的台杉投資科技基金合夥人吳錦城,正是寫下這微乎其微創業紀錄的傳奇人物。


令人意外的是,吳錦城並非一開始就懷抱創業夢,而是直到 45 歲才踏上創業路,「我比較幸運,45 歲創業還創業 20 年!」今年 71 歲的他笑著說。1972 年,他從交大電信工程系畢業後,赴美讀書、工作,取得美國印第安那大學電腦碩士,接著展開 18 年的就業生涯。原先他只想在一間大公司裡按部就班升遷,最後告老還鄉,沒想到在精華電腦(Prime Computer)待了 10 年、一路升至副總裁後,卻發現自己仍受束縛,無法掌管一間公司,「人到一個極限後,就開始想要不要到外面發展。」

即使當時他的頭銜、薪資無不讓人稱羨,但他仍願意一賭,跨出舒適圈,「就算失敗,你的能力還在,失敗的代價就沒有這麼可怕。但如果因為不敢去試,反而是心理負擔,因為一輩子都不知道到底能不能做。有時候人並不知道自己真正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對我來講,我寧可知道,」吳錦城說得篤定。

4 度創業的傳奇人生

1995 年,45 歲的他,遇上創業家陳五福,展開第一次創業,成立愛力思通訊(Arris Networks),製造大型網路交換機。當時吳錦城並不知道自己正迎向劃時代的網路革命,甚至還比別人整整早了 1 年起步,贏得先機。公司才成立 6 個月,便以 1.5 億美元賣給瀑布通訊(Cascade Communication),速度之快,他歸功於天時地利人和,為了挑戰自我,吳錦城再度興起創業念頭。

1997 年,吳錦城創立箭點通訊(ArrowPoint Communications),主打智慧型內容網路,可加速網路內容的讀取和發送,在 2000 年網路爆發、流量迅速膨脹之際,正好發揮作用,成立 3 年半,公司便在美國那斯達克上市,第一天市值即高達 41 億美元

沒想到上市短短 2 個月,箭點再次寫下紀錄,網通巨擘思科(Cisco)看上他們的關鍵技術,以 57 億美元的天價收購,轟動華爾街,不僅創下麻州史上第二高收購案,也是吳錦城的創業生涯代表作,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

兩次成功經驗,吳錦城也讓超過 200 位的員工,在一夕之間成為百萬美元富翁。後來他進入思科擔任副總裁,是當時思科最高華裔主管,專責一個年營收 15 億美元、2,000 名工程師的研發團隊。但形容自己創業上癮的他,不到 2 年,又 3 度創業。

2002 年,吳錦城成立 Acopia Networks,儘管當時全球才剛網路泡沫不久,但他覺得網路仍在進展,花了 2 年半時間研發網路儲存的技術與產品,這是資訊爆炸時代,各大型公司最需要的解決方案,5 年後,F5 Networks 以 2.1 億美元收購。那一年,吳錦城 57 歲。

「我覺得自己退休還太早,」於是 2007 年,他又創立第四家公司 Azuki Systems,投入智慧型手機的影音串流服務,在 2014 年初以 1 億美元成功賣給愛立信(Ericsson)。

克服挑戰 創業家的頑固堅持

細數吳錦城過往創業,全都具備關鍵技術、契合市場和搶先時機三大要素。眼光精準的他,總能嗅出未來科技趨勢,他認為最重要的是觀察力,「想事情要想得深,而不是想表面。」他口中的深,是看出它的影響力,當有突破性技術發生時,對於現有的產品,是否會產生破壞性的建設。

這個突破不只來自技術,很多時候是商業模式的改變,像是 Airbnb 和 Uber 顛覆旅宿和計程車市場,「先找出破壞性的技術,再找出破壞性的商業模型,接著找出這 2 個組合,能夠解決新問題的市場有多大,大概就是這麼一套模式,反反覆覆地去想它。」

形容自己創業晚成,創業讓他「發現」自己,因而樂此不疲,「我的目標是挑戰自己!不斷接受新技術跟新突破帶來的解決方案,每次都有一種成就感和滿足感。」創業不是沒有遇到困難,但他認為,「困難是延緩成功的到來,而不是有困難就表示可能失敗。」

就像第四次創業,以行動服務為核心,但切入的太早,當時連 iPhone 1 都還沒上市,中間有 2 年過得非常辛苦,投資者也意願不高,他只好自掏腰包投了最後 1 年多的資金,但他從沒想過放棄,「在你覺得撐不下去的時候,與其花時間擔心,不如花時間把它變成不是問題。」

「大多的成功創業家都很堅持,他可能講話很軟,但個性絕對很強。創業的人是很頑固的,很多時候你們看到的是成功,但看不到中間的挫折,但如果你堅持的話,成功的程度是『大與小』,而不是『是與否』。」

連結美國資源 傳承創業經驗

在挑戰自我的過程中,他的能力與思維也飛速成長。這麼多年來,他接觸過很多領域,從系統、儲存、雲端到電信,從 2005 年開始,他也擔任工研院前瞻技術顧問,每年回臺 2 次,即使評估電光、材化、機械等不同領域的專案,也都有一套看法,正是因為他沒有停止學習。

身為創業老手,吳錦城深知有時創業者需要「貴人」點醒,而他現在也扮演這樣的角色。去年 9 月他成為台杉科技基金合夥人,串連臺美兩地資源、傳承創業經驗,透過輔導團隊,培養臺灣下一代創業人才,「不見得保證會成功,但至少把失敗可能性減到最低。」

他觀察,臺灣團隊技術能力優秀,但商業化能力還有進步空間,「要把技術跟市場做綜合評估,不要走純技術掛帥的觀念,以臺灣開始,而以國際為終點,不要因為從臺灣開始,不知不覺把產品格局做的太小。」

放眼未來的科技趨勢,吳錦城也提出幾個臺灣能切入的方向。以強項半導體來說,不要局限於晶圓製程,要往封裝跟材料的設備發展,未來臺灣的經濟成長幾乎就有 30% 的保障。而新興的電動車,不再是大車廠獨占技術,更是臺灣傳統 ICT 往車用市場轉型的嶄新機會。至於軟體方面,臺灣適合發展硬軟結合,以軟體搭配強大的硬體供應鏈和生態系統,像是邊緣運算、5G、IoT、AI 等,都是臺灣可以切入的關鍵技術。

「你不敢想的事情,永遠做不到;你敢想的事情,就有機會做得到,我對臺灣這方面的期許是很高的。」他用自己的創業歷程,完美示範了只要肯大膽作夢、勇敢實踐,就有機會創造下一個傳奇故事。

4度創業成功的吳錦城(左2),現在定期往返臺美,貢獻自身的產業經驗,為臺灣下一代關鍵科技的發展方向出謀劃策。圖為吳錦城與台杉投資,應中華電信之邀參與5G策略會議。(吳錦城提供)
4 度創業成功的吳錦城(左 2),現在定期往返臺美,貢獻自身的產業經驗,為臺灣下一代關鍵科技的發展方向出謀劃策。圖為吳錦城與台杉投資,應中華電信之邀參與 5G 策略會議。(吳錦城提供)

轉載自《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第 358 期 2021 年 12 月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章標籤

鉅亨贏指標

了解更多

#營收獲利增加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