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創作世代】站在藝術的浪潮上,錨定時代的風格|北美館館長王俊傑

La Vie 2022-01-04 15:59


13 Nov 2021 賴韋廷


現任北美館館長王俊傑,發跡於 1980 年代台灣藝文圈,那是個充滿變革與叛逆的時局環境;1989 年底,赴德深造的他剛抵達柏林兩個月,目睹柏林圍牆倒塌,東西德統一,東歐政權紛紛垮台,左派青年對世界的想像瞬間破滅,在破滅中徹底冷靜,受著德國學院的訓練,也對藝術的本質全面回顧反省。

1990 年代中期後,宛如新生一般,王俊傑開始推出一個又一個概念完整的大型裝置與錄像作品,包括在北美館展出第一次大型個展《十三日羊肉小饅頭》;千禧年後參與多項跨領域視覺設計工作,包括華格納全本歌劇《尼貝龍的指環》、幾米繪本《向左走向右走》大型音樂劇等。劇烈的時代變革,或許是奠定王俊傑在創作與觀點上自成格調的重要養分。藝評人林奇伯曾形容王俊傑有雙面性格「極社交又極藝術」,在創作上概念純粹而深沉,長期探索人世間種種真實與虛幻間的議題,卻又極少在作品中表露內心;對外則處事幹練,善於溝通,能精準規劃與務實執行各種須耗時 2∼3 年的大型創作計劃。這種雙面性,適足以作為理解王俊傑美術館治理思維,一種有趣的視角。

挑戰質變

上任半年多以來,首要任務就是帶領成立近 40 載的台北市立美術館邁向 2.0,北美館脫胎換骨意味著性格、機能與定位將全面進化,未來新建的第二美術館大致朝「黑盒子」方向發展,作為跨域、前衛的藝術展演場所,在新館尚未建成,舊館持續運作的雙線作戰狀態,北美館的營運模式也在迎接質變,而向來被視為台灣新媒體藝術先驅之一的王俊傑,從來不怕變局。展覽內容更深入、更高水準不等同晦澀深奧,王俊傑有更大的企圖,「我上任以後很強調以研究作為推動展覽的基礎。」他期待北美館能夠從做田野調查做起,策劃主題,規劃進度,從無到有形成展覽,一如國際知名展館需要歷時 3∼4 年的籌備才推出一檔大型展覽,成就了內容的豐富與深刻。「北美館身為一個專業機構,我希望未來能朝向一個兩極化的方向來發展。」展出內容更為深入,更具高水準與主題性;另一方面強化公眾服務,越是深奧的內容,就越要運用各種工具幫助觀眾接收。王俊傑不諱言在台灣「從做研究開始」規劃執行一檔大展並非易事,聽聞這個構想,大部分人的反應都是「不可能」,但王俊傑仍認為該從規劃區分研究進度等技術性的方式尋求突破。

全方位進化

亞洲的歷史進程一直是個大主題,台灣在國際政治上既邊緣又關鍵,當代藝術的發展條件與藝術家的問題意識也不同於其他國家,但這類主旨宏大的題目,礙於種種主客觀因素,鮮少台灣的藝術機構有機會挑戰。這個挑戰無疑是個機遇,藉由全面性的爬梳與資料收集,北美館不只有機會呈現台灣 80 年代生猛有力的跨領域藝術;更能從方法論、問題意識到觀點,建立專業藝術機構的主體性。站在浪潮上的王俊傑談論宏大願景時並不激情,「只有做得比別人更好更專業,令人無法忽視的時候,你才會有真正的位置。」身為領航者,他知道千里之行向來都是始於足下。

王俊傑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畢業於德國國立柏林藝術學院(HdK Berlin),1984 年起從事錄像藝術創作,為台灣新媒體藝術領域的重要開創者與策展人之一,曾獲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大獎。

文|賴韋廷

攝影|Wen Jun Fu 

欲探索更多創作精神的面貌,請見 La Vie 2021/11 月號《時代中的創作世代》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