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人中一人有運動卻仍肌少!顧好4大重點肌力,醫師最愛運動是它
早安健康 2022-01-03 09:55
文/早安健康編輯部
現在運動的人,愈來愈多了。體育署「110 年運動現況調查」,揭露台灣參與運動人口比例達 80.2%,規律運動人口比例達 33.9%,自 103 年開始連續 8 年穩定維持 33%以上,尤其是後者,可不是簡單的成就;規律運動是指每週運動 3 次以上;每次運動 30 分鐘以上;運動時會流汗也會喘。而且,就算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民眾減少戶外活動,但是在家運動的比例顯著增加。
或許你也是那三分之一的規律運動者。那麼,覺得身體變健康嗎?不一定。事實上,根據統計,台灣 65 歲以上人口約有 7.1%處於肌少症狀態,而且這很可能是低估的數字,平均來說應該約有 10%左右。也就是說,與你一起打太極拳、跳排舞、騎單車、飛輪、有氧舞蹈、瑜伽,或是健身中心隔壁器材上的那些「同好」,10 人中就有一人有運動卻仍然是肌少狀態。
練肌力, 必練 4 種力
每天坐懶骨頭就算了,「有運動肌肉怎會不夠?」雙和醫院副院長劉燦宏醫師指出箇中關鍵:「運動偏食」。就像飲食的偏食可能造成有些營養缺乏,運動的偏食會讓我們對肌肉的 4 種需求也面臨不平衡的狀態:
1. 肌力: 沒有力氣,爬不上樓梯。
2. 肌耐力: 可以走路但走不久。
3. 平衡:容易跌倒。
4. 柔軟度:關節僵硬。
運動的偏食現象就是雖然有運動,但是項目單一,以致於無法關照到所有四種需求,劉燦宏醫師舉例,喜歡靜態運動的瑜伽,只有練到伸展柔軟;公園有很多運動社團打太極拳,
這個很好有練到平衡,但肌力的訓練有限,心肺能力可能不夠;還有人說,自己每天都在走,甚至能走三小時,但是那只是練了肌耐力,要是叫他跑步卻可能跑不了,因為心肺功能不好,這樣的情況也不能爬山,可能會有危險。
劉燦宏醫師提醒,運動要先釐清目的,如果為了減重,連走三小時幾乎肯定可以瘦,但面對肌少的情形就不是那麼有效。練肌肉的目的在於維持生活各項功能的需要,比方平衡感好,腳不小心勾到東西,反應快就可以把身體拉回來,反應不好就跌倒了;如果手的握力不強,行李箱都提不動,連出去玩都有困難。
醫師自己做什麼運動?「羽球」
講了這麼多有關運動的知識與正確運動的方法,相信你一定會好奇:「那劉燦宏醫師自己做什麼運動?」答案是「羽球」。
他說,羽球的各種動作,像是跳、前後左右移動、救球等各種動作,包含了柔軟度、平衡感、肌力與耐力等成分。現在他每週打兩次羽球,已經持續約三年時間,自己的體力與活力都有提昇,保持著年輕的狀態,也同時能夠維持身材。
事實上劉燦宏醫師在六年前,曾經因為在操場上追女兒不慎跌倒,肩膀變形,當下以為是脫臼,沒想到經過檢查才發現是鎖骨骨折,為此開刀、打骨釘,拆掉釘子後,忍痛復健以免肌肉沾黏。
在這段復原期間,劉燦宏醫師也經歷生活不便、疼痛難入睡等問題,體力與睡眠品質變差。如今劉燦宏醫師透過打羽球與每天早晚各深蹲 50 下保持身體健康。同樣地,他建議每個人都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與需求,選擇自己最適合的運動。
來源:《早安健康》2022 年 1 月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早安健康》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