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面臨通縮威脅:從數據解讀
鉅亨網黃欣 綜合報導 2015-04-09 20:47
(圖:AFP)
中國人行行長周小川在3月份的博鰲論壇上表示,中國經濟與物價成長都不夠快速;之後「通縮」就成了最近談論中國經濟的關鍵字。中國 2 月工業生產物價指數降幅是 2009 年以來最大,原油、銅礦、鐵礦等原物料價格低迷,中國經濟增速也處於放緩。
生產者物價、消費者物價背道而馳
物價趨勢線是由原物料和產業所推動,中國 2 月生產者物價指數 (PPI) 較去年同期下降 4.8%,是自 2009 年以來下降最多。而 2 月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 上揚 1.4%,但距中國官方所定全年目標的 3% 還有一段距離。
3 月數據將於周五公布,《彭博社》經濟學家預期,中國 3 月 CPI 可能成長 1.3%,而 PPI 同樣是下降 4.8%。
PPI的下跌是由於原物料供過於求,彭博首席亞洲經濟學家 Tom Orlik 認為,大體而言這對中國是好消息,但對煉鋼廠、水泥廠而言則非如此。而 CPI 方面,食物價格低廉意味勞動成本低,勞動成本低則是勞工市場清淡的訊號。
生廠成本減少衍生全球性問題
商品生產成本低廉,中國出口商能壓低售價,並把通縮壓力傳導到全球各地。中國海關所統計的 2 月出口價格指數下降 3.7 點,是自 2002 年 1 月以來最多。
通膨數據難以精準預估
中國的物價指數開始出乎分析師的預料,花旗銀行的通膨意外指數 (Citi Inflation Surprise Index) 自 2013 年 10 月以來在負值區間逐步下探,顯示分析師對中國經濟的預測很可能不正確。法巴銀行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陳興動 (Chen Xingdong) 認為,全球的波動和中國國內因素,已使要正確預測經濟數據變得十分不易。
各地區物價趨勢均不同
中國幅員廣大,各省各市及自治區的通膨情況皆不相同。內蒙、浙江、北京等地物價上揚程度最低,CPI 增加不到 0.8%;青海物價升幅最高,達 3.5%,上海、西藏、貴州等地則為 2.6%。陳興動說,隨北京當局打擊貪腐行動,豪奢宴席減少也會使通膨下滑,而北京受影響的效應比上海更明顯。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