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鉅樂部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書摘〉天才的關鍵習慣

商業周刊 2021-04-06 14:20

【書摘 1】
推薦文
那些天才教我們的事

文│Mr.Market 市場先生

Genius,中文可以被翻譯為「天才」、「天賦」。在中文領域中,天才常常被用來當成一種讚美,小時候你一定曾看過有些考試考高分的孩子被長輩稱呼為「天才」,人們也時常用「天才」來讚美他人。

但本書對天才的定義是:提出原創的作品或思維,並且對社會帶來巨大的改變。歷史上有許多偉人符合「天才」的稱呼,像是達文西、貝多芬、愛因斯坦、畢卡索…… 等等,他們都曾在各領域帶來劃時代的突破改變或創見。但人們往往只看到這些名人的成就,讚頌他們的智慧或創見,對其他方面卻所知甚少。

本書作者透過分析這些歷史上各領域的天才們,理解他們的生平、個性、能力、評價,從中發現出一些共通點,讓我們更加了解天才,也更加理解天才是如何誕生。

想成為天才,該怎麼做?

有個好建議是先反向思考:「怎樣做,一定不會成為天才?」如果想提出原創的創見或作品,並最終對社會帶來巨大改變,那麼這樣的天才必定不可能走在平凡的路上。

首先,找到適合自己的賽道很重要,你可能覺得自己缺乏天賦,但實際上也許只是找錯賽場。其次,努力、有天賦、充滿想像力、擁有求知慾與好奇心、執著與熱情在自己的目標上,並且不害怕他人目光,這些雖然不一定能成保證你改變世界,但卻是必要條件。

當缺少其中任一個特質或習慣,例如不努力、缺乏好奇心、缺乏求知慾、缺乏想像力、缺乏熱情、在意別人的看法……,也許最終同樣也能有所成就,但就很創造出全新的創見,更難對整個社會帶來改變。

此外,我們也不能否定運氣、靈光乍現的重要,但擁有這些特質都是必要的。即便是股神巴菲特,也曾經把自己的成功歸因於出生在美國,這也是一種運氣。

天才與眾不同,缺陷也可能是成就天才的契機

能在芸芸眾生中,提出跨時代的創見,或者對社會帶來巨大改變,很可能天生就必須有些與眾不同。但與人們想像中不一樣的是,與眾不同並非指學業出眾、也不是指出身在名門貴族或者受到良好教育。過去許多天才們的與眾不同,除了能力與特質外,也反映在身體或性格上,也不盡然一定是優點或強項。

與眾不同有可能是身體的缺陷,例如失聰的貝多芬、深為精神疾病所苦的梵谷、也可能是性格上的缺陷,例如有暴力傾向的畢卡索、傲慢的賈伯斯。對一般人而言的缺陷,從另一個角度,缺陷卻可能是為這些天才帶來成就的關鍵。就和每個人性格樣貌不同一樣,不是好壞之分,僅僅是彼此不同罷了。

若你認為自己比起別人有許多缺陷,或是覺得自己想法與眾不同時,別灰心,你可以多一點自信,因為過去許多天才其實也和你一樣。

向天才學習,但不執著於天才的稱號

天才終究是他人賦予的價值與定義,但自己的人生應該定義出屬於自己的價值。歷史上這些偉人們,真的在乎別人稱呼他們為天才嗎?不,他們只是專注在自己想做的事,那是他們認為對自己人生最有意義的事,只是剛好這些成果同時對社會帶來巨大改變。

同樣的,我們並不一定需要別人認同。但即便我們不改變世界,這些歷史上的天才們也有許多習慣與特質值得我們學習。

也許你曾經決心走在與他人不同的道路上,期望過自己能像許多名人、偉人一樣擁有被人讚頌的成就,或者你希望栽培自己的兒女,讓他們往這條路上前進,透過本書能幫助你破除許多迷思,並且從書中和自己較相似的天才身上,找到引領你前進的方向。

(本文作者為財經作家)

 

【書摘 2】
第 6 章
追隨自己的熱情理想

一九○三年,發明家愛迪生被問及他的天才根源時,他的名言是:「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愛迪生早在一八九八年就曾說過:「百分之二靠天賦,而百分之九十八靠努力」。他的說法隨著時間發展比率有所改變,但訊息卻是一致的,那就是愛迪生很努力工作。根據他的實驗室助理愛德華.強森(Edward Johnson)的說法,愛迪生平均每天在辦公桌前工作十八個小時,「他會好幾天都沒回家吃飯或睡覺」,即使他的住家只有幾步之遙。一九一二年,時年六十五歲的愛迪生發明了一個上下班的打卡鐘,安裝在辦公室裡,以便他(老闆)可以計算出他每週工作的時數。和伊隆.馬斯克一樣,對於愛迪生而言,超越自己的員工,令他們慚愧,是一種榮譽的象徵。一週結束時,愛迪生會召集記者,自誇地宣傳他工作的時間是員工的兩倍。

是什麼激發了愛迪生的熱情?他比達爾文的好勝心更強。如他在一八七八年所說的:「我不在乎賺錢致富,更在乎我能否超越其他人」;同樣在一八九八年也說:「如果你想要成功,就樹立一些敵人」。愛迪生其實很在乎金錢,也有很多的敵人,喬治.威斯汀豪斯(George Westinghouse)和約翰.摩根(J. P. Morgan)就是其中之一。愛迪生在自己的研究實驗室中領導了一支科研團隊,但是當他申請專利時,就只有他的名字出現在申請書上。例如,其他偉大的發明家尼古拉.特斯拉和法蘭克.史伯格(Frank Sprague),工作不到一年就離開了愛迪生的團隊;他們有自己的熱情和自尊。但是愛迪生堅持著無情的獨立性。愛迪生一生中,好幾次以不同的方式說道:「我並沒有失敗,只是發現了一萬種行不通的方法」。但是愛迪生發現了一千零九十三種行得通的方法,追尋到一千零九十三個失落的一角,那是他成功註冊的專利數量,至今仍是美國紀錄保持人。

「人們應該追求自己熱愛之事,這將使他們獲得無比的快樂」,伊隆.馬斯克在二○一四年說道。有些熱情源於對他人的熱愛,有些則源於追求簡單的娛樂或比賽,例如打高爾夫球、或追隨喜愛的運動團隊。有些熱情是出於嫉妒心(想要擁有最大的房子)或貪婪(想要創造下一個十億元)。有些人熱衷於將自己的天賦發揮到極限、追求所做之事的盡善盡美,但是,這一類的熱情很少造就出天才,日常熱情所產生的結果也許是獨一無二的,但卻不具變革性。

如何創造屬於自己的熱情?

天才來自不同的動力。回顧本書中的所有天才揭示了一個共同的特點:天才無法接受別人所描述的世界。每個人都看到世界破滅,除非事情得到改正,否則無法安心。因此,問問自己:你是否看到了世上其他人都渾然不覺之事?這個盲點惹惱了你嗎?你是否認為自己是全世界唯一能解決這個問題的人?你是否感覺除非你去解決問題,否則就無法安心?如果你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麼你已經找到了自己的熱情,或許也找到了你的天才所在。

但是一旦你找出自己的熱情,那就要小心。雕塑家亨利.摩爾(Henry Moore)說:「人生的祕訣就是,要有一個任務,能讓自己一生全心奉獻,無時不刻都想投入其中。最重要的是,必須是你可能辦不到的任務」。亨利.摩爾和謝爾.希爾弗斯坦都說得沒錯:純然的熱情對於快樂感和人類進步十分重要,而那個失落的一角其實只是傻瓜的黃金

 

【書摘 3】
第 8 章
天才都是叛逆、特異獨行、搗蛋鬼?

失敗是家常便飯

逆境可以堅定決心,失敗可以化為轉機。正如歐普拉.溫芙蕾在二○一三年哈佛大學畢業典禮演講中所說的,「沒有失敗這回事,失敗只是試圖讓我們改變人生的方向」。天才們並不打算失敗,但大多數都會在某個時刻失敗,有些甚至受到驚人重挫。一八九一年,愛迪生試圖在新澤西州開採和加工處理高級鐵礦石,並為此建造了一座加工廠;當明尼蘇達州發現廉價礦石時,這個工廠就被拆除了。愛迪生在研究如何改進電話發話機時,他需要在振動膜中加入適當的材質,能夠將聲波轉換成電脈衝,他試過了各種材質,包括玻璃、雲母、硬橡膠、鋁箔紙、羊皮紙、松脂、皮革、麂皮、布、絲綢、明膠、象牙、樺樹皮、生牛皮、猪膀胱、魚腸和一張五美元的鈔票,他說:「負面結果正是我想要的,對我來說,它們和正面的結果一樣寶貴」。一九○一年,尼古拉.特斯拉以為他可以從位於紐約的沃登克里弗塔(Wardenclyffe Tower)發射純電力,但他沒有成功,一九一七年,他設計的鐵塔被拆成廢鐡出售。喬治.巴蘭欽經過四次努力嘗試,才在紐約成功地開辦一家芭蕾舞團,而伊隆.馬斯克則經過五次嘗試,才使一枚發射的火箭安全返回地球,他在二○一五年表示:「如果事情沒有失敗,那就是創新不足」。貝佐斯似乎鼓勵亞馬遜勇於接受失敗,正如他在二○一九年寫給股東們的信中說道:「即便偶爾有數十億美元的失敗,亞馬遜將以適合公司規模的方式進行試驗」。賈伯斯在二○○四年慘敗,他說:「世界上大概只有我一人,在一年內損失了二十五億美元…… 這是很大的性格考驗」。

作家 J.K.羅琳對於失敗有深刻的體會,她在二○○八年寫道:「畢業後只不過七年時間,我就失敗得一蹋糊塗,經歷一段特別短暫的破裂婚姻,又失業,成為一個單親媽媽,在我雖然不到無家可歸的地步,也算是窮到谷底了。父母對我的擔憂、和我自己內心的恐懼都成真了,以一般人的標準來看,我是最大的失敗者」。諷刺的是,羅琳認為,當時一點小小的成功都會對她的天才產生不利影響。「如果我真的在別的地方取得成就,我可能永遠不會下定決心,要在自己真正心之所屬的領域追求成功。我被釋放了,因為我最大的恐懼已經成真,而我還活著,於是,逆境谷底成了我重建生活的堅實基礎。你從挫折中變得更聰明、更堅強,代表你從此有了生存能力。除非經過逆境的考驗,你永遠不會真正了解自己,也不會真正了解你的人際關係」。

史蒂芬.金的小說《魔女嘉莉》(Carrie)是他的第一部出版作品,被三十家出版商拒絕過,最終被雙日出版社(Doubleday)以二千五百美元的預付款買下。截至二○一八年,史蒂芬.金已出版了八十三部小說,總銷量達三億五千萬册,每年從這些小說中賺取的版稅約四千萬美元。西奧多.蘇斯.蓋索(Theodore Seuss Geisel)的第一本兒童讀物《我想我是在桑樹街看到的》(And To Think That I Saw It on Mulberry Street),也同樣遭遇了大約三十次的「拒絕」,一九三七年,與達特茅斯同學的一次偶然邂逅,促成了該書的出版,此後「蘇斯博士」銷售約六億冊。J.K.羅琳的第一部《哈利波特》小說被十幾家出版商拒絕,一九九六年才被倫敦布盧姆斯伯里出版社以一千五百英鎊的預付款買下,如今羅琳的書已經銷售了五億多册。然而,即使是布盧姆斯伯里出版社的編輯巴里.坎寧安也有他的疑慮,他當時對羅琳說:「你永遠不會從兒童讀物中賺到錢的」。

看看現在著名的美國作家曾經收過的拒絕信件摘錄:

‧ 赫爾曼.梅爾維爾的《白鯨記》(Moby Dick,1851):「我們首先得問問,這一定是關於鯨魚的故事嗎?」

‧ 露意莎.梅.奧爾柯特的《小婦人》(1868-1869):「堅持教學吧」。

‧ 約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在遭遇二十二次拒絕之後,將書命名為《第二十二條軍規》(Catch-22,1961):「顯然,作者有意要搞笑」。

‧ 海明威的《太陽依舊升起》(The Sun Also Rises,1926):「聽到你在俱樂部裡寫下整個故事,一手拿著墨水筆,一手白蘭地,我一點也不驚訝。你那言語浮誇、自以為是、不知所云的人物,讓我忍不住為自己倒一杯白蘭地」。

‧ 最後, 針對史考特. 費茲傑羅(F. Scott Fitzgerald) 的《 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1925):「如果你能擺脫蓋茨比這個角色,你會有一本比較像樣的書」。

從這些作品後續的出版日期可以看出,這些傑出的作家都很有韌性和自信。不妨以他們為榜樣,如果你是有創造力的人,或是一心想改變的企業家,臉皮就要厚一點,明白拒絕是過程的一部分,並做好長期被誤解的心理準備。像伽利略、安迪沃荷和班克西一樣,享受擁抱逆向思維的局外人身分。最後,請記住梵谷的堅定決心:一八八六年一月,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院長卡雷爾.韋拉特(Karel Verlat)凝視著梵谷的非傳統作品,將之評為「腐敗」,把這位學生送回了初級課堂。梵谷無視韋拉特院長的規則,繼續創作出如今視為標誌性、典範轉移的作品,如《向日葵》和《星夜》。天才拒絕接受任何遇到的挫折:審判者、批評家或證據肯定是錯誤的,解決之道一定就在眼前。

教出大膽的冒險家

做為一個二戰後在美國長大的孩子,我每天都在建造樹堡、探索下水道、騎別的小孩扔在街上的自行車,一切行為都無人在旁監管。如今時代不同了,現代社會出現很多詞彙描述當前父母過度參與的趨勢,包括「直升機媽媽」、「掃雪機爸爸」和「泡泡裡的孩童」。社會環境已經從放任式的教養轉變為嚴格的家長控制。如前所述,二○一九年披露所謂的「校園藍調行動」的大學招生醜聞,包括著名商界人士和知名演員在內的三十三名家長被指控賄賂大學官員,誇大孩子的入學考試成績,幫助他們考上名校。這真是不智之舉。這些父母一心只想避免讓孩子面對風險和失敗的困難,而不是將之視為可以學習成長和培養韌性的生活經驗。

我們如何將本章中勇敢、獨立思考、敢於冒險、富有韌性的英雄形象,與今日教養孩子的方法相兼顧呢?我們做不到。根據統計顯示,現在的兒童和大學生變得更焦慮、恐懼和規避風險,儘管司法統計局的數據表明都市街道比三十年前安全得多。家長和「憂心的市民」越來越警覺,還有家長因為讓孩子獨自步行去公園而被捕。

二○一九年發表在《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r)期刊的一項研究指出這種過度監管的弊端:把老鼠放在迷宮裡,在一條路徑上給牠電擊,最終,老鼠會找到一條穿過迷宮的安全路徑,從此固定走同一條路,再也不會探索其他路徑;但它永遠也不會知道風險是否仍然存在,也不會知道如何應對。所幸,一些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們正在推動鼓勵創造力和冒險的「危險」遊樂場,還有「自由放養式育兒」運動。想培養一個大膽、聰明、有獨創性的思想家嗎?

允許你的孩子獨自探索、冒險、經歷失敗,讓他們玩得開心,偶爾打破規則。對父母來說,可能會更辛苦、有更多的擔憂和痛苦,沒錯,但最終會有更好的結果。正如賈伯斯曾經納悶問道:「既然你可以成為海盜,又何必要加入海軍呢?

 

【書摘 4】
第 9 章
永不自我侷限

我們都知道《伊索寓言》龜兔賽跑的故事,當中兔子一開始就有先天優勢,卻沒有發揮出潛力。伊索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寓言故事,叫做「狐狸與刺猬」,其中心主旨是「狐狸諸事皆知,而刺猬僅知一要事」。不安分的狐狸會開始探索各種可能性,而堅定不移的刺猬就只專注於單一偉大的想法中。這個故事暗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認知風格,狐狸對不同的問題採取不同的策略;牠們好奇、不在乎細微差別、也能接受矛盾衝突,反之,刺猬則只關注一個重大問題,將其簡化為尋求一個整體解決方案。

一七七九年,英國文人塞繆爾.約翰遜如此描述這個議題:「真正的天才擁有強大綜合力量的頭腦,偶然地決定了某個特定方向」。事實上,廣泛和狹隘的思維並非相互排斥,但是哪一種方法能讓你取得突破呢?是要千里之遠,還是要千里之深?你的天性是狐狸、還是刺猬?本章的重點是,如果你想擁抱天才的隱藏習慣,那就做狐狸吧。

天才們像狐狸一樣,喜歡四處遊蕩,他們的好奇心是隨機的,有時不受控制。通常,他們天生的好奇心強過自律程度,把他們推到了主要興趣領域之外。文藝復興時期的達文西說:「要使自己多才多藝是很容易的事」,如果你有博學的天才的話。愛因斯坦在一九一五年試圖完成他的廣義相對論時感歎說道:「我的好奇心妨礙了我的研究工作!」。同樣地,當伊隆.馬斯克游移於電動汽車、火箭飛船、超迴路列車、太陽能電池板和對人工智慧各個興趣之間,有時很難堅持「執行任務」,然而這種不停的探索改變了世界。

如狐狸般的女神卡卡

為了說明跨界思考的好處,我先從兩個截然不同的狐狸開始,一個看似驚世駭俗,另一個沉穩踏實:女神卡卡和班傑明.富蘭克林。

我叫史蒂芬妮.喬安妮.安吉麗娜.潔曼諾塔。我是一位義大利裔美國人。我並不是天生就性感火辣,就像我媽媽要你相信的。我長期以來讀了很多書、看了很多電影、創作很多藝術,遇到了很多雕塑家、電影製作人、詩人、音樂家、街頭藝術家,因此創造了一些比一己之力更強大的東西。

這是女神卡卡在二○一五年藝術教育非盈利的「美國人藝術協會」(Americans for the Arts)頒獎宴會上的開場白。和莫札特一樣,史蒂芬妮.潔曼諾塔四歲時就開始學習鍵盤樂器,並努力練習成為一名熟練的古典鋼琴家。高中時她參加戲劇表演,加入爵士樂隊和學校合唱團,她是個優秀的學生,但並不受歡迎,她說:「有一段時間,我以爲女孩們只是嫉妒,所以對我很刻薄,也許她們嫉妒我的大膽無畏」。「無畏」這個詞經常用來形容她和其他的跨界突襲者。

十七歲時,史蒂芬妮.潔曼諾塔早被紐約大學著名的蒂施藝術學院(Tisch School of the Arts)錄取。在那裡她不僅學習音樂,還學習藝術史和戲劇創作,但在一年後輟學,從事歌曲創作和表演藝術家的工作。為了掙錢,她夜間在下東區酒吧兼職做一名走秀舞者,大約在此時,史蒂芬妮.潔曼諾塔成了女神卡卡,她的藝名靈感據報導來自於皇后樂團(Queen)的歌曲《Radio Ga Ga》,給了她一個新的身分。與時下流行的「封面」藝術家不同,女神卡卡是一位具獨創性、融合許多藝術的創作者,她表示:「主要重點就是將表演藝術、波普表演藝術和時尚全部融合在一起」。她在二○一七年超級盃中場休息時的創新表演吸引了一億五千萬名觀眾,電視史上最高的現場轉播收視率。她九度榮獲葛萊美獎,二○一九年又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並榮獲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有史以來首次有人在兩個截然不同的獎項中獲得提名。集作曲家、編舞家、化妝品牌創造者(Haus of Gaga)、時裝設計師、女演員、唱片製作人、慈善家和社會運動者於一身,女神卡卡是一位變革性的流行藝術家,她的變形能力和範圍與安迪沃荷如出一轍。正如她所說的,「我不是一個偶像,我是所有的偶像。我是時時刻刻由調色板上所有顏色組成的圖騰,我沒有限制,沒有任何限制」。

無知的膽量

過度的專業自信,加上沉沒成本謬誤,使這位「門洛帕克的奇才」忽視了其他可能的解決辦法,因而導致此事失敗。大衛.羅布森(David Robson)在其二○一九年出版的《為什麼聰明人會做蠢事?》(The Intelligence Trap)一書中說:「如果專家不能超越現有的思維框架,尋找應對挑戰的新方法,根深蒂固的認知就會限制創造性的解決問題之道」。刺猬看不見森林裡的樹木,而狐狸經常肆無忌憚地四處扎根,看不到森林裡的危險。你有多少次曾對自己說過:「如果早知道會惹上這種麻煩,我就不會去那裡了!」創造力專家唐納德.麥金農解釋為什麼缺乏專業知識是一件好事:「專家們根據理論和實證研究的結果,往往『知道』某些事情並非如此、或根本無法辦到,而天真的新手會冒險去做專家永遠不會嘗試的事情,往往會取得成功」。麥金農的忠告:不要做個狹隘的刺猬,要像有遠見的狐狸尼古拉.特斯拉所敦促的:「要有無知的膽量」。

通才教育

諾貝爾獎得主暨《快思慢想》作者丹尼爾.康納曼、和《超級預測》(Superforecasting)作者菲利普.泰特洛克(Philip Tetlock)等經濟學家,都對此表示贊同。他們指出,狹隘的專家,不管多麼出名,在預測和解決未來問題方面,都不如範圍廣泛的通才。泰特洛克的研究激發了美國情報分析員團隊之間為期四年的競賽,證明了博覽群書、會說外語的通才在處理世界事務方面,比狹隘的專家做出更準確的預測。近期的研究也表明,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從事藝術活動的可能性,高於那些不那麼傑出的同事將近三倍,其中音樂是最受歡迎的選擇。同樣的,他們參與演戲、跳舞或魔術等業餘表演活動的可能性高出二十二倍。

然而,美國政治人物對這方面的消息反應很慢,至少在教育領域是如此。各州的州長和立法機構正在將教育與「就業能力」相關聯,正如《推動 STEM 教育及削減文科支出的呼聲日益高漲》等文章所報導的,一些大學正在取消古典文學和藝術史專業。就連自由派的總統歐巴馬最近也對「無用」的文科進行抨擊。

然而,本章提及的天才們卻給了我們不同的啟發,他們教導我們要四處探索、結合事物、交叉訓練、無所畏懼、眼界開闊、避免沉沒成本謬誤、同時要有無知的膽量。他們也含蓄地告誡我們,不要認為教育之後必須立即取得終身職業。一九二○年代,科技工程師的「知識半衰期」是三十五年,一九六○年代是十年,如今最多是五年。這給所有人的教訓是:保持靈活。科技教育領域的教育工作者開始相信,隨著我們的工作轉換,現在平均每五年就換一個新職位,我們需要的是終身學習、涵蓋廣泛學科的大學程度短期課程,這就是所謂的「六十年課程」。

二○一一年,賈伯斯表示,要想讓科技真正輝煌,就必須與藝術相結合,他說:「在蘋果公司的 DNA 中,光靠技術是不夠的,而是要讓科技與藝術、和人文學科聯姻,產生讓我們內心歡唱的結果」。因此,主修 STEM 領域、有抱負的年輕人,不妨聽從諾貝爾獎得主兼小提琴家愛因斯坦的建議,他在一九五○年的一次演講中貶低專業化,並下結論說道:「每一位嚴肅的科學研究者都痛苦地意識到,這種非自願降級到不斷縮小的知識領域,很有可能剝奪研究人員的廣闊視野,使他淪為技術人員」,我們都需要刺猬來修理深愛之物,但要創造一個嶄新、更美好的世界,最好還是找狐狸先生。

 

來源:商業周刊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