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房產

降低房價是去商品房庫存的多贏方式

鉅亨網新聞中心


據中國新聞網報導,2015年4月1日,中國指數研究院發布的百城房價指數顯示,2015年3月,全國100個城市(新建)住宅平均價格為10523元/平方米,環比小幅下跌0.15%。北京、上海等十大城市(新建)住宅均價為18938元/平方米,環比小幅下跌0.1%。

類似下跌情況,事實上已經是常態了。其對於億萬普通購房者而言,無疑是好訊息,然對於很多房地產開發商、各種投機分子等既得利益者,以及地方政府等層面而言,卻是不愿意看到的。


另據媒體報導,2015年3月11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5年1-2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和銷售情況》統計報告顯示,2015年1-2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8786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0.4%,增速比去年全年回落0.1個百分點。商品房銷售面積8764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6.3%。2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63922萬平方米,比去年末增加1753萬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積增加1493萬平方米。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同比下降31.7%;土地成交價款下降30.2%。

換言之,如果保持常態,那么,中國商品房下降的空間和可能性還是非常大的。

然而,在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的背景下,在經濟結構優化嚴重受阻的大前提下,在土地財政受到威脅的情況下,某些強勢方面不但不能容忍房地產的支柱地位被撼動,而且還得意無意地提升著其支柱地位。也就是說,無論是解綁限購的“救市”、公積金“救市”,還是央行、住建部、銀監會和財政部、稅務總局一起發力扣動“救市”,以及未來將會推出的一系列“救市”舉措,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據眾多中國媒體報導,在央行、住建部、銀監會和財政部、稅務總局一起發力扣動“救市”后不久,中國各地樓市就出現了“坐地漲價”現象,不少賣家談妥成交價之后突然反悔;而且,有的房地產開發商已經或者意欲讓其商品房漲價。

這種異常現象,對於億萬普通中國購房者來講,自是雪上加霜。此現象,也是中央層面不愿意看到的。實際上,在2008年的那場飽受民眾非議的4萬億“救市”計劃行動中,此種異常現象也是屢見不鮮的。

眾所周知,4萬億“救市”計劃的落實,其給歷史留下了諸多隱患,而大多至今都沒有根除掉。就一定意義而言,此番大規模地“救市”,本質上跟那4萬億“救市”計劃沒有什么區別,甚至,其隱患可能會更大、更多、更嚴重。

誠然,依照中華易學思維和陰陽思想,此番大規模地“救市”,其確實也會有積極意義,但從長遠和整體來看,惟有降低房價是去商品房庫存的多贏方式。

不錯,多年來中國樓市上流行所謂的“買漲不買跌”之說。但是,這主要是對於房地產投資者,包括投機者而言的。實際上,“買漲不買跌”之說,跟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5年全國兩會上所作《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的“支援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八竿子都打不著。

尤其需要提醒的是,前述《政府工作報告》講的 “穩定住房消費”,其完整意思是,各方應當在確保房價能讓億萬普通購房者能夠承受的前提下,即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2011年11月6日所講的“中國下調房價是國家堅定的政策”之背景下,穩定住房消費,而非用“穩定住房消費”之指令助漲房價,加重億萬普通購房者的各種負擔,亦非繼續任由房地產畸形發展和進一步惡化中國經濟結構,更非激發中國社會倫理道德的不斷異化和變態。

事實上,如果在中國一定層面官方的支援下,一旦中國的房價降到合理價位,那么,中國樓市一定會正常地火爆起來,即呈現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房地產業“新常態”。這樣的話,中央層面省心,地方政府增收,開發商獲利,億萬普通民眾可以承受,經濟結構優化有效,社會發展正常,政治上穩如泰山。何樂而不為呢?

一言以蔽之,筆者羅豎一認為,惟有降低房價是去商品房庫存的多贏方式。同時,建議中國一定層面的官方能盡快地調整思路,而確保中國房價降低到億萬普通民眾可以接受的合理價位。(文/羅豎一)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