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疫苗口水戰 在陸台人怎麼看
多維TW 2021-02-05 08:49
【文 / 楊家鑫】
進入冬季後,兩岸疫情都出現波動,且官方在台灣人接種大陸疫苗的議題上還陷入了口水戰。
事實上,大陸國台辦 2020 年 11 月就宣佈,將為在陸台人施打新冠疫苗「做出妥善安排」。隨後大陸官方 12 月 19 日通報,將全面開展新冠疫苗接種,首先針對九類重點人群,包括從事進口冷鏈、口岸檢疫、交通運輸、出國需求、食品生鮮、醫療疾控、政府機關等感染風險較高的人員。
「白鼠」暗喻 引論戰不休
面對大陸疫苗開打,陸委會提醒在陸台人「注意大陸疫苗風險」,審慎考察接種必要性。國台辦則在 12 月 30 日證實,優先安排人群包括在陸台人,並批評台政府不瞭解這些疫苗,無端散佈疑慮,完全是出於政治目的。
這說法引發陸委會反擊,痛批陸方以不專業態度,將防疫事務與政治宣傳掛鈎,更疾呼「請陸方不要將台灣人民視為疫苗試驗的試驗品」。國台辦則反批蓄意汙衊抹黑。
兩岸第一輪口水戰結束後,2021 年 1 月中旬又爆發一輪,這次主題則是針對台人是否「被強迫」接種。有綠營媒體引述「兩岸人士」稱,台商是被「半強迫」、「根本沒有選擇權」。
國台辦則強調,疫苗接種完全在自願申請、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進行,台人對是否接種疫苗有選擇權。陸委會則稱「如果國人發生健康受損的情形,相關人員回到台灣仍會予以照顧醫治」。
那麼,在大陸生活工作的台灣人,究竟如何看待兩岸官方的疫苗口水戰?施打疫苗的實際情況又是如何?為此,本刊採訪了北京、上海、廣西等地的台灣人。
兩條路徑 採同一標準
首先,目前在陸台人施打大陸疫苗的情況,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 2020 年 12 月下旬大陸官方宣佈開展九類重點人群優先施打,接種對象限定 18 歲至 59 歲,且排除過敏、妊娠、癲癇、免疫缺陷、新冠肺炎(COVID-19)感染史、嚴重呼吸系統疾病,以及醫師認為不適合接種者等人群,接種方式分為上下兩劑,間隔 14 天至 28 天。
當時由各行業主管機關下發通知,以企業為單位,各自上報願意施打的人數清單,如果剛好有台灣人,也一視同仁接受登記。例如上海市場監督管理局 12 月下旬通知餐飲業者、北京食品藥品監管機構 12 月底也有類似做法。
已施打過大陸疫苗的上海吳記鮮定味火鍋負責人沈宗隆接受本刊採訪時指出,去年 12 月下旬接獲上海市場監管局通知,統計店裏自費、自願施打疫苗的人數,兩劑是人民幣 406 元,他與 30 多位員工於今年 1 月初接種第一劑,14 天後再施打第二劑。
同樣從事餐飲業的北京台青 A 先生接受本刊採訪時則表示,自己店裏是去年 12 月下旬接獲北京某區食藥監所的意願調查通知,並於今年 1 月 2 日施打第一針,流程都是公開,且都是免費的。
據悉,大陸首款新冠疫苗、國藥集團的滅活疫苗於 2020 年 12 月 31 日宣佈有條件上市時,大陸官方曾強調,「未來疫苗肯定是為全民免費提供」。對於疫苗本身是否收費,以此時間點為界,不同地方似有不一樣的做法。而截至今年 1 月 20 日,大陸官方宣佈已接種 1,500 萬人次。
第二類則是今年 1 月初陸續開始有當地台辦委託台商協會調查接種意願,符合上述條件的台人自願報名後,可預約時間地點前往接種。例如廈門台協 1 月 4 日、北京台協 1 月 15 日都發出通知,且強調是免費接種。
廈門啟達海峽雙創基地負責人范姜鋒接受本刊採訪時也分享其施打過程,首先向台協報名預約時間,到場後先簽署同意書、填寫問卷,然後登記核對資料,等待唱名,接著依指引前往接種,之後在觀察區等待 30 分鐘,身體無不適,就可以領取《預防接種憑證》離開。他說:「台人在廈門都是透過台協登記,且所有流程都免費。」
調查意願 不強迫施打
針對大陸台人被納入優先施打群體,沈宗隆強調,許多媒體報導「台灣人優先施打疫苗」的說法其實有點問題,大陸的做法是以風險較高的行業優先,如果裏面有台灣人,就一樣優先施打。
上海台協副會長蔡世明接受本刊訪問時也表示,上海第一批施打的人員,是先從行業別區分,台人只要是從事上述高風險行業,且有意願施打,就排得上。他說:「當初觀望,沒有參加第一批疫苗施打的台灣人,現在很多人想接種,但還沒收到新一批的消息。」
至於有台灣媒體引述兩岸人士稱「台商是被半強迫」、「沒有選擇權」,北京 A 先生則表示,並不是上頭造冊、逐一詢問,而是店家自由上報人數,即便報名後臨時反悔,不打第一針,也不會強迫。
范姜鋒也說,完全沒有強迫,事前會說明疫苗可能出現不良反應,也限制特定群體現階段不適合施打。「就我所知,現在大陸的疫苗數量其實很緊俏,要怎麼強迫施打?」
北京台青鄭博宇接受本刊採訪時表示,大陸的疫苗意願調查非常謹慎,有朋友在調查時說自己拔智齒,正在吃消炎藥,就被工作人員直接排除,稱現在不適合施打。一位廣西台籍教師接受本刊採訪時則表示,台灣人不是唯一打的群體,大陸政府部門都優先施打,並沒有當「白老鼠」的問題。
另一方面,談到施打疫苗的感覺,沈宗隆表示,這款滅活疫苗效果不強,但副作用也低,「我們 30 幾個人施打,沒幾個人有副作用」。范姜鋒也說,第一劑打完,大概在 2 月初才要打第 2 劑,「目前沒有什麼不良反應,也沒有感覺到明顯的副作用」。
縮短隔離期 亦是誘因
同時,許多受訪者也坦言第一批調查施打意願時,觀望者眾。沈宗隆認為,國內外資訊太多太雜,民眾一定會受到影響;對疫苗的看法兩極化,相信的人很相信,心存懷疑的人就會這樣想:「你怎麼敢去打?好勇敢。」
A 先生則表示,兩岸三地老百姓都一樣,一開始都不敢打,看人家打了沒事,報名潮就開始湧現,一直詢問下一批的時間。現在輿論容易陷入民粹,一開始公職人員先打,就說他們「身先士卒」;打完發現沒什麼問題,又說他們「享有特權」。
此外,訪談過程中,許多台人也提及,「隔離天數能否縮減」對接種意願有很大影響,該名廣西台籍教師就表示,現在兩岸航點少、隔離天數多,台人返鄉的金錢、時間成本太高,乾脆就不回台過年。既然要留在大陸,風險不高,也就不想佔用資源,對疫苗施打便不那麼積極。
鄭博宇也表示,當時台灣人觀望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等待美國輝瑞(Pfizer)疫苗,認為說不定台灣官方會認可,返鄉過年可望減少隔離天數。排除了返鄉需求後,有越來越多人考慮就地施打疫苗;未來若能減少在陸隔離天數,也是好事。
北京 A 先生則認為,如果以隔離天數減少為誘因,民眾意願鐵定增高,但這不是疫苗存在的目的,大規模施打疫苗,是為了在人群之間形成防護牆,疫苗並不是萬靈丹。范姜鋒也認為,如果能減少隔離天數,當然很好,但這只是附加價值,主要原因還是自身健康考量。
平心而論,以目前兩岸關係的氛圍,針對陸製疫苗的口水戰並不足為奇,甚至台美合作研發疫苗的迷霧,本質上也不過是台美之間的政治性宣示。在陸台人對於施打疫苗的各種心境,其實反映了民眾面對疫情追求健康生活的真實寫照。
來源:《多維 TW》063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多維 TW》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