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香港再上市 一石三鳥好處拆解
商業周刊 2019-11-23 16:00
文●楊少強
手上已有現金新台幣逾 1 兆元,還須賣祖產嗎?阿里巴巴就是如此。這家中國電商龍頭將赴香港二度上市,坐擁巨資卻還賣股籌錢,這不只是外在環境使然,更是市場競爭的結果。
對外多備胎,對內討好北京
對己籌資購併,增加競爭力
此次阿里巴巴赴港上市,籌資超過 100 億美元,將超越優步(Uber)成為 2019 年以來全球最大上市案。然而 5 年前阿里在紐約上市,當時已籌資 250 億美元,如今資產豐厚,為何又要去香港二次上市?
首要原因是大環境。貿易戰未歇,中國科技公司不斷遭美國打壓,最近一例是抖音(TikTok)。原本它打算赴美上市,但日前美國對該公司展開國安調查。《金融時報》稱,抖音將在 2020 年第一季改赴香港上市。
阿里身為中國市值最高公司,也難保不會被盯上。事實上在美國國務院官方網站,點名五家中國科技公司「以科技為黨國體制服務」,阿里就是其中之一。這 5 家公司裡,華為、中興通訊已先後被白宮制裁。
在這種情勢下,阿里不可能不未雨綢繆。未來若遭制裁無法在紐約上市,在香港上市的備胎就能派上用場。
另一政治因素是對北京交心。阿里營收與客戶絕大部分都在中國,這次赴港二次上市,彭博新聞網(Bloomberg)分析,阿里此舉是「向北京展示忠誠」。但要向北京交心,大可直接在 A 股上市,何必繞一圈去香港?這是因為陸股無法吸納阿里如此龐然大物。
阿里赴港上市籌資規模超過 100 億美元,這是上海證交所今年 1 到 9 月 IPO 總金額的逾 1.3 倍。若阿里赴陸股上市,籌資金額勢必下修,只有赴港上市才能完整發揮阿里的吸金潛力。
除了地點,阿里赴港上市的時機,也是經過慎選。香港《信報》分析,阿里選在 11 月至 12 月間上市,就是要避開券商年度與季度結算時間,讓他們有資金能買阿里股票。尤其在「雙十一」後,阿里巴巴業績再創新高,此時赴港上市,更能凸顯它在港股鶴立雞群。
除了大環境因素,阿里這次上市,也是市場競爭的結果。在美股那斯達克,科技龍頭多如過江之鯽,阿里只是其中之一。港股大多以金融、地產為主,科技大咖極其稀有。阿里赴港上市,將從「其中之一」變為「唯一」,帶來的邊際效益遠大於在美股上市。
此外,美股如今已處於歷史高點,今年以來阿里股價更上漲逾 3 成,遠勝美股大盤標普五百指數(S&P 500),未來它在美股上漲空間相對有限。港股目前處於歷史低檔,未來阿里若在港上市,股價仍有成長空間。
更重要的是,上市有助提升阿里競爭力。2019 年 9 月底,阿里的自由現金流人民幣 305 億元(約合新台幣 1300 億元),資產負債表上的約當現金更超過人民幣 2300 億元(約合新台幣 1 兆元)。乍看此數字驚人,但其實它的銀彈並不如想像中寬裕。
這是因為近來拼多多、美團等對手,不斷在電商、外賣等領域挑戰阿里。面對競爭,阿里也開始撒錢收購:從 20 億美元收購網易平台考拉、7 億美元參與網易雲音樂融資、33 億美元增持菜鳥網路股權。這些交易動輒以億美元起跳,再加上資本支出,阿里的現金需求並不小。
這次赴港,阿里可籌資逾 100 億美元,相當於 7 個月自由現金流。這對它未來收購、研發都大有助益,這是阿里赴港賣股的最直接好處。
港交所因 3 大利益
不再求穩、改規則來迎接它
對港交所來說,阿里上市不只一圓它 5 年前錯過的遺憾,更有 3 大利益,一是讓港交所躍居 2019 年全球集資冠軍;二是吸引更多資金流入港股;三是帶動更多獨角獸赴港上市。這也帶來一個問題:股市究竟要穩健,還是要機會?
港交所過去求穩,5 年前不肯接受「同股不同權」,以致錯失阿里。之後它修改規則,甚至不惜屈居第二上市地,讓新公司更易上市。近年來不少新創赴港掛牌,當中不乏垃圾,但只要有一個像阿里、騰訊那樣的黃金,就足以彌補。
港交所的轉變,對台灣亦有意義。今年前 7 個月,台股 IPO 家數比去年同期大減 4 成,這和當局對上市者從嚴把關有關,金管會就主張資本市場應「質量並重」。此舉好處是保障品質,代價是錯過可能大紅的新公司。
選擇沒有對錯,只有不同代價要付。港交所負擔不起錯失阿里的代價,從求穩健轉變為求機會。對「重質不重量」的台股來說,在資本市場全球競爭的時代,我們是否仍願付出錯失明日之星的代價?這是阿里二度上市帶給台灣的省思。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1671 期。
來源:《商業周刊》 1671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商業周刊》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