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供給側改革需配合需求政策 地方保護亟待打破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11-30 11:04


和訊網訊息 今年十月以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出現在各類政策檔案中,近日更是被高層頻繁提及。供給側改革應從何入手,其關鍵在哪里?對此,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在作客和訊網《中國經濟學人》欄目時表示,“供給側改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核心在於取長補短,即供給和需求兩側的互相銜接與配合。

劉元春表示,供給側改革實際上在過去就已經開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對公共服務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在補足短板,增加供給。然而,中國經濟近期出現的衰退式順差表明,全面啟動供給側管理和改革的同時,還需重新定位需求側管理政策,也就是“取長”。


“對於淘汰過剩產能,我們有很多政策想展開但卻沒有實質見效,其原因就在於地方政府的過度保護,地方的“父愛主義精神”沒有通過改革來徹底打破。同時,國企改革也沒有全方位啟動。”

劉元春認為,在“取長”這塊,中央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對地方保護主義進行全面改革,讓地方認識到僵尸企業對經濟的負面作用;另一方面,要配合社會政策和福利政策來化解僵尸企業退出所帶來的地方政府壓力。

供給側方面,劉元春指出,其重要的一點在於增強整個市場的活力,這需要將結構性減稅轉向全面性減稅,還要在市場進入方面進行充分放開管制,特別是服務業的放松管制上。

“供給側的管理內容很多,方式很多,但是我們需要明確明年的重點,這個重點核心應該在存量調整上,短期以存量調整為主,中長期以增量和存量並重為主。”劉元春說。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