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搶賺「邊緣」商機,台灣必面對的三大挑戰

鉅亨台北資料中心 2018-09-14 14:18


【撰文:高敬原  

我現在要做這個眼睛,幫台灣再打一波。」前半導體產業協會理事長、現任常務理事暨鈺創董事長盧超群口中的眼睛,是投資新創團隊 eCapture 所開發可以拍攝出 360 度影像的攝影球來飛眼(LyfieEye),最近剛結束在美國群眾募資平台 Indiegogo 上的募資,正式對外開賣。


談到人工智慧(AI)世代,盧超群認為台灣最大的機會就在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台灣的機會是從邊緣(edge)端,台灣一定是 edge 啦!」其中感測器就是一大優勢,「像我們鈺創就做視覺感測晶片,也有聲音感測,可以小兵立大功!」

盧超群認為,透過做低功率(Low Power)的邊緣、物聯網(IoT)相關產品,就能吸引做雲端的大公司來台灣找合作機會,「台灣要跟人家接觸,用我們 edge 端,也可以做出創新的東西。」

除了缺人,還須擬定留人政策

雖然機會看似很多,但盧超群認為挑戰不出這三件事情:首先,必須面對的是人才問題,「面對聰明的人,你要讓他有所得,不然他就寧願留在美國或去其他地方。」政府必須提出一個能夠留住人才的政策,讓人才可以匯集到台灣,「以台灣現在經濟環境,可能還是要減稅、給他一些獎勵。」盧超群建議。

此外,盧超群認為 AI 產業要能成功,必須透過幾個大型的計畫匯集人才,目前許多計畫都是由個別教授、產業提出,「現在資金補助的計畫還是比較由下而上,需要一些由上而下的指導,讓小船流回大河流。」盧超群接著說:「我想由上而下應該占 60%,40%由下而上。」

最後,盧超群認為產業必須走向垂直整合,「台灣產業大多是水平分工,我們的製造產業是代工為主,這個必須靠一些獎勵、誘導合作。」

因此,盧超群認為台灣高科技、半導體產業必須積極向世界推廣,「機會 80%以上都在海外。」除了積極培育科技人才,盧超群更點出必須同等重視文、法、經貿人才的培育,「AI 的發展是全方位的,因此不會只是科技業,需要的人才是多方位的。」他最後略感擔憂說:「如果不在海外落腳,只在台灣發光,很快會被國際潮流淹沒掉的。」

產業缺垂直整合,品牌能力更弱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陳昇瑋也認同,他認為台灣將精力集中在「感知人工智慧」(Perception AI),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台灣的優勢在半導體與製造,資源很自然集中在相關領域。然而,台灣有了良好的製造基礎與人才培訓後,想要走向國際,仍有個相當明顯的弱勢——品牌能力。「台灣從來都不擅長了解客戶,只會做,做出來給別人賣。」陳昇瑋說:「這樣就算 AIoT(人工智慧 + 物聯網) 發展起來,台灣仍是製造者,賺最廉價的那一塊,但這也不是 AI 能夠解決的。」

Dell EMC 技術總監許良謀長期與兩岸產學界合作,他觀察相對中國企業敢於嘗試、有技術就先創業再找需求,台灣產業比較擅長「在項目中 AI 化」。比方製造業用 AI 視覺檢測取代肉眼品管,金融業導入聊天機器人(Chatbot)做客服,另一個特色是有源源不絕的應用創意。

盧超群近年一直在提倡「異質性整合」(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HI),是建議半導體產業必須拋下對製程節點微縮的執著,利用不同技術的異質整合來創新,藉由矽世代 4.0 創造半導體產業 1 兆美元以上的產值空間。

政府需要一個留才的政策,讓人才覺得可以匯集在台灣,不然人才會留在美國或其他地方。- 鈺創董事長盧超群

「台灣千萬別把自己看小了。」盧超群認為從 AI、細菌、人類到醫療,未來必須在不同面向的產業,實現「普世智慧」(Pervasive Intelligence),意思是讓智慧無所不在,而這就是異質性整合技術。

「我們想號召年輕人,不要怕發明、不要怕創新。」就異質性整合來看,盧超群認為台灣的弱點是產業過於水平分工,「然而系統應用是垂直的,就像人無法拆成一塊一塊的活動。」不過另一方面,盧超群也認為正是因為台灣社會的開放氣氛,反而更能夠驅動創新,「台灣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自由民主,這樣才能創新。」他說。

現在的 AI 大型計畫都是個別教授、產業提出,這些都是由下而上,欠缺由上而下的大型方案。- 鈺創董事長盧超群

領導計畫少,政府近年推「射月計畫」

政府近年為了促使人工智慧終端產業鏈技術升級,啟動了「半導體射月計畫」,這項計畫的初衷是希望透過產業界來帶動研發界、學界,「這基本上是一個好的計畫,重點在於產、學、研三界,要如何連結人才。」盧超群認為,現在科技部都傾向給學界經費做研究,「但是如果真的要射月亮,還是需要相互合作。」

政府希望 AI 成為台灣下世代的發展主軸,因此積極培育研發人才,但盧超群認為沒有產業、研發沒有方向,就留不住人。「同學去念書也是為了要就業,如果台灣沒有這些產業,只有一些小小、零星的,那人才也不要在這邊就業了。」盧超群認為,政府還是必須要正視,「當年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就是因為台灣沒有產業,現在不要再變成這樣了。」盧超群建議政府要讓業界覺得有具體的計畫和事實,就會產生凝聚力,學界就可以跟上,做到以產帶學,以學來支持產。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聯繫《數位時代》​

 

來源:《數位時代》 2018 年 9 月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數位時代》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