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未來的人"埃隆馬斯克: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11-30 11:18
本文由微信公號“余論晨述”節選自《看見未來——改變互聯網世界的人們》
19世紀英國著名散文家及歷史學家托馬斯·卡萊爾:“每一件偉大的事在開始時看上去都是不可能實現的。”“鋼鐵俠”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是當今硅谷及科技界的神話人物,被稱為“來自未來的人”。越來越多的人甚至開始認為馬斯克比喬布斯更要偉大:喬布斯的發明,不過是案頭電腦和掌中手機這般小打小鬧的玩物;而馬斯克的發明,卻是新能源汽車和太空火箭,均是能夠深遠影響人類未來史詩般的宏偉工程。現在,人們可以從馬斯克這裏買到特斯拉,希望有一天,人們還可以從他這裏買到去火星移民的單程票!
1。 來自未來的人
2008年,好萊塢超級英雄科幻巨片《鋼鐵俠》首映,影片講述了一個身穿火箭驅動鋼鐵盔甲的工業家、科技狂人保衛地球、拯救人類的故事。《鋼鐵俠》源自同名漫威漫中的經典,主人公還取材於一個現實生活中的原型人物,這個人便是埃隆·馬斯克。
在《鋼鐵俠》系列的第二部影片中,馬斯克親自串場,出演一個推銷“電動噴氣機”的發明家。在最近的科幻片《超驗駭客》中,他又露面了。好萊塢似乎對馬斯克情有獨鐘,他已經成為了一個代表科幻和未來的符號。
“鋼鐵俠”埃隆·馬斯克是當今硅谷及科技界已經成為神話的人物,被稱為“來自未來的人”。他的真實故事比科幻電影還要轟轟烈烈,他先后參與創建了網上支付平台貝寶(PayPal)、電動汽車特斯拉汽車公司(Tesla)、光伏發電新能源公司太陽城(Solar City),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並提出了能夠替代高鐵的“超級環”(Hyperloop)高速交通系統的設想,是一個連環顛覆者和並行創業家。
人們把馬斯克與喬布斯相提並論,越來越多的人甚至開始認為,馬斯克比喬布斯更要偉大:喬布斯的發明,不過是案頭電腦和掌中手機這般小打小鬧的玩物;而馬斯克的發明,卻是新能源汽車和太空火箭,均是能夠深遠影響人類未來史詩般的宏偉工程。當未來的歷史學家書寫21世紀人類的進步時,喬布斯可能將被淡忘,而馬斯克或許是這個時代重要的轉折點。
1971年,馬斯克生於南非的比勒陀利亞,但他似乎從來沒有把南非當作自己的家園,還在中學生時代,馬斯克便嚮往有一天能夠去美國——在他看來,美國才是冒險家和創業者的樂園,而非洲只是他路過的地方而已。中學畢業后,馬斯克先是只身到加拿大闖蕩,幾經輾轉最終如願以償到達了美國,轉學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物理和經濟雙學位。
如今,馬斯克在美國已經功成名就,但他似乎也沒有把這裏當作是自己的終極家園,對他來,地球也只是他路過的地方而已。馬斯克的終極夢想是,讓人類有朝一日能夠移居火星,而他自己可以在“火星上退休”,甚至是“死在火星上”——當然,不是“陸時墜毀撞死,而是慢慢終老”。馬斯克演繹探險家的傳奇人生:生為非洲人,成為美國人,而終將死為火星人。
我第一次見到馬斯克是五年前在加州海濱小鎮半月灣(Half Moon Bay)召開的德豐傑投資基金年會上,那時他還遠遠沒有今天這樣大的名氣。作為特邀嘉賓,馬斯克參加了晚宴,併進行了主題演講。他並不是一個具有煽動力的演講者,但是在演講的結尾,他播放了一段SpaceX第一次成功發射運載火箭的視頻,衛星進入軌道的鏡頭勝於任何雄辯,令人激動不已,最終,全場為之沸騰。
德豐傑投資基金是馬斯克目前參與的三家公司——特斯拉、太陽城、SpaceX背后的投資方,也是易寶支付的早期股東。於是通過德豐傑投資基金,我再次聯繫上了馬斯克,並邀請他接受採訪。
馬斯克身兼數職,同時運營多家企業,是個每周工作能超過100個小時的工作狂。在百忙之中,他只是回了一個很簡短的郵件:“謝謝你們的興趣,但是我現在需要專注准備SpaceX即將進行的火箭發射!”
我們的採訪被拒並不是第一次,但是還從來沒有人用“發射火箭”這樣強悍的理由拒我們!好在他留下了一個伏筆:“特斯拉會在不久的將來到中國做一次媒體路演”。
半年后,我們終於在特斯拉正式進入中國時,於上海舉辦的首次發布會上採訪到了馬斯克。
2。 互聯網序曲
真實的馬斯克並沒有“鋼鐵俠”電影裏那種咄咄逼人的霸氣,而更像個靦腆的大男孩,謙卑和禮貌之中又透出一種深深的自信。或許正是因為他保持了童真和好奇心,才敢於挑戰如此多的新興領域。
互聯網的魅力或許在於其公平的低門檻,即使一無所有的創業者也可以輕裝上陣,憑藉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大展身手,這也成了馬斯克嘗試的第一個領域。
馬斯科認為:互聯網的出現使人類進化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有如生物進化中從單細胞生物過渡到多細胞生物:多細胞連接在一起,才生了更多的可能性和複雜性,組合出了形形色色的生命形態。
同樣,互聯網將人類社會連接成了一個超級有機體、一個神經系統。他認為,凱文·凱利所講的“全球腦”,那個龐大的人與機器連接體,其實某種意義上已經存在了,連接提供了無窮的機會和可能性。
1995年,馬斯克進入斯坦福大學攻讀應用物理學的博士學位,那時正值互聯網的浪潮開始澎拜興起,雅虎(Yahoo)和網景(Netscape)等早期互聯網公司如同上升的新星熠熠發光。馬斯克意識到:自己“要麼袖手旁觀,要麼投身其中”。在斯坦福只上了兩天課后,他便輟學加入了創業的大潮,與弟弟成立了Zip2公司——一家幫助企業發布互聯網黃頁信息的平台。1999年,Zip2以三億美元被康柏電腦(Compaq)收購。
馬斯克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之后,並沒有去放鬆享樂,而是馬不停蹄地成立了第二家公司X.com,這家公司提供網上銀行和支付服務。X.com一年后與Confinity公司合併,這便是最大的網上支付平台——PayPal,即貝寶支付。如果Zip2抓住了互聯網改變媒體和內容出版的機會,那麼PayPal則抓住了互聯網改變交易和金融的機會。2002年,PayPal在上市之后被電子商務網站eBay以15億美元收購。
然而,單純的互聯網創業對於馬斯克來講只是“熱身”的序曲而已。馬斯克認為:互聯網、新能源和太空探索將是三個對人類未來生積極影響最重要的領域(在採訪中他也提到需要警惕另外兩個領域可能帶來的不確定甚至負面的影響:人工智能和基因工程)。在互聯網這樣的“輕”業試水之后,馬斯克帶更大的雄心開始涉足“重” 業了。
3。 特斯拉:當互聯網長上了輪子
20世紀上半葉,當汽車行業剛剛興起時,美國曾出現過數百家汽車企業,今天這些企業大多已經銷聲匿跡。汽車市場已經非常老邁成熟,經過整合和兼併,美國本土的汽車製造商只剩下三大巨頭:福特、通用、克萊斯勒。
沒有人認為會有新的創業公司有機會打入這個市場。在通往新能源電動汽車的路上更是佈滿了荊棘,一些廠商如菲斯克(Fisker)和科達(Coda)已紛紛破倒下。而特斯拉卻偏偏敢顛覆這個行業,成為美國本土半個世紀以來第一家成功上市的汽車公司。
特斯拉的Model S型電動車被權威的《消費者報告》 評為有史以來最好的汽車,也獲得了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最高五星安全評級。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一切都是由一個從來沒做過汽車而天馬行空的門外漢——馬斯克來推動完成的。
特斯拉Model S不是一輛普通的汽車,而是一部純電動、零排放的新能源汽車,流暢的線條、卓越的動力性能、智能聯網車載電腦,都給用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震撼體驗。
人們把特斯拉比作是汽車界中的蘋果:iPhone重新定義了手機,特斯拉則重新定義了汽車和駕駛體驗。這是一個從零開始重新設計,包涵了互聯網基因,將硬件、軟件、服務整合為一體的劃時代品。
以往的電動汽車往往採用整塊定製的大尺寸電池技術,成本過於昂貴,並嚴重受限於里程。而特斯拉則採用了類似於我們日常電子品,如筆記本中使用的小型鋰電池。特斯拉的創新在於,通過強大的智能化的電池組管理系統(BMS),有效地將幾千節這樣的小電池連在一起,最高配置一次性充電可以行駛近500公里,大幅度提高了續航里程。
特斯拉還在美國全境設立了超級充電站網絡,通過太陽城光伏發電(Solar City)的技術提供快速免費充電。由於沒有汽油發動機和變速箱,特斯拉的整體結構設計非常簡潔乾淨,底盤上只有整齊的電池組和電動機,降低了車身整體重心,擁有更好的安全性。省掉了汽油發動機,車頭變成了可以儲物的“前備箱”,顯著提高了載貨能力。車底部省掉了傳動軸,所以車艙中央沒有凸起,而是平整的地板。
電動車也帶來了完全不同的動力性能和駕駛體驗,頂配車型從0到每小時100公里的加速僅用3.4秒,且沒有汽油發動機的轟鳴和震動,駕駛起來極為安靜平穩。電動機還有很多其它的優點,比如在堵車或等紅燈時,不會像汽油發動機那樣空轉而耗費能源,在制動剎車時還可以發電回收能量。
而特斯拉的更為神奇和驚艷地方的在其座艙內部,中央是一塊17英寸的巨型觸控屏,導航、上網、音響、空調等各種控制都可以在這塊屏幕上直觀地完成。與其它是一輛汽車,不如它更像一部長了輪子的平板電腦、一個會跑的互聯網終端。
有人戲稱:“特斯拉便是一個加了兩排沙發、四個輪子的iPad”。今后,汽車將成為了移動互聯網時代最重要的入口,特斯拉亦完成了功能車到智能車的飛躍。傳統汽車的功能在生之后便封裝固定了,而特斯拉則可以通過雲服務和空中下載(Over-The-Air)不斷地更新和升級自身的功能。通過智能手機上的應用,用戶還可以遠程掌控車輛的位置及其它信息,也可以通過手機遠程遙控,提前打開車內空調。
特斯拉同樣採取了獨特的O2O營銷方式,繞開了傳統的汽車經銷商,通過互聯網和下體驗店進行直銷。由於其衝擊了經銷商的核心利益,美國汽車經銷商協會甚至通過政治手段試圖阻止特斯拉在多個州的直銷。
特斯拉直接管理的體驗店,有如蘋果的零售店,與其在買汽車,還不如更像在買智能家電——客戶還可以網上下單,特斯拉直接送車上門。有趣的是,特斯拉體驗店一般都開設在高端購物中心,但由於購物中心以往沒有賣過汽車這個品類,所以只能將其分在“玩具與愛好”類中(Toys & Hobbies)。
互聯網時代的偉大品往往注重一流的細節體驗:特斯拉的車門把手可以在人靠近時自動感應彈出,便於開門;當車行駛起來后又會自動收回,降低風阻。據特斯拉的工程師開始聽到這個車門把手的想法時,他們的第一反應不是“這是個很難實現的挑戰”,而是“這簡直是有史以來最愚蠢的想法”。
這几乎是一個不可能解決的工程難題:車把手精密的機械裝置需要有足夠的強力,即使在冰凍時也能彈出;同時要足夠敏感,以防夾傷手指;還需要周而複始無故障可靠的運作數萬次。在馬斯克固執的一再堅持下,這一想法最終得以實現,能自動感應彈出並收回的車門把手成為了特斯拉一個非常酷的標誌性功能。
特斯拉的戰略是通過“三級跳”的方式最終開啟普惠大的電動車時代:第一代品是高端跑車,量有限且價格昂貴,只能是少數人的玩物;如今大獲成功的第二代品Model S轎車,已經在價格上顯著下降,開拓了快速成長的市場;未來的第三代品會進一步降低門檻,使得普通消費者就可以買得起電動車。
為了加速電動車時代的來臨,2014年6月,馬斯克又做了一件瘋狂的事:本“開放原始碼運動的精神”,特斯拉將公開所有的專利,允許其它公司,包括競爭對手使用其智慧財產權,以推動電動汽車行業的整體發展。
馬斯克表示:特斯拉的使命是為了促進可持續交通的未來,如果因為智慧財產權的雷池禁止他人,將與這一目標背道而馳。當然,特斯拉此舉並非慈善,作為行業的領頭羊和創新者,特斯拉本身將得益於一個更大的電動汽車市場。這也是互聯網時代的理念:競爭不是非此即彼的零和游戲,而是通過技術創新和超越,來開拓能夠共贏的新市場機會。
4。 杞人憂天
太空曾是馬斯克兒時的夢想,他12歲那年,便自己編程並賣掉了一個太空電腦游戲。2002年,馬斯克在離開貝寶支付(PayPal)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並不是特斯拉,而是創立了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
當時,馬斯克發現美國宇航局NASA居然沒有一個切實可行的登陸火星計劃,他對政府的不作為感到震驚和不可思議,於是他決定自己來做這件事。PayPal賣給eBay之后,作為最大的個人股東,馬斯克從中賺到了1.7億美元。而這之后,他掏出了1億美元成立了SpaceX,開發低成本可重覆使用的太空火箭技術,其終極目標是,在20到30年之后,能夠把人類送往火星。
成立SpaceX之后,馬斯克最初的計劃是從俄羅斯購買用洲際導彈改裝成的運載火箭,結果在親自跑了幾趟俄羅斯之后,馬斯克發現老毛子的火箭工業是“用伏特加來當燃料的”,實在不靠譜。於是他決定放棄“外包”的捷徑,開始自己研發運載火箭,馬斯克最好的朋友聽到這個消息都覺得他簡直瘋掉了!
而馬斯克則在“內包”的路上一直走了下去,甚至也順便革了不少美國供應商的命,當美國鋁業(Alcoa)試圖對SpaceX使用的燃料箱頂罩加價時,馬斯克覺得這是“來俄毛子那套”,他於是決定乾脆自己生燃料箱頂罩。目前,SpaceX運載火箭有超過70%的部件是由自己的工廠直接生製造,從而大幅度降低了發射火箭的成本。在航天飛機退役之后,美國宇航局已經把一部分火箭發射的任務外包給了SpaceX。前不久,SpaceX還為中國發射了亞洲6號同步軌道通信衛星。
1969年發生了兩件大事:人類登上了月球,互聯網誕生了。過去四十年間,科技的發展基本都體現在互聯網和通信等“內向性”領域中,而在太空探索等“外向性”領域中,卻鮮有驚天動地的重大突破。
由於發展太空技術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集中的資源和動員能力,歷史上的太空計劃基本都是由國家機構直接發起和資助的,如美國宇航局、俄羅斯聯邦航天局、歐洲航天局和中國航天等。而SpaceX則旨在利用自下而上的民間力量、私營化的商業運作來推動太空事業的發展,去政府化、去中心化已經成為太空業的未來趨勢。
正如特斯拉顛覆了幾十年未有大變局的汽車行業,SpaceX同樣攪動了幾十年几乎停滯不前的太空業。“不僅60年代的火箭技術還在沿用,60年代真的火箭引擎甚至還在使用!” 2014年10月軌道科學公司(Orbital Sciences)發射火箭時發生的爆炸事故的便是將前蘇聯60年代剩下來爛在倉庫裏的一批舊火箭引擎挖出來翻新后重新使用的結果。
而SpaceX則堅持研發核心技術,SpaceX採用的先進“摩擦攪拌”焊接工藝(蘋果電腦也使用了同樣的焊接工藝),可以保證火箭結構需要的高應力強度,同時大幅度降低邊角料的浪費。SpaceX自主研發的“隼”式(Merlin)火箭引擎,是目前世界上推重比最高的火箭引擎。
而SpaceX真正的顛覆性技術,是可回收重覆使用的火箭。目前的多級火箭技術,箭體在每次發射之后都會墜入大氣層焚毀,而發射火箭的大部分成本,都在一次性使用的引擎和燃料箱等基礎結構裏。
從原則上講,如果火箭可以回收重覆使用,發射成本即可以降低兩個數量級。設想如果當初航海時代的船只都只航行一次就燒掉的話,那麼美洲永遠不可能被殖民。人類若想征服火星,我們必須掌握可回收可持續性的太空技術。SpaceX研發的“草蜢”(Grasshopper)運載火箭,已經成功地多次完成了垂直起落、空中懸停並精準地返回基座的試驗,是可回收重覆使用的火箭原型。
2012年5月,通過SpaceX獵鷹9號運載火箭發射的“龍”號貨運飛船,成功地完成了為國際空間站運送貨物的任務,成為第一家完成此挑戰的民間私營公司,這也是人類太空史上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然而,SpaceX的發展歷史並非一帆風順,公司成立后的前三次發射皆以失敗告終,直到2008年9月第四次發射才獲得了首次成功。值得一提的一個小插曲是:SpaceX的第三次發射搭載了科幻系列片《星際迷航》演員詹姆斯·杜漢(James Doohan)的一部分骨灰,而杜漢也是當年貝寶支付的形象代言人,本來他的遺願是把自己骨灰撒向太空,因為發射失敗結果天葬變成了海葬。但杜漢的骨灰終於在2012年5月SpaceX這次載入史冊的發射中升入了太空。
或許有人會質疑,當世界上還面臨疾病、貧困和社會不公等種種挑戰時,我們為什麼要浪費那麼多的資源去探索太空?當我們連地球上的問題都沒有解決時,為什麼要去征服火星?
馬斯科則堅持認為,如果我們要等到地球上的全部問題都解決再前往火星的話,那麼人類永遠也到不了火星。試想如果當年哥倫布等到歐洲變成太平盛世才開始探險的話,那麼他永遠也發現不了新大陸。相反,開拓新邊疆所帶來的希望,才會反過來幫助我們改變舊世界。
英國探險家喬治·馬洛裏(George Mallory)生前被問及為何要攀登珠穆朗瑪峰時(馬洛裏后來在嘗試攀登珠峰途中喪生),他簡練地道:“因為它就在那兒”。如此蕩氣迴腸的回答,已經成為了探險家們的標誌。馬斯克試圖登陸火星的願景,卻並不完全來自於這種探險家的征服欲和野心,而是源自一種更深層次“杞人憂天”式的存在危機感,太空技術關乎到人類的生存命運。馬斯克真的扮演起了 “鋼鐵俠”, 試圖拯救人類的未來。
天文學家卡爾·薩根寫過一篇優美的散文《暗淡的藍點》:人類為自身的文明成就感到驕傲,然而從宇宙的視角來看,我們存在的全部輝煌歷史和人間一切的悲歡離合,都不過是在一顆微不足道的“暗淡藍點”上演繹而已,地球如此渺小脆弱,只是在廣袤宇宙中漂浮的一粒微塵。全球變暖、核戰爭、變異的流行病毒、小行星撞擊。。。 種種災難性的事件,都可能把這個暗淡的藍點從太空中抹去,讓人類難逃滅亡的厄運。
反觀互聯網管理的思維,任何數據中心都不會只集中部署在一台伺服器上,而是採用有多點災備系統的分散式網絡部署,這樣才能避免出現“單點失效”(Single Point of Failure)的風險,從而使得整個網絡服務更為可靠。而整個人類的存在卻偏偏命懸一點,這完全不合理。
所以,為了確保我們的子孫萬代能夠延續生存,人類必須勇敢地邁出地球的搖籃,將自己的足跡踏上其它的星球,成為跨星球棲居的物種。只有當我們在宇宙中的存在從單點變成網絡時,人類才有可持續的未來。太空探索是為人類購置的一項長期保險,是我們新的諾亞方舟,使人類這束微弱的“生命與智慧之光”在無盡黑暗的宇宙中能夠永不熄滅。
5。 思維框架與瘋狂信念
致力於推動科技、人文、設計跨領域思想交流的TED環球會議主席克里斯·安德森曾寫過一篇文章——《天才的共性》,他在這篇文章裏,全面分析了馬斯克與喬布斯之間的相似之處:他們都是影響了多個行業的連環顛覆者;都是跨界整合、多維度思考的天才;都有過退學的歷史;都喜歡穿隨意(牛仔褲加T恤或高領衫);都有強勢的管理風格且獨斷專行;甚至都有過被自己創辦的公司解雇的經歷。
然而,馬斯克又與喬布斯不同:喬布斯張揚外露,有穿透性的人格魅力和令人痴狂的服力;而馬斯克則相對內向收斂,其清晰的邏輯和冷靜的理性令人折服;喬布斯是個非凡的市場推手,而馬斯克則是一個出色的極客工程師;喬布斯是個文科生,而馬斯克是個理科生;喬布斯是個佛教徒,而馬斯克是個不可知論/無神論者。
安德森認為馬斯克和喬布斯最核心的共同之處在於:系統級的設計思維加上超常的信念。
喬布斯和馬斯克都不是經典意義上的發明家,他們並不是某項單獨技術或品的原創者,而是有“全景式宏圖”、把不同技術和跨界資源系統地整合在一起的集大成者。喬布斯不是MP3播放器或智能手機的發明者,但是他能夠把極簡的硬件設計、完美的軟件體驗、還有應用商店等網絡服務整合在一起,構建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
同樣,馬斯克也不是第一個嘗試製造電動汽車的人,但是他把電池組管理技術、車載聯網電腦、直銷渠道、充電站網絡整合成一個生態系統。他們依靠的都不是某一項局部的技術突破,而是靠品、營銷、組織、定位、盈利模式等多維度的創新來生顛覆式的影響。
如果喬布斯的靈感來自於文科生的直覺,那麼馬斯克的力量則來自於理科生的邏輯。當年曾主修物理學的馬斯克善於遵循運用物理學的思維框架,他把自己的思想武器歸結為“第一原理”式的推理方式:即把問題還原歸約到其本質,在此基礎上再向上進行推理尋求答案。
“第一原理”的思維框架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的形而上學。在更早的遠古時代,人們都是以神話和傳來解釋世界,這本質上是一種類比和隱喻式的思維。而古希臘則開始了思維方式從“講故事”到“講道理”的演變,人們用邏輯、概念化的模型和理論來解釋宇宙,萌發了科學的種子,亞裏士多德則系統地總結了“第一性”智慧。
物理學的思維方式,往往是反直覺的,因此更富挑戰。在馬斯克看來,大多數人在日常生活中都習慣依賴直覺,用類比和歸納進行思維,這樣只能是在同樣的範疇內積累和堆疊,不斷重覆和完善已有的模式,但不會生超越性的突破。
而基於“第一原理”的思維框架,才能抓住問題的根本和核心,設想事物應當存在的理想狀態,而不是受限於現狀,由此推演出生質變的突破性答案。在馬車的時代,用類比的思維只能是培育更快的馬匹、造出更好的馬車,而用“第一原理”的思維框架才能發明出汽車。
科技創新不同於藝術創造,不能漫無邊際地空談“一切皆有可能”。比如物理學不允許有永動機和超光速,因此再偉大的發明家也造不出永動機和超光速火箭。但只要是那些自然規律不禁止的,則皆有可能發生,唯一限制我們的是人類的想象力。所以,要想自由創新,首先要了解事物的規律和本質;要想突破頂,首先要了解底線;要想知道什麼是可能的,首先要知道什麼是不可能的。
正是基於“第一原理”的思維框架,馬斯克清晰地意識到,普通汽油機的能量轉化率只有20%,而電動機的能量轉化率可以高達90%,且沒有污染,所以新能源電動車終將替代汽油車。
同樣,通過簡單的計算便可知道,在現有的運載火箭技術中,基本材料成本只有2%左右,而火箭的一次性使用生了極大的浪費,所以原則上整體發射成本可以降低兩個數量級,可回收重覆使用的火箭一定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遵循“第一原理”,亦可以抓住不同領域之間相通而同構的本質,運用跨界整合的系統性思維創造性地解決根本問題。例如,過去幾十年,電池的基礎技術几乎停滯不前,在能量密度、安全性方面沒有重大的突破。特斯拉並沒有把精力放在電池基礎技術的深挖和攻堅上,而是使用消費電子品(筆記本、充電器等)中常用到的已成熟的18650型小尺寸鋰電池,創新地開發了有效的電池組管理系統,把幾千節鋰電池連成一個分層網絡(特斯拉85千瓦時電池組包含了16個模組、96組、共7104節18650型鋰電芯),並確保每節電池的溫度調節、運行狀態及安全性監控,其核心設計思想是,將互聯網領域中伺服器集群網絡分級管理的思維,跨界地整合運用到電池組的管理上。
馬斯克的業佈局,也同樣遵循跨界整合的戰略:太陽城的光伏發電,可以為特斯拉提供充電服務,前者發電,后者用電,以新能源來拯救地球。如果這兩者還不能確保地球免於毀滅,我們還有備用的計劃B——通過SpaceX移居火星,以確保文明的延續。設想未來,跨界整合的思維將生更多的可能性:星際互聯網、電離子火箭。。。
然而,只有思維框架和願景是不夠的,很多人都有關於未來的種種美好夢想,但只有極少數人有足夠的勇氣和堅持把夢想變為現實。理性的思維框架可以使我們生對未來的願景,而只有非理性近乎瘋狂的信念才能使未來真正到來。
喬布斯身上有所謂的“現實扭曲力場”,他可以用自己強大的意志來改變現實。馬斯克身上同樣有極其罕見的強烈信念,使得他在面臨境時可以力輓狂瀾,九死一生。
2008年或許是馬斯克的人生最黑暗的低谷,SpaceX成立六年之中進行的三次火箭發射都接連失敗,特斯拉也經歷了品的一再拖延和推遲,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使得投資人都不再看好馬斯克這些不切實際的瘋狂項目,兩家公司都瀕臨破。在巨大的壓力下,馬斯克的第一段婚姻也宣告破裂,工作和生活上的雙重打擊接踵而至,他似乎在一夜之間失去了曾經擁有的一切:事業、財富、婚姻。
當馬斯克破釜沉舟把自己個人最后的一筆300萬的資金投入到公司中之后,有一段時間甚至只能靠向朋友借錢度日。當我問及馬斯克關於這一段的經歷時,他只是很平靜地引用了丘吉爾的一句話:“如果你必須穿越地獄,那就繼續前進吧!”
其實願景和信念是相通的,當一個人清晰地看到了未來時,就會生對這一未來熱切的期盼和強烈的信念。馬斯克堅信,新能源可持續交通和商業化太空探索的時代終將來臨,所以他敢於孤注一擲赴湯蹈火、不惜押上自己的一切。即使成功只有很小的可能性,他也要去全力爭取這一點點概率,因為不去冒險才是最大的風險,而預見未來最好的方式便是親手創造未來。
喬布斯和馬斯克都激發了人性中向上的那部分:喬布斯的偉大在於,他把技術升華成了藝術,讓人們在品中發現創造性的美而不只是廉價的功能;而馬斯克的偉大,在於他重新點燃了一代人成為探險家的夢想,去“敢於想象一個更令人激動的未來”。
瘋狂與天才只有一之差,克里斯·安德森引用喬治·蕭伯納的一句話來總結喬布斯和馬斯克這樣的狂人:“理智的人讓自己去適應這個世界,而瘋狂的人會堅持讓世界去適應自己。所以歷史的進步依靠瘋狂的人。” 或許蕭伯納的另一句話更為恰如其分:“一般人看到已經存在到事物會:為什麼這樣?而我卻夢想到從未有過的事物,並問自己:為什麼不這樣?”
6。 彼岸
古希臘哲學始於泰勒斯,傳有一次,泰勒斯因為全神貫注地舉頭仰望天上的星象,而沒有看到腳下的道路,結果一頭栽進了水井,被鄰人所恥笑。后來這個故事被收編進了《伊索寓言》,成了那篇著名的天文學家與水井的故事。
寓言的本意,是告誡人們要腳踏實地而非好高騖遠。然而千百年來,浩瀚的星空和廣闊的宇宙,一直是激發人們想象力和激情的源泉。人類與動物之不同,正在於我們能夠超越現實和自然,為遙遠的星辰所感動。探索未知,是人性中最根本而崇高的衝動。當人舉目凝視宇宙並試圖觸摸無限時,便將自己從凡塵中升華出來,變得與神同在。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人一旦與神話王國疏遠,隨之而來的,就是人的生存狀況被降到純粹的事實層面——這就是心智疾病的主要成因。” 按照常人的理解,人脫離了現實才會精神錯亂,而榮格的邏輯卻恰恰相反:人完全陷於現實,才會有各種心理疾病。歷史學家羅伯特·貝拉(Robert Bellah)也提到:沒有人能夠完全地生活在日常和現實之中,人總要用各種方式,哪怕是暫時地離開現實。無論是做夢、游戲、旅行、藝術、宗教還是科學探索,都是為了能夠脫離和超越現實,而到達一個彼岸的世界。人性的本質便是要超越人的自然性,勇敢地站在現實的對立面。人類並不只是被動地接受一個臨在的實然世界,更能想象一個超越的應然世界,而科技則是從實然到應然通往彼岸的橋樑,科技讓我們通向一個更值得夢想的未來。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或許正因為我們仰望遠方彼岸的星空,才能夠反過來定義此岸這個世界的價值;正因為我們能夠看見未來,現在才有了意義。人不只是“存在”(Being),而是“成為”(Becoming),我們在不斷邁向未來的可能性中超越自己。因此人類的精神世界中永遠需要一個彼岸,而火星正是科技時代新的彼岸。在這個一切都失去終極意義的世俗時代裏,我們需要某種能把全人類集結在一起的新目標,我們渴望某種具有感召力的新信仰,太空或許正在成為人類集體意識和文化記憶中一種新的宗教。而火星不只是一個虛無飄渺的圖騰符號,它是正待我們開拓的新邊疆,是我們未曾去過但終將定居的新家園。
試想20年后,當SpaceX開始在火星上建立殖民地時,你是否願意變賣掉地球上所有的家,告別所有的親友,從馬斯克的手中買一張去火星的單程票,成為人類第一批移民火星、開疆拓土的定居者?太空並不只是馬斯克一個人的憧憬,也是多遠見之士共同擁有的夢想:亞馬遜的CEO傑夫·貝佐斯成立了“藍色起源”太空公司(Blue Origin),維珍集團的創始人理查德·布蘭森創建了維珍銀河公司(Virgin Galatic),而微軟的聯合創始人保羅·艾倫投資設計了第一艘完成商業亞軌道載人飛行的“太空船一號”(SpaceShipOne),谷歌月球X大(Google Lunar X Prize)則在資助民間的登月機器人項目。
太空夢甚至不是科技大佬們的專利,備受爭議的歐洲非盈利組織“火星一號”(Mars One)通過互聯網在世界範圍內招募單程前往火星移民的志願者,全球有超過20萬人報名,大有當年“五月花號”移民美洲時那種“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豪情。或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等待被喚醒的冒險家。
想象未來有一天,在這顆紅色的星球上,我們能夠站在水手大峽谷(Valles Marineris)的邊緣觀看日出。這是太陽系中最雄偉的峽谷系統之一,相當於美國亞利桑那大峽谷的10倍長、7倍寬、4倍深。在火星上看到的太陽只有地球上看到的太陽的2/3大,太陽的亮度也只有地球表面的一半,火星上稀薄的大氣壓力只有不到地球表面的1%,但漂浮的粉塵卻可以漫射陽光,使得火星日出的壯麗程度絲毫不遜色於地球日出,甚至更為絢爛。正如金星是地球上的啟明星,此刻,地球已經變成了火星地平線上的一顆晨星。當我們在這個新的家園上回望遙遠的故鄉時,迎來的不只是升起的朝陽,更是人類太空時代新紀元的黎明!(文︱余晨)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