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鉅樂部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垃圾變黃金 山林水推動循環經濟不遺餘力

鉅亨台北資料中心 2018-06-14 14:59

文.洪寶山 (理財周刊發行人)

台灣環境工程龍頭「山林水環境工程公司」在國內廢、污水處理技術佔領先地位,並已經成功佈局七大環境工程領域,擬訂五年新計劃,包括土壤復育與地下水污染整治、都市污水下水道系統、工業廢水處理、廢污水廠代操營運、再生水、生質能發電、一般事業廢棄物再利用等項目,積極搶攻「循環經濟」市場中「垃圾變黃金」及「城市採礦」之龐大商機。

山林水環境工程公司於 2004 年由力麗集團及力麒建設扶植成立後,初期以污水處理工程承攬施工及污水處理廠操作營運為主。為逐步擴充事業體系,山林水積極擴大專業技術與團隊進駐,以紮實與專技策略並行下,陸續接下地方政府污水處理標案,並在 2016 年九月股票掛牌上市。

污水再生循環利用  改善民生缺水不便

山林水執行副總經理廖宗銘表示,由於山林水掌握關鍵的污水處理技術,台灣整體污水處理專案工程幾乎都能看到山林水的蹤跡。其中最具指標性的案件就是 2004 年取得楠梓下水道污水處理廠 BOT 標案,為全台第一個以 BOT 模式興建污水下水道系統工程的民間特許公司成立,此案總投資金額共五十二億,內容包含興建一座 75000CMD 二級污水處理廠及其後續之代操、營運、維護等;另包括羅東污水下水道三十二億的 BOT 建設案、台北市迪化污水處理廠代操等技術運作,服務內容皆是與當地居民息息相關的生活污水收集與處理。

尤其是迪化污水處理廠一天可以處理近五十萬噸的生活污水量,為目前國內最大的二級污水處理廠。山林水目前承攬的建造工程契約總金額達三十億元,包括十三項專案執行中的代操營運,在水資源的業務相當穩健並持續成長。

廖宗銘提及,一般民眾對於生活污水再利用的循環成效知識性薄弱,無法了解污水處理與環保、經濟的關聯性。他說明,截至民國 109 年內政部營業署已編列約 152 億元的建設經費,針對較缺水的中南部地區,回收由污水處理廠已處理完成的生活污水,提供給工廠企業等相關單位使用。舉例而言,高雄市的鳳山溪污水處理廠今年將正式啟動,生活污水回收處理後,未來每天可供應四萬五千噸的再生水至中鋼企業體利用,當企業體對於自來水需求量降低時,即可提供給民眾優先使用,間接解決民生缺水的困擾。都市污水廠的放流水是穩定而不受旱季之影響,未來非常適合作為工業再生水的供給水源。

此外,在生質能發電工程之版圖,山林水子公司禾山林亦取得台中市「外埔綠能生態園區整建營運移轉 (ROT) 案」,該案係全國首座同時擁有「廚餘厭氧發電」及「稻稈氣化發電」雙核心技術的廚餘生質能源廠。

推動循環經濟 垃圾變黃金

據環保署調查分析,民眾日常所產生的垃圾,廚餘大約佔整體 20~30%,無論是焚化爐燃燒或堆肥處理,並無法有效達到循環利用價值。因此將廚餘經過厭氧發酵所產生的甲烷氣有效處理後,就能成為有用的再生能源替代發電,這就是「廚餘厭氧發電」技術核心原理。「稻稈氣化發電」原理相同,將原本民眾會露天焚燒或堆肥的稻稈轉化成可燃的氣體替代發電能源,而厭氧發酵或是氣化之後所產生之副產品 (如沼液、沼渣、焦油、生物炭等等) 亦可資源化再利用。簡單來說就是「垃圾變黃金」的概念,不但符合世界的環保趨勢,也與政府推動的循環經濟具高度關聯與指標性。

廖宗銘分析,外埔綠能生態園區建置完成後,一年可以處理的廚餘總量約五萬四千噸,稻桿處理總量約五萬噸,整體可製造 3377 萬度的電能,大約可提供九千多戶家庭一年的用電量。當大眾探討替代能源發電之際,廚餘生質能源廠致力推動的雙核心技術,將能成為垃圾減量、解決環境污染、綠能再利用的領頭指標。

「五年計劃只是方向,更重要的是環保工程為良心事業,要多角化發展也要誠信踏實。」廖宗銘語重心長道出心聲。當山林水在水污染防治技術成為國內環保廠商的領頭羊同時,對於土壤整治復育市場也相當重視。土地受到污染遭到列管後,就成為無開發價值的閒置空間。若無專業土地復育與活化的技術團隊進駐,對於土地所有者、國家經濟發展有著顯著的影響。面臨國土復育的迫切情形,廖宗銘提出,目前台灣法令對於土地復育開發活化的程序繁瑣冗長,政府應該正視相關政策加速進行,才能夠加強民間投入此領域的意願。

專業專利  拚同業第一

「再生利用與循環經濟不只是口號,政府還要能落實與支持才能產出效益。」2017 年山林水成功跨入焚化底渣處理領域,其子公司力優勢環保擁有處理焚化爐底渣的專業技術。廖宗銘身兼力優勢總經理,他自豪提出力優勢底渣處理技術的優越性。「我們底渣處理技術屬於濕式處理,全球只有兩套設備,除了德國之外,另一套即在力優勢,亞洲唯一。」

力優勢濕式處理技術不但比其他廠商超越許多,也達到歐盟的高規格標準。廖宗銘進一步解釋,全台灣一年產生的廢棄物約有 650 萬公噸,這些廢棄物送進焚化爐焚燒之後會產生九十萬噸底渣。民生垃圾常夾雜許多鐵質或塑膠,若透過力優勢濕式處理技術,將含鐵物質由底渣解離後再處理,目前一年可處理的底渣總量可以到二十至三十萬公噸,即可作為基地的基礎填充物,例如一般道路修補、挖管溝回補等相關作業。除無法替代建設性基礎原料 (如蓋房、建路) 之外,回填項目所屬的範圍相當廣泛。

底渣有效利用,就能替代砂石使用量,降低天然資源耗損與盜採砂石的問題產生。生活垃圾最終去處成為社會建設中重要一環,循環經濟效益才能發揚光大。

但在堅守高規格高品質的理念下,所付出的成本相對比其他同業高出許多。廖宗銘不諱言指出,公司因為產業競爭與責任驅使之下,投入相當多成本引進研發再生料的使用技術,政府支持度卻相對顯得薄弱。當公共工程牽涉到跨部門整合時,就會凸顯各單位對於再生料使用上的疑慮與困難度。中央機關除明訂再生料使用的品質規範外,應該也能扮演各縣市溝通與推廣使用的角色,並製訂獎勵辦法,提高工程單位使用上的意願。

吃苦要當吃補  才能超俗拔群

身為山林水第一號員工,廖宗銘對環境工程有相當大的使命感。在過去,「環保產業是經濟景氣向上的一個落後指標」,企業為發展經濟規模,往往只是將資金投入擴廠或土地購置,環保成為敷衍法律的例行事務。隨著全球環保意識抬頭,環境工程才逐漸受到重視。他感性的談到,投入環保產業是條艱辛、漫長的道路。目前,積極培育人才也是他重點工作之一。

他也建議投入環工領域的年輕人,不要受限於單一學科的限制,也可從不同領域多學、多了解,不要怕吃苦,並能站在領袖格局看待工作,融會貫通成為綜合性的專業人才,較能在此領域有較佳的發展性。

 

來源:《理財周刊》 929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理財周刊》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