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一手情報

迎接新時代的到來 從十九大看大國崛起的前景與挑戰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8-01-10 15:27


文/袁易 教授


中共「十九大」之落幕預示了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習近平這位以共和國接班人自居的紅二代,對內進行嚴厲打貪整肅,對外展示大國崛起氣勢,以旭日東昇的姿態,一掃韜光養晦的陰霾。出人意料,僅用了五年時間就把中國改頭換面,令人側目。在中共建黨建政百年即將到來之際,習近平能否把中國引領至長治久安的強國之列,邁向現代化的康莊大道,值得關注。

長久以來,西方的政治學界常以民主政治做為最佳道路,遂有冷戰之勝利乃為歷史終結之論斷。然而,中國這個黨國體制,屢經考驗仍能屹立不搖,為當今世界碩果僅存的非民主體制國家。我們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應該具備何種態度何種眼光實乃關鍵。

正如「十九大」報告中所指:「中國社會仍存在困難與挑戰,諸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發展質量效益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態環保、民生領域、脫貧、城鄉區域發展,收入分配差距、 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社會文明、社會矛盾,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意識形態鬥爭,國家安全」等,綜凡所有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都巨細靡遺的呈現在習近平的報告中。從某個角度來看,上述各種問題的展示,恰如其分的說明中國無法迴避或超越國家發展過程中所需面對的挑戰,這個普世規律不因政府體制之不同而有所差異,基於此,對於「十九大」後中國未來的前景走向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分析觀點。

悲觀學派耽心習近平在「十九大」並未部署權力接班,此舉是否預示五年後仍繼續大權在握,恐不利於中共權力繼承的制度化,此舉亦不利於中共推動市場經濟改革的力道。加之,「十九大」決議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中共黨章,此舉是否強化 了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旗幟,從而以中國例外主義做為規避未來政治改革的有力藉口。更有甚者,鑒於「十九大」後中共政治權力結構更趨於習近平專權格局,明顯削弱了中共黨內派系分享權力的空間。悲觀學派一致認為中共威權政體民主轉型的政治動力,一部分來自統治精英間的利益衝突,統治菁英在充滿不確定的權力調整過程中進行戰略互動,為中共威權政體民主轉型提供了誘因。因而,悲觀學派認為習近平「十九大」後大權在握,頗有繼承毛澤東強人政治架勢,不利於中共威權政體的民主轉型。展望未來中共威權轉型的選擇,可能會向後倒退至新極權主義,或者延續目前的硬威權主義道路繼續向前,而下列各種的期待:包括曾經存在於一九九八年至二零零八年間胡錦濤時代的軟威權主義,或是大刀闊斧的政治改革,採取新加坡半民主制的可能性模式,以目前情況看來是越發的不可能實現了。

其實,造成上述結論乃種因於悲觀學派的論點建立在一個線性的認識論上,並將政治民主做為一個普世性因果關係的線性發展邏輯,藉以做為解釋所有國家進入現代化工業社會的唯一道路,當然中國亦不能置外於此規律。而學術界針對不同國家選擇進入現代化的不同道路 早有論斷,英國、法國、美國所代表的是資產階級式的溫和革命,德國和日本則是法西斯式的代表,而俄共與中共選擇的則是暴力革命。換言之,邁向現代化的道路是多樣的而非定於一尊。

如果我們使用辯證的認識論來看待上述問題,就比較容易得出一個樂觀的結論。換言之,一旦我們使用正面、反面以及綜合的三段論述來取代簡單的線性因果推論,就會把問題發展的脈絡掌握得更為清晰。之前所提「十九大」報告書所指出的各種社會矛盾,在辯證論的邏輯下乃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也就是所有國家現代化進程面臨的挑戰,此乃普世性現象,不會因為不同政治體制而有所差異,其差異體現在民主體制國家的政黨輪替,做為檢驗執政當局施政成績的指標,而黨國體制的威權國家,其政權的合法性就要不斷通過此種考驗,因而,中共黨國體制的國家治理能力亦須真實面對此一挑戰。

習近平「十九大」報告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主題,以「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其主要訴求的對象乃是中國大陸的百姓,而其規劃的時間表從現在到二零二零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從二 零二零到二零三五年,將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 再從二零三五年到二零五零年間邁向現代化強國的目標,習近平深知要達到上述目標唯有繼續執政,而確保繼續執政就必須繼續享有統治的合法性,這個統治合法性終究還需百姓的認可。習近平「十九大」所設定的這些目標,通過路線圖的設計,每五年仍需拿出成績來檢 驗一番。中國特色的政權合法性,在西方民主理論眼下看似離經叛道,而在中共領導人的眼中卻又是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嚴峻的挑戰。習近平這代領導人深知, 中共政權的建立是經過二十八年的武裝奪權浴血奮戰,其合法性的鞏固必須建立在居安思危、勇於變革、勇於 創新。職是之故,制度變革和制度創新反而成為中共黨國體制確保統治合法性的推陳出新泉源之所在、化危機為轉機之所在,這個道理,不可不察。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