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鉅樂部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醫療創新科技!臺灣這些醫院正在改變你我看病方式…

鉅亨台北資料中心 2017-10-31 09:25

早自 2001 年,一名紐約外科醫師,透過遠距操控手術機器人,實現首例跨越大西洋的手術,十幾年後,這項被視為醫療新科技的里程碑,已經在各大醫院都可見。

眼前為你「望、聞、問、切」的,可能很快變成一個機器人,它用大數據分析診斷你的疾病,甚至不必到醫院,在家透過遠端介面,免除舟車勞頓和大型儀器耗時不易檢測問題。

來自醫院/醫療的需求創新技術,新科技也讓新醫療越來越人性,AI、機器人、ICT、遠端醫療、VR,不再是天馬行空的想像,未來醫院進行式,醫療科技普及就在不遠處。

撰文 / 李虎門

2018 年底,瑞典卡洛琳斯卡大學醫院 (Karolinska University Hospital) 耗資 145 億克朗 (約為 540 億新臺幣) 的新醫院將正式啟用。

這不是一個單純從老醫院搬進新醫院的消息,可能是一個震驚世界醫學界的全新醫院。

自 2001 年起,卡洛琳斯卡大學醫院團隊籌組一個項目,命名為「New Karolinska Solna」的計畫,預計打造一家無區分臨床內 / 外專科的醫院,並以患者、臨床研究為中心的全新醫療流程的醫院。

這座新醫院將布置 7 個臨床專業團隊,包含了神經系統疾病、癌症、外傷、再生醫學、發炎和感染、老化等,展開與眾不同的醫療診斷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院方還希望醫師團隊在 24 小時內必須將所有患者確診,且鼓勵日間手術和夜間門診治療。這段期間,卡洛琳斯卡大學醫院也與國際大廠奇異醫療 (GE Healthcare) 合作,開發新的檢測解決方案技術。

例如,兒童或是成人患者常在使用核磁共振成像 (MRI) 時,會有幽閉恐懼症。雖然許多人在核磁共振掃描中故作鎮靜,但是,患者稍微動了一下,醫師就無法對器官進行清晰的掃描。

據估計,「稍微動一下」可能就會使醫院每分鐘損失 15 美元,一年累積下來,將造成近 11.5 萬美元的資源浪費。

因此,研究團隊設計出一種看似簡單的解決方案,在儀器上玩點花招,讓患者分散注意力。透過修改設備,使患者在進行掃描時,醫療團隊在螢幕上方利用卡通片之類的影片,分散患者注意力。更重要的是,研究團隊還開發了一種「抵銷」患者躁動的技術。

「『藍色小精靈』很快吸引了兒童患者,我們在兒科患者身上測試了這一套系統,幾分鐘後,患者躁動情況大幅下降。」

多虧了這一相對簡單的解決方案,結合了先進的校正技術,讓圖像更清晰,更可望為醫院節省數千萬歐元

資通訊科技讓醫病遙遠不遠

被評比為美國 2017 年至 2018 年最佳醫院的梅約診所 (Mayo Clinic),旗下的創新中心(Center for Innovation, CFI) 認為,當科技持續發展,絕大多數醫療行為都能在醫院以外進行。資通訊技術愈成熟,代表著人類關係遙遠不遠,醫病之間同樣如此。

透過智慧型感測器與先進的工具,進行身體數據的資訊蒐集與管理,能將資料回傳到醫療的中央資料庫。更能利用遠端視訊設備、醫療監測、遠距監測介面等來觀察患者情況,並針對醫療流程管理進行改善。

梅約創新中心就這樣設計了一套用戶友好的 App,讓患者即時掌握生理資訊、求診協助,甚至孕婦的產前檢查,也可在家中透過該院婦產科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 Gynecology) 推出的專屬產前照護線上服務系統── OB Nest 完成,避免孕婦舟車勞頓。

近期內,梅約診所又與亞馬遜合作,推出一款急救系統──「First aid」,使用者只要對亞馬遜的智慧語音 Alexa (愛力克莎) 呼喊「梅奧急救」:「Hey, Alexa, Mayo First-Aid」,Alexa 就會依據使用者與其對話內容,提供相應的急救方法,包括護理知識和常見事故的快速解決方式,諸如「告訴我怎麼做 CPR」、「被蜘蛛咬了怎麼辦」,「劃破傷口怎麼辦」等疑問。

高醫、臺大遠距監測有成

類似的醫療科技應用,臺灣醫院的案例也越來越多。

推動遠距醫療不餘遺力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遠距健康照護中心」所開發的「遠距照護平臺系統」,已經累計服務人數逾 3 萬人次。未來,將擴展至以銀髮族、偏鄉離島需要全人健康照顧需求者為出發點,進一步規劃遠距照護服務網。(相關報導請見後文)

今年 7 月 11 日,臺大醫院與聯發科技組成的研究團隊發表「醫療電子創新技術研發計畫」成果,用穿戴式生物感測技術及最新的生理訊號分析方法,將可早期診斷、預防由心房顫動所引發的中風及心臟疾病。

此一研發自 2014 年開始,透過 600 多筆臨床資料進行光學式訊號的心房顫動偵測,與傳統心電圖比對,達到 97% 的準確率。

該研究自今年 1 月起,進一步運用內含聯發科生物感測晶片的智慧手錶,進行即時偵測心房顫動的臨床研究。

經過 24 例測試中,取得高達 100% 的準確性,可免除過往受限於大型醫療儀器耗時長、不易操作且無法長時間監測等缺點。

這一項研發成果預示了,未來結合學界、醫療與半導體產業三大領域的臺灣優勢,有望開創臺灣新醫療科技研發的新里程。

大數據解放 全美醫療成本下降 12~17%

而大則美國總統大選,小則路旁的豆花店,任何國家或產業發展時,已被視為不可或缺的關鍵技術「大數據」,在攸關你我生命的醫療上,其帶來的醫療服務成功案例,更已不計可數。

早在 2015 年 1 月,比 IBM 的 Watson 正式問世更早,美國緬因州聖若瑟醫院 (St.Joseph Hospital),就成為州內第一個能夠即時進行大數據分析的醫療機構。

事實上,美國緬因州是最早實現州內醫院資訊互通的地方,其醫療資訊交互平臺 (Healthcare Information Exchange, HIE) 連接了緬因州將近 130 萬居民,這使得加入 HIE 系統的醫療機構,可以相互提供和運用大數據。

聖若瑟醫院大數據分析最大的特色,是減少患者疾病的復發率,可將其降到了 10%,遠低於美國其他州 5 個百分點。不僅如此,據醫院急診室統計,在半年期間,急診患者疾病復發率更降低了 15%。

大數據在醫療的運用,不只針對患者的照護,在今年麥肯錫的《The Big Data Revolution In Healthcare》報告中就顯示,全美大數據的建置,將節省美國 12~17% 的醫療成本,相當於省去 3,000 至 4,500 億美元。

也就是說,醫院與產業界合作,如果善用利用資通訊科技與大數據分析,除了針對患者進行有效的醫療照護,也可降低醫療支出。「讓有限的資源,花在刀口上。」

VR 讓未來醫院不必想像

根據一份 2015 年全球產業分析報告預估,在 2020 年,全球虛擬實境 (virtual reality,VR) 醫療市場將達到 380 億美元,越來越多的醫學技術將與 VR 結合,無論在醫療訓練、精神疾病治療、復健、手術、檢測等各種用途。

場景再移到臺北醫學大學。

臺北醫學大學與 HTC(宏達電子)健康醫療事業部 (DeepQ) 共同成立全臺首間 HTC VIVE 虛擬實境醫學應用實驗室,護理學院已經將 HTC VIVE PAPER 應用於醫學臨床技術訓練上,成功開發出全世界第一套 VR 的「鼻胃管灌食原則」之醫學教育應用。

北醫大現在正嘗試將 Surgical Theater (ST) 系統導入醫學生的手術模擬訓練,將 2D 的影像轉換成 VR,呈現出解剖構造,改善學生學習成效。

未來,如美國紐約西奈山醫院 (The Mount Sinai Hospital) 運用 VR 軟體於神經外科手術領域;一些神經外科醫生利用 VR 進行顱底手術前的演練,讓真實手術更安全、有效等真實現場,將很快在臺灣上演。

在手術治療後,VR 也可做為疼痛治療藥物的可能替代品,透過遊戲和冥想程式來分散患者對疼痛的注意力。

 

來源:《環球生技月刊》 2017 年 10 月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環球生技月刊》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