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主板功能可能被廢 香港創業板爆逃亡潮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7-10-03 12:48
香港新股市場今年前 3 季集資額排名重回三甲,但值得留意的是,期內自行撤回申請及轉板申請宗數,分別較去年同期大增 1.5 倍及逾 83%,至 10 宗 (主要為創業板) 及 22 宗,兩者均分別為自 2004 以及 2009 年,港交所披露相關數據以來新高。
分析認為,港交所早前推出諮詢,建議成立新板及廢除創業板轉板「踏腳石」功能,市場擔憂令創業板被邊緣化,加上新股審批近期收緊,均導致創業板「逃亡潮」現象。
近期有多家創業板公司,如較早前被視為創業板「鎮山之寶」的新意網 (8008-HK),皆紛紛申請轉板。
《星島日報》引述德杰律師事務所合夥人陳耀光表示,港交所建議提升轉板門欄,令創業板公司日後轉板成本較目前為高,不少已能符合主板要求的公司趁政策改變前,紛紛搶先轉板,預計該趨勢將在政策落地前持續。
公共專業聯盟財經政策發言人甄文星表示,一般符合主板要求的創業板公司都會申請轉板,屬正常現象,而港交所諮詢則加快了速度,以免「夜長夢多」,他個人也會提醒公司盡快轉板。
德勤中國全國上市業務組聯席領導合夥人歐振興表示,主板有較大的投資者基礎,包括能夠吸引基金投資,相較創業板二級市場的流動性較低,基金一般不會投資,故創業板申請轉板可以理解。另外,也有原本擬創業板上市公司延遲申請,擬未來直接上主板。
港交所及德勤的綜合分析數據並顯示,今年前 3 季自行撤回申請的個案中,大部分為來自創業板,佔 7 宗,其餘 3 家為主板。有資本市場從業員稱,近期監管機構對上市申請審批明顯較審慎,當中證監會特別難應付,會進行大量質詢,以往可能只會簡單問 2 至 3 條問題,現在多達數十條,從財務方面等多方面去問,即使是大型公司也難免,導致有公司臨陣退縮。
而事實上,證監會近期已提出前置式監管,直接走上前線否決新股申請。該資本市場從業員表示,被拒個案除了涉及虛假或誤導性資料外,部分為由於公開發售部分認購不足,特別是創業板公司,未能「數夠人頭」,令該部分股權過於集中,例如早前 GT Steel 申請被拒便是一例。監管機構要求創業板有公開發售,但該類公司往往因知名度不高而令難度偏高,對「守規矩」的包銷商帶來一定難題和壓力。
今年首 3 季共有 215 家上市申請,按年升 28%,當中創業板佔 106 家。歐振興表示,目前申請上市的公司主要以中小企為多,年資較輕,業務根基可能不夠穩固,而其商業模式及是否合乎法規等方面,監管機構都會予以較多關注。自行撤回宗數偏高也同上市申請數目上升有關,若按佔已接受申請比例來看,首 3 季自行撤回佔比約為 5%,港交所有記錄最高紀錄為 2012 年的 10%,其次為 2015、2010 及 2004 年的 6%。
他指出,自行撤回申請個案存在 3 個可能性:1. 上市計畫改變,選擇 A 股或其他地方上市。2. 被如大陸資金收購。3. 遇到問題,如監管機構認為有不合理的地方,申請公司無法解決,加上近期證監會前置式的監管,關注配售對於市場的公平性等問題,均有影響。
在 1999 年成立的創業板,初衷為吸引科技公司上市,其後科網股爆破令其一度沉寂,至 2007 年港交所改例將其定位為轉板「踏腳石」,今年 6 月再建議設立第三板吸納新經濟公司。
據普華永道數據顯示,今年首 3 季創業板的資訊科技及電訊新股數目比重為 9%,按年大幅下跌 7 個百分點,傳統舊經濟行業如工業、金融及零售,則佔大部分,主板情況也類似。
普華永道昨 (2) 日發佈的新聞稿並表示,觀察到期內有部分重量級新股因應外在,或自身的情況轉變,延遲上市時間表甚至擱置其上市計畫。
香港今年首 3 季共有 114 檔新股上市,集資額達 857 億港元,排名僅次於排名第 1 的紐交所及第 2 的上交所,上半年香港排名第 4,去年排名第 1。
期內新股數目按年大幅增加 52%,集資額則下滑 37%,主要由於創業板數量的大幅增加,以及大型新股整體集資規模縮少的緣故。期內創業板宗數及集資額,按年分別翻 1.2 倍及 1.26 倍,主板集資額錄得 39% 跌幅,主要由於大型新股較預期少,部分打算上市的企業轉為採取觀望態度。
- 投資孩子「這件事」 讓未來更具有競爭優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