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BIS建議通膨目標為零 魯比尼:這已是新常態

鉅亨網張祖仁 報導 2017-09-18 10:32


紐約大學教授魯比尼 (Nouriel Roubini) 發表評論指出,自 2016 年夏季以來,全球經濟一直處於溫和擴張,增速逐步加快。但是沒有提到的問題,至少在發達經濟體中,是通貨膨脹。問題是為什麼?

在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經濟體,由於貨幣和財政政策不斷擴大以及商業和消費者信心的增加,總需求的增長推動了近期的經濟增長加速。這樣的信心是由於金融和經濟風險的下降以及地緣政治風險遭到遏止,因此迄今為止對經濟和市場影響不大。


他表示,由於需求增長意味著產品和勞動力市場的鬆動較少,因此,發達經濟體近期的增長加速預計會帶來通貨膨脹的回升。然而今年美國的核心通貨膨脹率已經下降,歐洲和日本也仍然低迷。這為主要中央銀行造成了困境─包括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 (Fed) 和歐洲央行 (ECB),試圖逐步淘汰非常規貨幣政策:穩定的較高成長,但仍未達到每年 2% 的通貨膨脹率目標。

魯比尼認為,結合強勁增長和低通膨的一個可能解釋是:除了總體需求較強外,發達經濟體正遭受供應面的衝擊。

這種衝擊可能以多種形式呈現。全球化使得中國和其他新興市場的廉價商品和服務流出。微弱的工會和工人的議價能力讓菲利普曲線扁平化,結構性失業率低讓工資通膨率處於低點。石油和商品價格偏低或下跌。而從新一波網路革命開始的科技創新正在降低商品和服務的成本。

標準經濟理論表明,正確的貨幣政策對這種積極供應衝擊的反應取決於它們的持續性。如果震盪是暫時的,央行不會做出反應;反而應該讓貨幣政策正常化,因為最終衝擊會自然而然地消失,而隨著產品和勞動力市場的緊張,通貨膨脹也會上升。但是,如果震盪是永久性的,央行應放寬貨幣政策;否則,他們將永遠無法達到通膨目標。

這對中央銀行而言不是新鮮事。由於主張使通貨膨脹疲軟的供應側衝擊是暫時的,Fed 決定開始讓利率正常化,儘管核心通貨膨脹率仍低於目標值。

同樣地,歐洲央行準備在 2018 年縮減其債券採購,預設通貨膨脹將在適當的時候上揚。

如果政策制訂者在假設抑制通貨膨脹的正面供應衝擊是暫時性的時候誤判,那麼政策正常化可能是錯誤的做法,而非常規政策就會持續更長的時間。但它也可能是相反的:如果衝擊是永久性的或比預期更持久的,政策正常化必須更快地進行,因為我們已經達到通貨膨脹的「新常態」

這是國際清算銀行 (BIS) 提出的觀點,該機構認為現在是將通貨膨脹目標從 2% 降至 0% 的時候了,因為供應衝擊可能持續下去,零通膨是可以預期的。在這種衝擊的情況下,為了實現 2% 的通膨率,國際清算銀行警告說,會導致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使風險資產價格帶來上行壓力,最終會導致通膨泡沫。根據這個邏輯而言,中央銀行應該盡快讓政策正常化,防止再次出現金融危機。

魯比尼相信大多數先進國家中央銀行不會同意國際清算銀行的看法。它們認為,如果資產價格通貨膨脹出現,它可由宏觀審慎信貸政策控制,而非貨幣政策

當然,先進國家央行希望資產通膨根本不會出現,因為通貨膨脹受到暫時的供應衝擊的壓制,一旦產品和勞動力市場收緊,通膨率就會上升。但是,面對今天低通膨可能是由於供應緊張衝擊所導致的可能性,它們現在也不願更寬鬆。

所以儘管中央銀行不願意放棄官式的 2% 通膨目標,但是願意延長實現這個目標的時間表,因為他們已經一再勉強承認通膨率長期看低。否則,他們需要持續更長的非常規貨幣政策,包括量化寬鬆政策和負利率等讓大多數中央銀行(可能除了日本央行)都不舒服的作法。

央行們的耐心也面臨降低通脹預期的風險。但是,隨著非常規貨幣政策的延續,只會帶來不良資產價格通膨、信貸增長過快和泡沫的風險。只要低通膨原因的不確定性依然存在,中央銀行就必須平衡這些彼此競爭的風險。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