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山蘇姬的第二張臉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7-09-12 08:06
翁山蘇姬的第二張臉(葉柏毅製作專題報導)
白居易有首詩寫道:「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意思是:若要評斷一個人,需要經由各方面、長時間的觀察與考驗。這句話,很適合用來衡量緬甸的大當家翁山蘇姬。
誰都知道,翁山蘇姬是緬甸的民主鬥士,前後被軟禁長達十五年,但她享受到了甜美的果實。在國際間的聲援,包括頒給她一座諾貝爾和平獎的努力下,她終於得以執政,實現緬甸的初步民主。即便軍方仍然有一定影響力,但緬甸主要的決策,多半還是由翁山蘇姬做主。
正因如此,外界在翁山蘇姬上台之後,大大質疑她的有兩點:第一個是,為什麼她首次出訪,就選擇到中國跟習近平握手。身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在那個劉曉波仍然繫獄的時候,翁山蘇姬難道不清楚,這樣做會引人非議嗎?另一個讓外界不解的,就是她身為政治領袖,但竟然對國內的洛興雅難民問題,低調漠然。而後者,顯然成為她當前最頭大的問題。
無可諱言,洛興雅問題算是緬甸的傷痕。英治時期,由於需要大量勞工,外送緬甸物資;因此,英國人將原本住在孟加拉的一批人,移到緬甸西部及北部去,這是洛興雅問題的肇始。首先,緬甸人把這些人,當成是英國剝削緬甸的幫兇。再者,這些外地人,仗著有英國人當他們靠山,硬是把原先住在這裡的緬甸人給趕走了,這就是為什麼,在緬甸人自己能當家做主後,想把這批人給同樣趕離。從緬甸人的角度看,他們只是要這些人「回家」。至於第三點,也是較為複雜的,就是洛興雅人的信仰是伊斯蘭教,與緬甸主要信仰的佛教不合。並且,當年洛興雅人,為了在緬甸安家落戶,殘忍屠村、佔地為王的事也沒少做過。因此,現在的緬甸人認為,洛興雅人只是自業自得。
事實上,緬甸在軍政府時代,就對洛興雅人有差別待遇;不過由於當時,緬甸民間的平均生活水準都很差,所以洛興雅問題並沒有特別突出。而在翁山蘇姬掌權後,緬甸表面上看起來,已經初步邁向民主;若還出現這種內部不平等,不免令外界愕然。儘管,翁山蘇姬認為,洛興雅是緬甸的歷史問題,她說她無法立刻解決。她也認為,外界對於緬甸的洛興雅問題,看得太淺,以此對她指三道四,並不公平。此外,洛興雅人與緬甸人,不管從血緣上或是宗教上來說,都不相同。因此,若硬要緬甸接納洛興雅人,也未免太強人所難。
然而,翁山蘇姬的駁詞,很難被接受,主要是:一、翁山蘇姬在緬甸的影響力,無人能及。她如果真心想要解決洛興雅問題,就算很難,但總能有個開始。做為一個政治領袖,是要團結國家,而不是放任壓迫。換言之,國際人權組織認為,翁山蘇姬對於洛興雅問題,只有「想不想解決」,沒有「能不能解決」。二、當初諾貝爾和平獎頒給翁山蘇姬,就是希望她能夠以這樣的高度及榮譽,增進全人類的平等、人權與福祉。如果,在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當政的地方,竟然有違背諾貝爾和平獎使命的事出現,那麼她豈非有愧這座獎項,還有那部拍來歌頌她的電影?三、翁山蘇姬目前所面對的狀況,跟當年南非民權領袖曼德拉,不僅類似,而且當年,南非白人對於黑人的壓迫更甚。可是當曼德拉執政後,卻是積極提倡黑白和解,團結南非。如果曼德拉做得到,為什麼翁山蘇姬做不到?此外,翁山蘇姬面對國際間對洛興雅問題的質疑,不但立場始終左閃右躲,還多次公然槓上媒體,甚至失言說出「怎麼派個穆斯林記者來訪問我」這種話。她在執政後對洛興雅問題的種種態度,在在令人瞠目結舌。也讓人發覺,難不成其實翁山蘇姬心中,對於洛興雅人,甚至對於伊斯蘭教、穆斯林等的真正想法,與一般緬甸人,並無二致。
確實,任何問題,凡是涉及種族或是宗教,都很棘手;然而,如果有心,並非不能解決。從翁山蘇姬掌權後的種種表現,有不少評論都認為,翁山蘇姬「政客化」了,她腦袋裡想的,只是鞏固自己的權力,否則,她不可能對洛興雅問題如此冷漠;除非有另一種可能,就是她心裡頭也不認同洛興雅人,所以才會如此消極。這正是為什麼,國際間要求她處理洛興雅問題的壓力,越來越大;這也是為什麼,甚至已經有不少人開始連署,要求撤銷她的諾貝爾和平獎。翁山蘇姬目前面臨到的窘境,良有以也。
其實,在翁山蘇姬掌權之後,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她要持守自己以往號召的民主人權價值,還是以政治為主要考量。在她心中,這兩者顯不相容,而她明白地選擇了後者。但是,固然,緬甸人有非常充份的理由說,不要忘記曾經耀武揚威的洛興雅穆斯林,以前是怎麼對待緬甸人的。然而,若身為佛教大國的緬甸,是以這樣的態度面對洛興雅人,只能說,未免有愧佛陀的教誨。至於對翁山蘇姬而言,當初國際社會支持她,是希望解決緬甸人民的苦痛。如果在她當政之後,緬甸社會對於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非但不能解決,反而變本加厲,那麼,翁山蘇姬怎麼配得先前的榮耀?況且,連達賴喇嘛都說了,解決洛興亞問題,是一種「道義責任」。翁山蘇姬當然可以繼續無視國際呼籲,但這恰恰顯示出了,在她背後,與一般政客無異的第二張臉。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