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產〉公寓面積越來越小堪比「牢房」 香港房屋供應政策局限性凸現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7-06-20 17:24
今年晚些時候,香港居民或許就可花錢享受居住空間堪比牢房的所謂「蚊型公寓」的特權了。
根據提交香港屋宇署的一份項目開工前文件,屆時,香港當地一家開發商將開始簽售位於跑馬地的一個樓盤項目,該項目多數單元的「使用面積」僅有 61 平方呎左右,大概相當於 5.7 平米。
這樣的居住面積比位於香港島另一端的赤柱監獄的監室還要略小一點。
世界主要大城市居住空間擁擠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達到香港這般極端地步卻也少見。在主權回歸中國 20 年後,香港的住房承受能力現已成為一個決定性的政治問題。為抑制當地房價,香港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一個關鍵舉措是增加新樓供應。這些措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可能還遠未達到政府希望的水平。
隨著飛漲的房價使得大多數買家只能望房興嘆,開發商們一直在不斷壓縮新樓盤項目的單位面積,最小的一類面積在 200 平方呎以下的單位通常被人們稱作「納米公寓」。不過這些樓盤一向賣得非常好,一個項目往往開盤幾個小時即告售罄。
「滑稽可笑」
伴隨單位面積房價的直線攀升和香港地產開發商利潤的不斷成長 -- 其股價也因此接近紀錄高點,總體效應是房子並沒有便宜多少。「這種狀況真的是滑稽可笑,」香港立法會獨立議員謝偉俊在去年 12 月立法會的一次住房政策辯論會上說。
謝偉俊猛烈抨擊即將離任的特首梁振英領導的特區政府,稱其竭力「誇口」推動新樓供應,而「現實卻是樓價仍在繼續上漲,公寓面積卻在持續萎縮。」
本月早些時候梁振英曾宣稱,未來三到四年內,料將有 9.6 萬個新增私人住房單位進入市場。
可能的情況是,這其中的許多單位都會非常小:香港新增住房中,面積 431 平方呎以下單位所占比例已經從 2010 年的 5% 增至 2016 年的 27%。政府預計,這一比例明年將會達到 43%。
蝸居
住房荒在不同語境中會產生不同的新奇詞語。在美國,「微居」讓人想到的是極簡主義生活景象。在中國,像香港人居住的這種小得不能再小的公寓被稱作「蝸居」,而連這樣的房子都住不起的人則被叫作「無殼蝸牛。」
一些專家已經開始就狹窄居住環境可能引發的心理問題表示出了擔憂。紐約城市大學環境心理學教授 Susan Saegert 表示,生活在狹小房屋中的兒童上學時注意力更難集中,常規考試中得分會較低,而對於成年人而言,空間的缺乏會降低其應對壓力的能力。香港正在將這種情狀「推向極致,」她說。
擁擠的居住條件對於躋身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區之列的香港來說當然不是什麼新鮮事。用以形容香港最貧窮居民分層蝸居的「棺材房」一詞在當地報紙標題中隨處可見,媒體上也不乏對當地印尼和菲律賓女傭艱苦生活狀況的描述。
但是今天,即便是那些收入比普通工薪族高出很多的白領專業人士也在選擇居住在這樣的蝸居之中。
- 如何發揮多重資產策略的最大優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