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智庫:高校國際問題研究智庫的三大困境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11-12 15:23
外交學院國際安全中心秘書長、博士凌勝利
摘要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中國已經由國際體系的“參與者”變成了“建設者”,從世界的“邊緣”逐漸走向舞臺“中心”。如何將中國的正能量向全世界傳遞,實現中國的和平發展惠及世界,需要不斷汲取全社會的才智,這也是近幾年中國智庫大熱的重要背景。
高等院校是中國人才的巨大寶庫,積極發揮高校智庫的咨政建言作用,對於中國智庫建設意義重大。在此之中,高校國際問題研究智庫相對獨特,相對於其他高校智庫主要服務於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等“內向型”智慧,國際問題研究智庫的“外向型”職能更加明顯,主要定位於外交與國際問題。
為了促進高校國際問題研究智庫的大發展,教育部根據各高校的研究特色與專長,新成立了一大批區域與國別研究基地,極大地增強了高校國際問題研究智庫的政策扶植、資金支援和人才儲備,積極推動高校智庫增強政策影響力、學術影響力、社會影響力、國際影響力。
不過時至今日,高校國際問題研究智庫建設依然面臨三大困境。
一、資訊有限導致有效建議不足
“管用有效”是智庫研究的導向,需要基於大量的資訊收集、科學處理、理性分析。對於高校國際問題研究智庫而言,既需要掌握國際前沿動態,又需要把握我國基本政策,否則,將會囿於資訊有限而導致有用建議不足。
國際關係是一門謹慎的學科,立足於戰略與外交研究,推動國家在刀光劍影中屹立不敗。正所謂“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文人輕言可誤國,政策建言需謹慎。
目前,國家對高校智庫的投入增多,智庫研究應更多走出國門,實地調研與感受,避免躲進小樓成一統,空談誤國。我們現在很多高校的國際問題研究智庫,有些就一兩個人,很多標榜非洲、大洋洲或拉美的智庫,一些研究人員幾乎從未去過這些地區,資訊感知的效果可想而知。而對於本國的政策有些同樣是一知半解,比如何為“一路一帶”,多半講不清、理不順、說不透。可想而知,這樣的資訊掌握程度怎么能提出對國家有用的政策建議呢?
在西方媒體主導的時代,國際問題研究的網絡資訊並不完全客觀真實,稍有不慎,可能就會得出謬以千里的結論,對此不得不引起重視。相對而言,高校國際問題研究智庫在基礎性研究、中長期研究方面更具優勢。由於承擔教學任務和資訊限制,高校國際問題研究智庫在動態研究上可能存在諸多限制,因而專注於基礎性的中長期研究更為適宜。
通過揚長避短,尋求與政府部門的優勢互補,可以最大程度地發揮高校國際問題研究智庫的作用。對各高校國際問題智庫而言,不要一窩蜂、一股熱、大跟風、大躍進,而要結合自身傳統優勢和人員專長,有重點、有針對地對某國別、某區域或某問題領域進行深入研究、凝聚特色、打造品牌。
二、團隊合作與個人需求的鴻溝
高校智庫建設絕非一人一臂之力可成,而是需要團隊齊心協力,集思廣益。團隊合作需要合理分工、有效協調、持續合作。不過目前高校科研人員由於教學任務、職稱晉升、出國訪學等原因,很難持續地參與智庫研究。
高校國際問題研究智庫而言,團隊成員間的需求並不一致,面臨的職稱晉升壓力也存在差異,實際研究主干主要是中青年老師,他們多數都面臨著職稱晉升壓力,而政策研究並非職稱晉升考核的重要依據,導致智庫研究對於多數高校教師而言可能就屬於雞肋,個人需求與團隊合作出現鴻溝,這也導致高校智庫研究人員激勵因素不夠,團隊合作乏力,難以持續不懈地打造研究品牌。
為了推動高校智庫研究的長期發展,可嘗試將政策研究相關成果納入成果考核,增強對科研人員的激勵,暢通參與智庫研究的教師成長發展頻道。由於並非所有教師都參與高校智庫,可嘗試對教師考核進行雙軌甚至多軌機制,促進各自優勢發揮。
三、學術研究的獨立性與政策研究的輔助性對接困境
學術研究追求自由性,強調獨立性;政策研究關注針對性,定位輔助性。學術研究與政策研究之間的不同導致了三大對接難題。
一是學術圈如何與決策圈對接。中國很少有美歐那樣的旋轉門,導致學術圈與決策圈的對接不暢,換位思考有限、資訊傳遞受阻;中國古代推崇“學而優則仕”,不過就當前而言,這樣的仕途基本不是政府部門,而是成為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行政領導,公務員制度意味著優秀的智庫研究者很難成為政府部門的一線政策決策者。國際問題研究學者雖然有不少有外交官的經歷,但畢竟數目有限,而且多數也就兩年左右的任職經歷。
二是學術論文與政策報告的相互轉換。學術論文轉化為政策報告有利於擴大政策建言,政策報告轉化為學術論文有利於促進科研產出,不過目前兩者的轉換還是因人而異,差強人意。
三是學術研究與政策研究的對接。學術研究重基礎,關注中長期,以描述性研究和解釋性研究為主,政策研究重動態,關注中近期,以政策研究和預測研究為主,如果避免學術研究與政策研究成為兩張皮,各說各話,推動兩者相互促進、相互融合尤為重要。學術研究與政策研究並非水火不容,實現兩者的融合需要加強話語對接、成果轉換、人員交流。為了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需要加強協調創新,有效促進政府部門、高校智庫之間的合作、溝通與融合,減少對接困難。
(本文為新華社瞭望智庫特約稿件,轉載請標明出處)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