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資產價格飛漲即將遭遇儲蓄拐點

鉅亨網新聞中心


如果全球人口老齡化是左右現代金融市場真正的決定性因素,那麼不要再對超低利率或廉價資金造成的異常現象熟視無睹了。


以往曾經是專注度有限的投資者不看重的方面,而今人口年齡結構的緩慢發展趨勢以及對儲蓄和投資的影響,正在迅速成為解釋2015年市場定價超乎以往的共識原因。

單單是在上周。巴克萊和高盛雙雙再度提到了老齡化問題,兩者都認為過去30年來,處在退休前儲蓄高峰期的勞工數量持續擴張,是儲蓄過剩的主要原因。這種過剩自1980年代末以來已推動債券收益率不斷地下滑。

摩根士丹利去年10月得出了類似的結論。

對創下紀錄高位的資產和房地產價格不利的是,這三家投行均得出結論:儲蓄的全球性興盛期將結束-至少是在未來幾年-而這種結束將有可能引發金融市場走勢出現地震式的逆轉。

“主要儲蓄人口的轉變進程已經大體結束。意味全球利率下降的狀況接近尾聲。”高盛分析師Sharon Yin道。

與此同時,專注於研究主要儲蓄人口下降前景的巴克萊分析師Michael Gavin認為,“影響世界資產價格的一個關鍵世俗因素已經達到頂峰,將在未來數年明顯下滑。”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Charles Goodhart和Philipp Erfuth在去年的報告中則堅稱,實質利率為零或負值的情況並不是“新常態”,並且他們對於儲蓄和人口統計學的研究得出了几乎不可避免的結論,即實質利率將改變近年來的下滑趨勢並將很快重新上升。

逆勢而行

繼資產價格出現又一波大幅重估之后,這些全都算是不同尋常的看法。

過去一年金融市場的狀況可以總結為全球利率的整體降低-最為顯的就是,透過政府公債收益率來反映的長期借款利率,即指標十年期公債收益率,在歐元區和日本都降到零水準甚至負值。

即便在經濟復甦已經獲得一些動能的美國和英國,他們的十年期公債收益率也只有五年前水準的一半。

對長期利率出現這種先前几乎沒有預料到的下降,外界解讀集中在一套“新常態”的法上,即后信貸危機對全球增長的損害意味,那在未來許多年將不足以提高需求、薪資及通脹。

結果,瞄準通脹目標的央行出台購債刺激措施,即量化寬鬆,進一步壓低了利率和債券收益率。在外界唯恐低於正常水平的需求無法消化過剩的原油供應的背景下,去年底能源價格崩跌加大了通縮出現的可能。[NT:PAGE=$]

這不僅只是借款利率和債券收益率的扭曲。

收益率如此之低,造成了明顯的普遍扭曲現象,特別是投資人縱使不看好全球經濟形勢,也因為想獲得一些投資收益,而去追求風險高於公債的資產。

盡管企業獲利增長下滑讓人沮喪,但股價仍在沖向新紀錄高位,這主要是因為債券收益率接近於零,令投資人轉而追求股息。這也一直在刺激企業,以近零利率借錢來回購自家的“高收益率”股票,賺取暴利,而這個過程亦進一步推高了股價。

原本意在推動投資、研究和就業的貨幣刺激,卻促成了極端的資產價格收益,這放大了可能造成社會不穩定的長期財富不均現象,而這正是許多西方國家的主要政經議題。

因此,如果預測這波持續數十年的儲蓄過剩現象將出現扭轉,這意味全球經濟將有重大變動。

儲蓄高峰通常在退休前一二十年出現,而退休人士則由存錢者搖身變為凈消費者,因此,現在企圖停泊在安全債券及固定收益的儲蓄資金,也將會退潮。除非全球經濟成長潛力在利率上漲時同步加速,否則股價也將會被拖下水。

即使股債下跌具有一些正面效果,像是阻斷財富不均惡化,刺激企業不去回購股票而是著眼未來的投資,但如果股債價格連續多年下跌,不僅對投資人及准備退休的族群不利,對於整體全球經濟、商品需求及高負債者都不利。

例如,巴克萊估計,儲蓄減少的規模,10年后可能相當於全球國內生總值(GDP)的3%,或全球儲蓄金額的15%以上,20年后,則相當於全球GDP的近6%,全球儲蓄金額的25%。

不同國家及地區之間會有一些差異,但這三項研究都是以全球總量角度來看。

或許這些研究最特殊的一點在於,研究結論几乎異口同聲地顯示出一種逆向思考看法。但會有多少投資人聽得進去,又是另一回事了。

(來源:路透中文網 編譯 王洋/高琦/張若琪/蔡美珍;審校 李春喜/白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