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春節的文化基底與多樣的節日習俗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7-02-02 15:50


【編書者說】

作者:崔陽(《中國節日誌》編輯部副主任)

春節,又叫過年,是中華民族在一年中最隆重、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它的隆重與盛大既表現在節日文化價值的核心內涵上,又表現在豐富多樣具體的節日民俗中。關於春節的核心內涵,總括起來可以用辭舊迎新、敬神拜祖、闔家團圓、其樂融融四個詞語表述。打個比方來說,如果把春節比作中國傳統的重彩工筆畫,那麼作為畫作基底的白描線稿就如同春節的基本文化邏輯,而被渲染在畫作之上的斑斕五彩就仿佛遍布於全國諸地的各類節俗。

前年「請燈籠」者來還燈籠李國平攝《中國節日誌·春節》(山西卷)周巍峙主編光明日報出版社

先來說「白描線稿」。倘若一定要將春節按時序劃分階段的話,第一階段可稱之為「忙年」。「忙年」始於何時,在全國各地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冬至」「臘八」「臘月二十三」或多或少地都被人們當作春節的起點。只要對春節稍作研究就會發現,確定「何為春節的起點」是件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與起點不同,民眾對「忙年」何時結束則存有相當的共識,一般認為它止於除夕。「忙年」,顧名思義就是忙着過年,簡單來說就是節前準備,包括購置節日的各類物品,製作節日食品,掃塵除穢,祭拜各路神靈等等。待各種事宜準備停當就進入春節的後兩個階段。至於這兩個階段,我不打算進行明確的時間劃分,僅對其主要特徵給予說明,即春節的節俗活動大致遵循這樣一種在時間上的安排。第二階段從除夕開始,其中家庭是該階段最主要的節日空間,各項節俗活動基本上都圍繞各家各戶,或在家族至親之間展開,尤以「團年飯」和「守歲」為重。較之第二階段,第三階段的活動空間更大,民眾也紛紛從自己所屬的家庭中走出,從而進入更廣闊的社區生活當中。這一階段的突出特點是社交和遊藝娛樂活動的劇增,活動的主體也不局限於自己的家人和親屬。儘管將春節劃分為三個階段的做法略顯武斷,但它基本表明了整個節日的文化邏輯,即春節總是從個別家庭(血緣)的團聚走向社區(地緣)的狂歡與共慶。

「白描線稿」講得多了難免枯燥乏味,這就需要「斑斕五彩」來彰顯年味兒。談起全國各地的春節習俗,用「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來形容再貼切不過。它的「不同」不僅存在於我們常識中的,諸如東北、西北這樣的地理概念,甚至就單獨的某一個省而言,它內部的節俗差異也十分顯著。至於差異產生的原因,簡單概括起來有以下兩個方面,首先要歸咎於迥異的自然生態環境,以及在其之上形成的生計方式,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節日食品。地處嶺南稻作農業區的廣東省,其節日特色食品有年糕、粿、糍粑、裹蒸等,製作它們的食材基本上都是大米和糯米。而與之相對的是山東、山西等北方省份,麵食在其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品類之勝,令人嘆為觀止,較具代表性的有面葉、餑餑、年煎餅、棗饃、油糕、卷卷、油角等,而且當地的民眾還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風格的各種麵塑。此外,生計方式對春節習俗的模塑作用也不容小覷。在浙江杭嘉湖一帶,種桑養蠶已有上千年曆史,至今仍流傳着春節期間祭祀蠶神和戴蠶花的習俗。

差異化的春節民俗,還與各地文化傳統和在其歷史上所發生的人口遷徙有關。眾所周知,宗族在中國曆史上曾經非常興盛,尤其在廣東、福建、江西等省份,與之相對應的節日習俗也有很多,盛行於廣東、福建等地的「開燈」「請燈酒」就是一例。凡家族中生了男孩兒的家庭,都要在次年的元宵節前到祖祠中掛一盞花燈,現在很多生了女孩兒的家庭也會掛燈,花燈象徵着子孫滿堂、福澤綿長。正月初一登高望遠是遼寧凌源前牛營子蒙古族群眾最具特色的春節習俗,他們的先人曾是明初蒙古大汗派來漠南守望南疆哨口的鎮戍軍。早期日常的軍事瞭望訓練逐漸演變為定居後的春節登高習俗,每年正月初一上午,百姓在拜過年之後都要登上駱駝鞍山的最高峰瞭望遠方,祈福前程。人口大規模的流動、遷徙,也是造成春節習俗豐富多彩的重要原因之一。客家人的先民進入廣東的時間稍晚,彼時較為富庶的地區已為他人占據,他們被迫選擇定居在交通閉塞的內陸山區,以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方式為主。因此,客家人的春節習俗中既有強烈的農耕色彩,比如「舞春牛」「鞭春」,又有承襲自中原及荊楚地區的節俗文化傳統,從「照虛耗」「送窮」等習俗中就能窺見一斑。

若想窮盡豐富多彩的春節習俗,單靠隻言片語遠遠不夠,文中所列舉的各地春節習俗也僅是冰山一角。光明日報出版社的《中國節日誌·春節》中,圖文並茂有多種呈現。但需要指出的是,即便是再繽紛的「斑斕五彩」,也不會脫離「白描線稿」而憑空絢爛,春節的魅力正在於兩者的有機統一,相得益彰。

《光明日報》(2017年02月02日02版)【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