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崛起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7-01-13 10:50
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大膽創新,向先進國家虛心學習,以摸着石頭過河的探索精神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當時很多新興市場國家擁抱華盛頓共識的新自由主義,藉着私有化及經濟放任自由推動經濟發展,惟後果差強人意,在市場化未有堅實基礎下國有資産每每以私有化之名被權貴劃歸名下,貪腐之風愈演愈烈,貧富懸殊,社會更見動盪不安;而中國則采較務實的方式進行改革,九十年代國企改革導致大量職工下崗,官員下海從商者不在少數,民營企業亦如雨後春筍般綻放,為跟着的經濟騰飛打下堅實的基礎。千禧後入世,經濟增長提速,中國成為舉足輕重的經濟大國。先是超越德國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繼而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為第二大經濟體,由於日本經濟停滯,中國的經濟總量現已大大拋離第三位的日本。
中國經濟崛起速度之高,影響之廣,可稱史無前例,誠人類二十世紀的大事。揭開封塵的歷史,在西方處中世紀的黑暗時期,中國早就是經濟大國,經歷漢唐盛世之後,華夏文明至北宋而臻巔。[舉目則青樓畫閣,繡戶珠簾。雕車競駐於天街,寶馬爭馳於御路,金翠耀目,羅綺飄香,新聲巧笑於柳陌花衢,按管調弦於茶坊酒肆。八荒爭湊,萬國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此為北宋孟元老所着東京夢華錄對當時汴京奢華盛極生活的描寫,可見當時的汴京是何等繁榮。
中國在經濟及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至明仍保不衰。十五世紀初,明成祖遣鄭和下西洋,由1405至1433共七次,先後到訪今天東南亞各國,最遠達馬達加斯加、東非索馬里、肯尼亞等國;鄭和船隊規模之大,數倍於近百年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船隊,而西班牙與英海上爭霸的無敵艦隊亦難望其項背,足見當時中國國力之盛。1400年,中國在世界GDP的占比為30%,為當時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到明中葉的1500年,占比降至24.9%;至清初1700年降至22.3%。1900年,美國完成工業化後迅速崛起,超越英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占比為15.8%,而中國的占比降至11.1%。西方自文藝復興、大航海時代乃至工業革命迎頭趕上,中國自明以來的鎖國政策讓中國錯過了吸收最新知識思想的大好時機,與工業革命緣慳一面,國勢日衰,自鴉片戰爭後一直挨打,經歷甲午戰敗、八國聯軍陷北京,由晚清自強運動到二十世紀,探索富強之路的努力從未中斷,1950年,占比低見3.8%,百廢待舉,建國後首個三十年是大整合時期,工業化從無到有,跟着三十年是改革開放,融入世界經濟體的激情歲月;2000年,占比升至9.1%;2015年已翻倍至17.1%。
以人均GDP作為量度生活水凖的凖則,八百年前的南宋亦是當時世界上最富裕的地方。麥格理最新的一份研究報告以英國1990年人均GDP爲100點子為基凖分析中、美、日生活水平在過去八百年的宕盪。從數據看,宋人在1200年還是身處浮華之中,人均GDP高達142點子,東鄰日本才73點子,對華夏文明仍心存敬意。日本在經歷戰國、幕府鎖國的幾百年後,至1850年,人均GDP降至26點子,明治維新後快速完成工業化擠身列強,在1930年巳升至30點子,戰後在頹垣敗瓦中迅速復甦,至1990年已超越英國,達114點子。不過,在人口萎縮的趨勢下,日本經濟總量將不可避免地裹足不前,然而按人均GDP計仍是不可輕視的先進大國。
中國人均GDP在1950年為7點子,到2000年翻倍至13點子,2015年再翻倍至30點子,美國為135點子,約為中國的4倍,若中國人均GDP按目前的速度增長,中、美的差距將會收窄,到202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將可與美國看齊,而人均GDP可追至等於美國的一半。美國或會視中國為不可忽視的對手。不管怎樣,對手也好,勁敵也好,正如基辛格說,中、美關係是當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這是毫無疑問的。
- 供應風險與需求疲軟拉鋸 油價短線震盪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