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2016港股IPO回顧與展望:蟬聯IPO集資王 明年邁三連霸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7-01-01 09:18


2016 年香港的 IPO 金額及新股上市宗數雖然分別較 2015 年減少 25% 及 3%,但仍以約 1950 億元 (港元,下同) 的總集資額,蟬聯全球新股上市集資額首位,大幅領先第 2 位的上交所近 800 億元。展望 2017 年,市場預料香港可維持 2016 年的成績,集資額將微增至 2000 億元,新股宗數亦微增至 120 支,當中更有 4-5 支集資額逾百億元的「巨無霸」來港,香港可維持全球集資額三甲位置。

香港《文匯報》報導,安永亞太區上市服務主管合夥人蔡偉榮預期,2017 年香港新股集資額可達約 2000 億元,與 2016 年相若。2017 年「巨無霸」新股包括互聯網金融及跨國企業。雖然當中有企業涉及同股不同權的爭議,或影響其上市進度,但他個人認為監管當局不應為了個別企業,改變現行的上市架構。


德勤亦預期,2017 年大陸融服務機構將繼續成為香港 IPO 市場的主角,醫療及醫藥行業、航空服務、科技、傳媒和電訊行業,以及海外公司預計將會是 IPO 市場的重心。這些新股的上巿意慾將受到嚴格的資本儲備要求、金融創新、大陸持續的醫療體制改革、更多新經濟企業的湧現,以及為增強競爭力而拉動。香港巿場活躍、國際化的投資者基礎,以及作為亞洲共同巿場的角色皆有助吸引來自其他亞洲國家的中小型企業來港上巿。

多支大型新股計劃明年登陸港交所,為香港 2017 年蟬聯全球集資王地位提供彈藥。其中,中石化 (0386-HK) 分拆旗下業務的巨型 IPO,料可成事。外電消息指,中石化考慮 2017 年分拆零售分支在香港獨立上市,集資最多 120 億美元 (約 936 億港元),將是繼 2010 年 10 月上市的友邦保險 (1299-HK) 之後最巨型新股。

另外,阿里巴巴的關聯公司螞蟻金服,其明年來港上市的計劃亦料掀起關注。事關該公司希望以同股不同權形式上市,勢將掀起市場爭議。與此同時,螞蟻金服的集資額相信也會十分巨大,以其最新一輪融資計,其估價已達 600 億美元,即約 4680 億港元。若其發售 25% 股份,集資額就達到 1170 億元,將會是港股市場歷來第 3 大的集資額新股。港股市場集資額首 2 位新股分別是:集資 1590.8 億元的友邦保險,以及集資 1249.5 億元的工行 H 股 (1398-HK)。

香港自 1989 年開始便廢除 AB 股架構,堅持「同股同權」,不允許雙重股權結構,美國則允許 AB 股同時存在。分析指出,創辦人對金融科技類公司的股權控制十分關鍵,因為創辦人對公司的理念和發展前景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若因上市融資而導致創辦人的股權下降,對於公司來說十分得不償失。這或許也是阿里巴巴、京東、百度等內地網絡大企選擇在美股上市的原因之一。

不過,蔡偉榮指出,香港 2017 年能否蟬聯全球新股上市集資額龍頭存有變數。明年若有大型互聯網金融公司改變原有上市計劃,香港的整體集資額就可能出現大幅下調。同時,大陸的 IPO 額較難預測,因大陸以政策主導,目前有 600 多支排隊上市的新股,若全獲開綠燈,上交所則有機會佔領榜首位置。若原計劃來港的大型新股轉往美國上市,則會將香港踢出三甲位置。

德勤中國全國上市業務組聯席領導合夥人歐振興則預測,2017 年港、滬、紐約市場將蟬聯 IPO 集資額三甲。當中紐交所因為 2016 年經歷美國大選,市場充滿眾多不明朗因素,預期未來消化相關因素後,紐交所 2017 年的表現有機會優於 2016 年。

綜觀 2016 年香港新股市場,5 大 IPO 仍然由中資金融服務業包辦,其融資規模約 1089 億元。雖較去年的 1223 億元減少 11%,但仍佔 2016 年港交所約 2000 億元 IPO 集資額的半壁江山。

今年新股「集資王」中國郵政儲蓄銀行 (1658-HK) 融資 592 億元,帶挈香港成為今年全球集資王外,郵儲行更是繼阿里巴巴後,近 2 年全球最大型新股。若中石化 (0386-HK) 在 2017 年成功分拆其零售分支,集資最多 120 億美元 (936 億港元),郵儲行全球「集資王」的寶座,料可繼續由中資奪得。

值得注意是,今年華潤醫藥 (3320-HK)、浙商行 (2016-HK) 及招商證券 (6099-HK) 等巨無霸新股,集資額至少過百億元,大部分由「國家隊」的大陸國企作基投「撐場」。今年中上市的國銀租賃 (1606-HK),其基投比例更接近 80%,創史上新高;郵儲行的基投比例亦高達 75%。

不過,2017 年星光熠熠的「國家隊」基投盛況可能不再重現。外電指,大陸當局將加緊控制資金外流,限制大陸財團作香港新股基礎投資者,事前須向外匯管理局申請及批准。

第二大特點是 2016 年申請上市個案宗數急升;同時,更多上巿申請被拒、被發回。市場認為,這可能是因為港交所及證監會,就建議改善上市監管及決策架構所發佈的諮詢文件,有意收緊上市審批要求所致。

資料顯示,2016 年首 11 個月,港交所共計已收到主板及創業板上市申請 216 宗,較 2015 年同期的 166 宗多 30%。其間僅錄得 12 宗從創業板轉到主板的申請,比去年同期的 17 宗減少 29%。自 2016 年 1 月 1 日以來接受新上巿申請及正在處理中的個案為 123 宗,與去年同期的 73 宗比較,增加 68%。

「深港通」互通後,港交所正研究「新股通」、新三板計劃、「ETF 通」、「債券通」及「商品通」等項目具體方案。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撰文指出,「新股通」指的是將吸納現有的股票通模式,將其從二級市場延伸到一級市場,讓大陸和香港投資者可以申購對方市場發行的新股。既可「內投外」,即大陸投資者認購香港新股;也能「外投內」,即允許國際投資者從香港認購大陸新股。

研究機構分析,香港一直希望吸引更多海外企業在香港上市,令上市公司類別多樣化,不過香港目前投資者基礎和歐美市場相近,且因為堅持同股同權的上市方式,錯過吸引海外名企來港上市的機會,「新股通」的實行有機會扭轉這個局面。

「ETF 通」則能幫助更多大陸投資者借香港這一平台,投資海外產品。不過實現「ETF 通」的挑戰更大,港交所正在積極與內地溝通,解決問題。李小加表示,北向挑戰來源於銀行和證券商之間的清算模式、滬深兩地的市場時間,本身現貨和 ETF 市場結構上的問題要解決。他認為「北向比較難,正在努力」,不容易落實執行,不過港交所仍會爭取盡早將 ETF 納入互聯互通機制。

此外,香港金發局也助力實現「債券通」,建議沿用「滬港通」機制的模式,容許大陸與香港投資者相互投資於對方的場內交易債券市場;且希望雙方的場外交易,可以透過在指定銀行開立及持有一個特別的交易戶口 (指定的「債券通」戶口) 來完成。金發局大陸機遇小組成員梁兆基認為,推出「債券通」可增加兩地投資者投資定息產品的種類,同時進一步開放內地資本市場,並有助擴大本港債市容量及產品種類。

隨着兩地新誕生的金融合作機會,港集資中心料可「再進化」,2017 年香港集資中心的地位正向新台階邁進。

鉅亨贏指標

了解更多

#下跌三黑K線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