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尚希:「死亡稅率」的說法太誇張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12-21 10:00
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計劃赴美投資10億美元做汽車玻璃的消息再次引發「中國企業稅負是否過高」的討論。以《曹德旺跑了,宗慶後會跑嗎?》為代表,多篇10萬+公號文章稱,曹德旺的遭遇是中國製造企業的縮影,「死亡稅負」是「逼走」它們的真正原因。事實果真如此嗎?
一國稅負的高低是個相對概念。如果拿中國的稅負與發達國家比,中國的宏觀稅負其實不算高。但若單就製造業和美國比,中國企業承擔的稅負的確高些,因為稅制不同,美國以家庭、個人繳稅為主,企業繳稅為輔;而中國主要對企業徵收,因此有中國企業繳稅更多的印象。這種稅制的差異是歷史形成的,與不同國家發展階段的人均收入水平相關聯。
在不同時期,企業感受到的稅負壓力有所不同。處在經濟上升階段時,企業的產能利用率高、利潤豐厚,承受稅負的能力就強。在經濟下行時期,企業面臨產能過剩、勞動力成本提高、附加值降低、利潤變薄等諸多困難,承受稅負的能力自然隨之下降。
但「死亡稅率」的說法確實太誇張了。其提出者的出發點是好的,希望通過促進減稅來降低企業負擔,推動製造業升級。但事實上,這些年來,中國企業需要繳納的稅收不但沒增加,反而在不斷降低,政府出台了不少減稅的政策措施。「營改增」擴圍和轉型、小微企業免徵範圍擴大、允許企業追溯過去3年應扣未扣的研發費用予以加計扣除、節水及環境保護專用設備企業所得稅優惠、取消減免一批政府性基金、擴大18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免徵範圍等等,不斷加大減稅清費力度。只是在某種程度上,我們減稅的幅度比不上一些企業盈利下降的幅度,因而顯得稅負重了。也許減稅措施落地過程中還受制於體制機制的障礙而被打了折扣。
另有說法稱「高稅負逼走製造企業」,這顯然是對中企對外投資的錯誤解讀。過去中國企業在國內投資辦廠,現在隨著企業不斷發展,開始進行全球化布局,怎能說是被「逼走」呢?如果不進行對外投資,國際產能合作如何展開?全球產業鏈中,中國企業如何發揮更大影響力?國內產能過剩,往外走是自然的,也是正確的選擇,也是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必經階段。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明確定調,未來還會進一步降低稅費,這就相當於是顆定心丸。至於具體怎麼減、哪個稅種減,還要等待具體政策,這需要綜合權衡。從長遠來看,減稅仍必要,但相對容易。其實更重要、更難的是推動經濟社會改革,這才是降低企業負擔的根本出路。
我們通過調研發現,體制與機制的不順暢,才是造成企業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譬如,目前中國發電企業產能過剩閒置,但同時企業用電成本又很高,其實雙方都有降低電價的需求,但當前電力體制卻使這個問題長期難以解決。再比如,有些企業抱怨中國借貸成本高,根本原因是金融體制改革不到位,造成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脫節——現在中國不是缺錢,反而資本相對過剩,很多錢一直只在金融體系裡轉圈,即俗話說的「錢生錢」。
總之,企業稅負問題只是中國經濟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改革的步伐要跟上企業轉型升級的進度。(作者是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本文由張怡然採訪整理)
來源:環球時報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