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芬專欄】為何會有金融科技FinTech?
楊瑞芬 2016-11-22 12:10
過去,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金融也同時在做轉變,從有了電話運用電話,便有了 phone banking, 有了網路,運用網路又出來了 internet banking, 很多人會以為 FinTech 是不是就是金融要再 mobile banking 而延伸的呢?若是這樣想,那就小看了創造 FinTech 這個字的意涵,事實上,它是一股思潮,更是一場金融制度的革命!
-2008 金融海嘯所造成的影響,是恆長且超過台灣人的理解與想像-
也許對台灣民眾而言,2008 金融海嘯是華爾街的事,只有那十多萬當年有買到相關連動債的台灣受災戶,總額約台幣 800 億元,對於當年自己辛苦賺的錢為了能夠再增值,以為在銀行進行的保本投資,卻一夕蒸發而懊悔不已!雖然雷曼連動債事後有賠付約三成,然而對於美國與歐洲而言,這場金融風暴造成了 900 萬人失去工作,佔總工作人口的 6%,以及股房市的大跌,對於美國及歐洲經濟有著重大且關鍵性的影響。英國及美國兩個國家也都因此重大事件而政治翻轉,政黨輪替,更不要提,因之產生了巨大的金融相關制度的重大改變。
-金融 從專制特許,在人民的壓力下走向民主化-
美國與英國都因為這場海嘯,付出很高的代價,此外隨著網路資訊的開放,使得檢討造成金融海嘯原因以及金融制度的資訊與聲量逐漸擴張開來,最後也只能逼得政府進行改變!以往的銀行與金融機構通常是政府發展經濟時最容易用的策略工具,所以,大部份國家多採以特許經營金融機構,而人民幾乎不敢懷疑或挑戰這個制度。但是這場海嘯,卻使得美、歐人民、學者甚至失業的金融從業人員開始檢討銀行與金融機構本身制度面所造成對人民權利的不公平,最大的抗議活動就是聯合 82 個國家 921 個城市的「佔領華爾街運動」。抗議點主要集中以下: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經營模式是拿人民的存款或保險金當本錢賺錢,卻没讓人民理解存錢其實是借錢給銀行;放款時信用定價不透明,大公司貸款利率極低,好信用的人民卻没有獲得公平對待;銀行保險等機構賺了錢放自己口袋,但胡亂投資放款後,發生信用危機時又成了大到不能倒,虧了卻還要人民承擔;貨幣制度中的法定貨幣(Fiat Currency)以及商業銀行造成的信用擴張及貸幣成數效應更是被英美兩國國會議員屢屢質詢及民間社會運動者踏伐的關鍵問題!
甚至也使 2010 後英美的金融監理及法令大幅改變。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英國,英國海嘯後受到人民大肆譴責,特別是原有的金管會(FSA),被認為過度保護金融機構,而未站在保護人民權益的立場,最後在 2012 年被英王女皇下令罷黜,最後金融相關部份的管理,分裂為二,一為既續司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的監理,但單位層級限縮至央行下的審慎監管局(PRA, Prudential Regulation Authority); 另一則成立金融行為授權局 (FCA, 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專司非金融機構的金融服務管理與授權,使得英國金融科技產業得到扶持和發展,宗旨在於促進金融競爭與創造消費者價值,更使英國金融正式進入多元創新與民主化。
-FinTech 金融科技,指的是挑戰傳統金融業的新創產業-
那麼到底 FinTech 是指什麼?如果大家去 google FinTech 的定義,會發現它完全不是指傳統金融業的數位轉型等;相反的,它指的正是那一群為了解決傳統金融體制的問題和挑戰傳統金融無法提供的價值的新創機構!而會產生這個 FinTech 名詞,正是因為金融海嘯後所產生的社會、經濟所形成的改變與反思的力量,這是一股全球思潮,讓金融由以前的國家制定,服務有限人 top down 的金融專制時代,變成要走向成求金融普及,回到 bottom up 尋求消費者的利益、公平與價值的金融民主革新!這樣的革新,成了最夯的新名詞,新產業。而革新的內容,正是新創公司的創意、定位與價值,這正在全世界也保括台灣發生改變的進行式,這個產業在過去連續四年,是全球投資資金流入最高的產業,顯見全球對於” 重新定義金融” 這件事是高度肯定與期待的,但 FinTech 所帶來的金融轉變,將由人民決定最後的贏家!
- 利率避險神器!活用利率期貨交易策略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