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內外利差倒掛銀行跨境業務轉向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11-06 08:45
伴隨央行的數輪降息降準、人民幣匯率波動加大以及美元即將進入加息軌道,中資銀行跨境業務正逐步調整業務方向:從融資與外匯產品向表外業務延伸,從提供交易性服務向滿足客戶多樣化需求轉變。
“現在,境外的人民幣貸款利率相比境內人民幣貸款利率不再具有明顯優勢,過去以“內保外貸”方式展開的跨境融資業務明顯減少。中資銀行可以大力發展“外保內貸”方式下的跨境業務。”一位國有銀行國際業務部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境內外人民幣利率倒掛
最近幾個月,人民幣境內外利率倒掛現象越來越常態化。自6月底、7月初,離岸人民幣同業拆解利率高於在岸人民幣利率的情況時有發生。這一趨勢在8月、9月、10月初進一步強化,境內外三個月同業拆借利率倒掛最高時達1.54。在10月下半月和11月頭幾天,境內外三個月同業拆借利率倒掛有所收窄,但仍在0.3—0.6之間徘徊。
WIND數據顯示,2009年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試點開啟后,香港離岸人民幣存款快速增長,從2009年初的543.85億元激增到2014年底的10035.57億元,年均增長162.60%。然而,進入2015年之后,香港人民幣存款規模開始下降,到2015年9月為8953.65億元。香港人民幣存款的下降對離岸人民幣流動性帶來考驗。
在招商證券分析師謝亞軒看來,離岸人民幣流動性緊張的原因在於,一方面,美元加息的預期會使離岸市場外匯供小於求,離岸人民幣匯率承受貶值壓力。投資者會增大當期拆借離岸人民幣的額度,以獲取套匯收益。貿易者傾向於選擇在香港結匯,將所獲得的人民幣運用於在岸市場。這其實發揮了和套匯者一樣的人民幣搬運作用。另一方面,人民幣國際化推進大背景下,離岸人民幣回流渠道不斷拓寬,境外金融中心對人民幣需求也越來越高,但離岸資金池的擴容速度並不匹配,使離岸人民幣流動性緊張。
銀行跨境業務轉向
在人民幣境內外利率倒掛的情況下,一度火熱的跨境聯動產品“內保外貸”逐漸降溫。
內保外貸、海外代付、風險參與等跨境聯動業務主要是利用較低的境外人民幣利率、通過保函等結算工具、連接境內高收益與境外低成本之間的市場機會。因此,“內保外貸”等業務對資金成本與匯率水平高度敏感,總體上仍在沿襲“境內銀行承擔風險,境外銀行提供資金”的做法。
“在跨境業務的發展初期,各家銀行均聚焦在內保外貸與貿易融資兩大板塊。在當時,其不僅滿足了“走出去”企業與貿易型客戶拓寬境外融資渠道與降低財務成本的需求,也推動了離岸人民幣貸款需求的迅速增長,促進了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王加強表示。
就未來看,“美國開始進入加息周期,中國進入降息周期,國內企業在國內貸款利率就會降下來。在這樣的背景下,盡管人民幣的海外存量仍然較大,但是資金價格優勢不會很明顯,這會影響到內保外貸業務的發展。”昆侖銀行戰略投資與發展部總經理助理李建軍對記者表示。
外保內貸的理念與傳統的內保外貸相同,主要是針對“引進來”的外資集團或紅籌架構客戶群體。該類客戶實力雄厚,主要資產均簿記在境外,通過境外行進行授信,以銀行保函作為媒介,將境外的閑置資產與境內的融資需求相連接。
“中資銀行可以利用“外保內貸”思維,積極開發境外銀行擔保以及貿易融資、項目貸款、供應鏈融資、外保內債等業務,在覆蓋風險的前提下進一步創新業務結構,形成新的業務增長點。”一位國有大海境外分行負責人表示。(記者張玉)
- 貿易戰再起 新興市場債券還能投資嗎?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