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一帶一路下 看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黃金因素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11-06 16:55


  2015年4月

  在“一帶一路”戰略下,看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黃金因素


  “一帶一路”戰略下的推出對實現中國夢,完成民族復興大業具有極大而重要的意義,這是因為今我們的民族復興大業的推進開始遭遇現實的阻力。美國基於傳統思維對我國崛起的正當性和合理性不斷提出質疑,並在軍事上推行重返亞太戰略,將多數海軍戰艦版面在我們家門口,並拉黨結派,組建軍事同盟實行圍堵;在經濟上啟動了tpd談判,再構國際貿易新規則,而把我國拒絕在外,企圖使我國陷於孤立,這一勢態表明我們的民族復興大業並不是一帆風順,而且充滿了險阻,必須要有應對之策,才能突破阻力走向新的輝煌。

  我們對於美國軍事圍堵的應對之策就是實行睦鄰友好政策,建立命運共同體,走共同繁榮之路,從而實現和平崛起,而“一帶一路”戰略的落實則是突破圍堵,掌握發展主動權,推進和平崛起關鍵之舉。“一帶一路”建設就是通過大力推進基礎建設實現我國與歐洲、非洲及東盟的互聯互通,實現物流、人流、資訊流的規模和效率有一個質的提升,從而達到與經濟伙伴經濟上的共榮互贏,即命運共同體的目標最終達成。

  “一帶一路”實現物流、人流、資訊流規模與效率的質的提升必須要有充足的資金流做支撐,因當今是商品經濟的時代,充足的資金流是經濟發展的前提;當今金融業是經濟發展的“血液”提供者,也是社會資源配制和轉移的主要撐控者,所以“一路一帶”建設一定要把金融市場的建設置於重要的位置。而金融市場的互融互通中的一個關鍵性的問題是基本貨幣的確立,人民幣國際化因此而成為了一個緊迫的現實課題,而且已經開始行動。

  然而對於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黃金因素這個重要問題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而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個認識的盲點。

  一、貨幣國際化的黃金因素

  貨幣的國際化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物,因國際貿易的發展而帶動了對國際貨幣的需求。近三百年來是人類國際貿易規模不斷擴大的歷史時期,國際貨幣的地位日益重要,先后經歷了金銀雙貨幣、金幣、紙幣的演變歷程。三百年以降充當國際貨幣的長期是金銀,而以使用便捷性為目標的追求誕生了紙幣,紙幣之初或是金銀幣的存單,或是以金銀幣為基礎,有固定的金銀含量,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用紙幣做國際結算的工具,但實際國際貨幣仍然是金銀。白銀退出貨幣領域后紙幣變為只與黃金掛鉤,直保持到1971年這種聯系才被割斷。紙幣割斷與黃金的聯系之后成為了一種信用貨幣,其價值是發行國的國家信用。國家信用在主權范圍內具有崇高的權威性,但用超越主權范圍的紙幣充當國際貨幣其價值需要有超越主權的支撐力,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黃金儲備是國際信用紙幣價值的重要的支撐力,這就是貨幣國際化的黃金因素。

  貨幣不僅是交易的中介物,而且是交換結算的尺度和財富儲備的手段。貨幣做為交易的中介,因需反復多次使用,而需要貨幣具有使用的便捷性;而貨幣做為結算的尺度和儲備手段,又要求貨幣具有價值的穩定性。前者人類可有多種選擇,而后者以黃金最佳。

  金幣做為人類勞動的凝集,價值是內在固有的,其價值是超穩定的,這已為長期的歷史事實所證實。而當今的信用紙幣的價值是人類賦予的,即源於貨幣發行者的信用。信用紙幣取代金幣成為主導性的交易中介,在很大程度上是人類追求使用便捷化的結果,而貨幣價值的穩定性則出現了日益增多的問題。因為紙幣的價值是人類賦予的,而其本身只是一張沒有價值的印有圖案的紙,而且其價值是可以人為調節變化的,故是不穩定的。

  人類基於對交易公平和經濟發展平穩的追求,只有價值穩定的紙幣才能被信任,從而才能不斷擴大使用范圍,從一國貨幣變為多國貨幣,乃至國際中心貨幣,因而貨幣價值穩定是紙幣國際化的必備條件。而貨幣的穩定性判斷不是發行者的承諾,而是國際使用者的感知,其感知又是超越國家主權權威的。提高貨幣使用者的價值感知,提高使用者的信任度,是任何貨幣國際化都必須遵守的原則,即使是已成為國際貨幣但不能保持價值的穩定最終也會喪失其國際貨幣的地位。

  如何提高貨幣使用者的信任度?一是貨幣發行國經濟表現健康,具有增長前景;二是貨幣發行國的金融體系完善穩健,具有很強的熨平貨幣價值波動的能力;三是擁有足夠的外匯黃金儲備,因而能抵御外部突發事件的沖擊,而保持貨幣價值的穩定,這也就是貨幣國際化的黃金因素。在紙幣價值不穩日益成為經濟發展的問題的今天,黃金因素具有更為突出的意義和價值。

  黃金是人類勞動的結晶,具有真實的內在價值,並且因黃金稀有珍貴而具有極高價值,又經歷了數千年的文化沉淀而成為人類財富的最大公約數,為廣大人群所信任而成為人類的絕對財富,具有可以超越國家主權的價值穩定性成為信用貨幣價值的最後的衛兵和價值保險。黃金非貨幣化並沒改變黃金的這一財富特性,因而信用紙幣成為主要流通支付工具之后,黃金仍然是各國的紙幣的準備金——外匯儲備的一部分,2014年有3.2萬噸為人類數千年黃金存量的18%強,並且各國央行2010年以后為了穩定貨幣而持續增加了黃金儲備。美國為保證美元的價值支撐,黃金在其國家外匯的比重高達75%;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清算銀行也都保持了大量黃金儲備,分別為2814.84噸和348.36噸,表明了在當今貨幣體系中黃金因素的存在。

  從一國貨幣到多國貨幣,再到全球中心貨幣是貨幣國際化的全過程,300年來已經完成過這一過程的紙幣只有英鎊和美元,而黃金因素在英鎊、美元國際化進程不僅是一個客觀存在,而且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而不僅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有價值的啟示,而且為人民幣國際化樹立了現實的范例。

[NT:PAGE=$]

  二、 英鎊因金本位的推進而登頂

  歐洲是人類推進工業革命,建立全球貿易體系的前驅,因而也成為了近代社會生產力最發達和人民生活最富裕的地區,即使在今天,全球所謂的富人俱樂部——七國集團中仍有四個是歐洲國家,而英國又是歐洲工業革命的代表和佼佼者。

  率先進入工業化時代的英國,十九世紀人口總量和領土面積均占到了全球的四分之一,全球一半的外貿總量是英國創造的,號稱不落日帝國,這是至今仍未超越的歷史巔峰。但在十八世紀之前,西班牙、葡萄牙都有比英國更強的國力,甚至小國荷蘭也可以向其挑戰。在人類社會生產力大變革的歷史時期英國並不占有先天的優勢,而且是一個后來者。英國能夠后來者居上的原因何在?

  十八世紀中后期開始的工業革命導致社會化大生產方式的確立是英國能夠后來者居上的重要原因,因而使英國的社會生產力達到了歷史的高峰。但人們往往忽略了社會化大生產方式的建立是以商品交換為基礎的,而商品交換就需要貨幣,商品生產的擴大要有交換工具的相應增長,所以社會化大生產方式的發展以貨幣供應的保證為前提,因而沒有貨幣增長就不會有社會化大生產方式的發展,而英國貨幣供應的增長源於金融創新,所以在英國經濟崛起的背后表現出的是強大的金融創新推動力。

  英國長期存在著貨幣短缺的困擾,成為阻礙經濟發展的頑症。經過數百年的混亂之后,金本位制終於在18世紀初的英國穩定下來,金幣成為英國使用的流通貨幣,貨幣的價值穩定性有了極大的進步,但供給短缺仍沒有解決。18世紀全球黃金年均產量僅有20噸,遠遠不能滿足日益因商品交換增長的需求。這一現實的矛盾促使金幣的替代品開始流行起來,人為創造出了更多的貨幣流動性,以滿足不斷增長的貨幣需求。

  首先是因大部分金幣或金條會存放在金匠處或銀行內的金庫里,因而會得到收條或票據,基於便捷性的追求這些收條和票據也會成為交換過程使用的中介物,而不需再轉移金幣或金條。進而英格蘭銀行又發行了可以用於交換中介的全國流通的銀行券,我們可以將這些變化稱之為交易中介的紙幣化,是純紙幣的發展源頭。並以黃金儲存為基礎又誕生了銀行的放貸業務,即金庫中只存放一定的貨幣黃金用於柜臺取兌所需,多余的則貸出以獲取利息,進一步演變出金融史上最重要的創新:準備金制度。

  準備金制度的建立極大地創造了貨幣的供應量,英國工業革命對貨幣的大量需求因此而得到滿足,因而金融業的創新和發展是英國崛起的重要推手。但是英國的金融業的創新與發展之所以能夠成功又因為這一切創新都建立在金本位制的基礎之上,黃金是其貨幣紙幣化的價值保證。那時各種匯票、金匠收條、銀行券都可以兌換為英格蘭銀行的銀行券,憑券兌金條和金幣,黃金仍然是中心貨幣,這也是英鎊能成為國際中心貨幣的基礎,而當之后英鎊因喪失了這個基礎,它的國際中心貨幣的地位也便開始逐漸喪失了,這個持續的過程正是之后我們所看到的現實。

  同時基於不同的原因進行擺脫黃金而發行純紙幣的努力也在推進之中,先后有美國的大陸幣、法國的指券的發行,甚至在英國也發布了《限制兌換法案》。實際純紙幣發行的先行者是中國。早在1023年的宋代就發行了世界上第一種紙幣——交子。但是,這些努力最終都沒有成功,甚至引起了金融災難,因為不與黃金相聯系的貨幣很快就陷於了通脹之中,不得不退出市場。在不斷的試錯過程后,人們加深了對黃金的認識。英國在1910年初成立了著名的“黃金委員會”,對黃金在金融市場的地位與作用進行研究,最終的報告於八月份出版。報告開門見山地寫道:“保持英國貨幣健康和自然狀態的基礎是黃金。”而否定了英磅與黃金的脫離。

  1717年英國的金本位制就已誕生,但最終決定將英鎊黃金掛鉤,形成兩者法定聯系已是百年以后的1816年,國會才通過決議成為正式的國家貨幣制度,而這一制度的建立使英鎊成為堅挺貨幣,日益為交易者所歡迎。於1867年在巴黎召開的國際會議上做出決議,確認黃金是唯一的國際貨幣。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除中國之外的主要經濟國家先后都自愿地實行了金本位制,總量達到了59個。隨著金本位制的全球推進,與黃金掛鉤的英鎊也走向全球完成了國際化的進程。

  十九世紀是英鎊國際化大步推進的時期,這也是英國經濟走上頂峰的時期,這種重合存在著必然的聯系。英鎊的國際化推動了統一的國際貨幣體系的建立,使英國倫敦迅速成為全球金融中心和黃金交易中心,其具有了全球金融規則的制定權和話語權,而使其找到一種新的,在武力之外的更文明維系與殖民地聯系和平衡不同階級利益關係的工具,這就是統一的以英磅為中心的貨幣市場體系,從而降低了管理龐大殖民地和維持國際貿易優勢的成本。這種軟實力具有巨大的經濟性和深遠的影響力。

  據《帝國》的數據表明,十九世紀(1890年)大英帝國陸軍21.5萬左右,海軍24.8萬人。也就是大英帝國在頂峰時,是僅用不足50萬的軍隊保衛著英國本土及英國在全球的利益。每年軍費總預算也只有4000多萬英鎊,占當時國民生產凈值的2.5%,而可以比較的是美國1948年至1998年的50年間為維持全球霸權的國防開支每年平均占國民總值的6.8%,是英國的2.72倍。英國之所以能以最低的成本管理那時的世界,其所具有的金融優勢功不可沒,正是因為如此,英國雖然今天已非昔比,但保持其金融競爭力仍是其孜孜追求的國家戰略,而且這一國家戰略使英國當今仍受惠良多。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國對黃金紛紛施行管制,金本位制廢止。戰后英國曾努力使之得以恢復,但以失敗告終,原因是黃金的大量流失使英鎊黃金掛鉤的金本位制難以維持,英鎊價值的穩定性受到侵蝕,使英鎊國際中心貨幣的地位開始式微,美元做為英鎊的替代品開始崛起,開始了國際中心貨幣易位的變化歷程。

[NT:PAGE=$]

  三、 美元因黃金的支撐而勝出

  二十世紀是美國的世紀:早在1870年美國的商品和服務生產已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商品生產國;從1900年開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1912年商品出口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出口國。但美元的表現卻乏善可陳,在國際貿易中地位很低,排序僅能居第九位,不僅在英鎊、法郎、馬克、瑞士法郎、荷蘭盾之后,意大利里拉、比利時法郎、奧地利先令也排在其前面。那時在各國外匯儲備中英鎊占50%、法郎30%、德國馬克15%,其他為荷蘭盾和瑞典法郎,但並沒有美元,這就是二十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狀況。而之后使美元從弱勢轉為強勢,從國際邊緣貨幣變為國際中心貨幣,黃金因素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美元在國際上成為一種弱勢貨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其價值不穩定,在經歷了發行純紙幣失敗之后,美國決定發行與貴金屬掛鉤的統一貨幣——美元,但從1785年美元誕生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的128年中,據統計發生了14次金融危機,平均9年左右一次。美國雖然建國之初黃金就是法定貨幣本位,但長期實行的是金銀雙本位制,兩種金屬的比價經常變動,造成美元的價值的不穩定,所以在國際市場人們更喜歡使用“像金子一樣”的英鎊,而不是價值不穩的美元。而由弱勢貨幣轉為強勢貨幣是美元國際化的前提,其關鍵又是美元價值要實現穩定。

  從雙金屬本位變為單金屬本位是實現美元價值穩定的需要,經多次抗爭和反復之后,十九世紀七十年金本位制逐步得以確立,到1900年美國國會頒布《金本位制法》。以法律將美元的價值與黃金聯系在了一起,走入了金本位制時代,美元具有了固定的含金量,顯然這可以大大提高了美元的價值穩定性。但金本位制的堅持與維護也並非易事,可貴的是美國是這一貨幣制度的最終堅持者,即使遭遇到挫折而不得不收縮金本位制時,仍沒有割斷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美元與黃金的聯系,始終堅持對外視窗的開放,而這一堅持將美元的國際化大大地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第一次世界大戰來臨,歐洲多數國家停止實行金本位制,英國1919年宣布禁止黃金出口,也放棄了金本位制。美國1917年參戰后也禁止了黃金出口,但與英國不同的是1919年又恢復了黃金的國際支付。戰后1922年熱那亞國際會議之后進入了金匯兌本位時期,黃金雖又恢復了中心貨幣地位,但僅維持到1929年。1929年華爾街金融危機以及在歐洲引起的連鎖反應,引起黃金擠兌潮,英國被迫放棄了金匯兌本位制,歐洲各國也相繼跟進,美國是最後一個,於1933年才宣布法令在國內禁止黃金交易和出口,但一年后的1934年又允許出口給指定的外國銀行和政府機構。

  如果說英國是曾經的金本位的堅持者,而現在是美國。在那時雖然為大勢所迫在美國國內金本位被廢止,但卻始終堅持了對外黃金視窗的開放,始終將對外貿易結算與黃金掛鉤,這一制度安排一直維持到1971年,才割斷了美元與黃金聯系,停止以35美元官價兌黃金的國際義務。長期堅持美元與黃金掛鉤,支援了美元走強,而使美元在外貿結算中使用受到歡迎,給美元國際化帶來了正能量。而自1915年起,失去了黃金支援的英鎊價值開始處於劇烈波動狀態,因而外貿合約以英鎊作為結算貨幣而具有很大的風險,市場需要一種價值更為穩定的替代品,所以仍然堅持國際支付與黃金掛鉤的美元自然成為了一種新選擇。而且堅持美元與黃金掛鉤也是1944年美元在布雷頓森林國際會議上擊敗英鎊登上貨幣王位的重要原因,因而黃金是美元價值的重要支撐力。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浩劫,英國黃金儲備大量外流,戰后已無力構建和黃金掛鉤的國際英鎊貨幣體系,但為了能夠保持英鎊國際貨幣地位,而在布雷頓森林國際會議上提出了以各國財政赤字為基礎創建超主權貨幣“班柯”,以解決戰后重建對國際貨幣的需求,即建立一個純紙幣的國際貨幣體系。而美國要建立的是與黃金掛鉤的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的體系,這是因為美國作為大戰中的軍備和物資的主要供應國,大發戰爭財而掙的盆滿缽滿,戰后75%的官方黃金儲備由美國持有,總量高達2.2萬噸,因此美國提出以美元為國際中心貨幣,而美元與黃金掛鉤,並承諾以35美元官價兌黃金的國際義務。這在各國已對英鎊價值波動不安而開始尋找替代品的大氛圍中,無疑具有更大吸引力,美國的方案自然會得到更廣泛的認可。實際上在布雷頓森林國際會議上是一場黃金攻防戰,最終是黃金戰了純紙幣而使與黃金掛鉤的美元取代英鎊成了新的國際中心貨幣。

  對於美元和黃金的關係,布雷頓森林國際會議美方代表懷特的結論是:“使當今世界對美元極具信心的一個因素,毫無疑問就是我們大量的黃金儲備。”他對黃金在國際貨幣體系的作用評價是:“黃金相對於任何其他國際結算手段的優越性……是基於各國的共同經歷,這些經歷在全球多個地區一次又一次地揭示出這樣一個事實,即一個擁有充足黃金儲備的國家能夠比一個沒有或幾乎沒有黃金儲備的國家更加自由和有效開展國際貿易和金融。”這些文字論述表明了美國人的黃金觀,但並不是問題的全部,在他的靈魂深處是一個美元夢,黃金只是被美國利用打擊英磅的工具。懷特在分析黃金的未來時認為,“作為國際價值和支付標準的黃金替代品或某種基於黃金的國際記帳單位的替代物,將會在現有的貨幣中出現。在戰后的經濟形勢下,它將必然是美元。”

  依靠黃金的力量將美元扶上了王位,但美國並不是要恢復金本位制,而是要強化美元在全球經濟中的領導力,也可以稱之建立美元霸權吧,從而使美元成為全球的唯一黃金替代物。讓黃金的跨境流動,即黃金自由追索權不再能夠決定和改變美國的貨幣政策,因而美元就具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力,所以1971年在打壓和管制黃金無效和無力的情況下,美國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不再履行以官價兌現黃金的國際義務。與黃金脫鉤的美元,從此失去約束力開始走上了超發之路,因而也開始了持續貶值進程。

  在英鎊失去了黃金的支援而貶值失去信任之時,因有與黃金掛鉤的美元存在,可成為英鎊的替代品,從而實現了國際中心貨幣的王位更替,而1971年美元與黃金脫鉤之時卻沒有任何替代品,所以只能是由美國一言定案,從此美元開始了從國際中心貨幣向國際霸權貨幣的轉變。四十多年過去了,美元霸權造成了國際貿易的不公平日益顯現,因而創建美元替代品的努力也日益增強,這就是人民幣國際化推進的國際大背景。

[NT:PAGE=$]

  四、 人民幣國際化需要黃金支撐力

  英鎊、美元、人民幣都是紙幣,而在英鎊和美元國際化的進程中都存在著黃金因素。英鎊是隨金本位制的發展而走向世界,美元是與黃金掛鉤而贏得信任成為新的國際中心貨幣,而當失去了黃金支撐后無一例外地會失去了貨幣價值的穩定性,其國際貨幣的地位就會動搖,甚至會被取代。這一發展進程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雖然當代已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與英磅和美元國際化時的國際政治與經濟環境有了很大不同,但人民幣國際化即從國內貨幣發展成為多國外貿結算貨幣和儲備貨幣仍需要黃金支撐力,而在這一進程中同樣存在著黃金因素。

  人民幣是從誕生之日起就不與黃金聯系的紙幣,雖然在我國建國初期,黃金是我國外匯儲備的主體,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30年間平均占比為54.24%,1973年占比高達91.34%但是做為外匯用於進口支付的重要手段,與人民幣的價值無關。因外匯長期短缺政府將黃金生產列為國家發展的優先方向,而努力實現增產以增加黃金儲備。但是,隨改革開放的推進現匯收入快速增長,黃金因素在外匯支付中的重要性下降,黃金不再是國家外匯儲備的主體,並被邊緣化。今天黃金在外匯儲備中的占比僅1.1%,似乎已無足輕重,而人民幣國際化雖已開始有所進展,但並未突顯黃金因素的必要性,而對人民幣國際化的黃金因素至今尚未有足夠的重視,原因是以美元為人民幣價值支撐的工作體系尚未調整。

  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我國經濟不斷推進國際經濟一體化,因而使人民幣國際化已有了現實的需要,但人民幣價值的穩定基礎並不是黃金,而是美元。人民幣與國際強勢貨幣美元掛鉤,隨美元變化而變化,這是我國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推出的金融貨幣政策,不僅為我國外貿規模的持續擴張提供了支付保障,也使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由邊緣貨幣變為強勢貨幣,因而受益良多。但這一政策已需調整,調整的必要性是基於以下三個現實的原因:

  一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我國外匯儲備發生了歷史性突破,儲備總量達已四萬億美元,占全球外匯儲備總量的30%,其中80%為美元資產,從根本上改變了外匯短缺的狀況的同時也產生了風險,這是由於美國已由債權國變為債務國,而雙赤字持續存在。美國國債發行已突破一萬億美元,負債總量已超到其國內的生產總值,已達到難以償還的程度,因而出於私利美國采取了美元持續貶值政策,通過美元貶值稀釋債務以減少還債負擔。這是一種損人利己的政策,首當其沖的是使世界第一大美元儲備國中國的巨大的美元儲備資產的安全受到威脅,而且實際上已有損失發生,因而減少美元儲備資產,實現儲備資產的多元化便成了現實的選擇,為此需要考慮人民幣與美元掛鉤的政策調整問題。

  國家儲備的多元化有多種選擇,而黃金做為一種價值穩定又極易變現的資產往往是國家儲備多元化的首選。為此各國不僅保有超過三萬噸的黃金儲備,而從2010年以來持續買進,總量持續上升。黃金儲備可以帶來外匯儲備的安全性,進而影響貨幣價值的穩定,所以美國保持黃金儲備量和占比皆為世界第一的原因就在這里,這也就是人民幣國際化存在黃金因素的原因所在。所以對於我國而言,增加黃金儲備,把人民幣的穩定更多建立在黃金的基礎之上,既是有戰術性的意義,也有長遠的戰略價值。

  二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后期我國推進改革開放,實現黨的工作重心從階級斗爭向經濟建設轉變,是一次歷史性的選擇,首先面臨任務是如何從長期實行的計劃經濟體制轉軌到與國際接軌的市場經濟體制,而人民幣與美元掛鉤促進了和適應了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戰略目標的實現,是與國際慣例接軌的重要舉措。二十多年過去了我國實現了經濟體制轉型,我國經濟的開放度日益擴大,因而不斷地利用國際市場的機遇實現了自身經濟的開展。我們這一成績的取得一直是在以美元為中心貨幣的國際貨幣體系中進行的,但是,當今情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進入新世紀我國先后超越傳統經濟強國,出口規模已達世界第一,已是120多個國家的第一大貿易伙伴,經濟規模達到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並因此已經或開始改變國際政治與經濟的傳統格局,故與美國的關係由跟隨者變為了最大的競爭者,因而美國對中國的防范和堵截之勢日益顯現:在軍事上美國施行亞洲再平衡,將大部分海軍力量部署在亞洲,並與日本、菲律賓等國組成抗華同盟;在經濟上美國啟動tpp談判,而獨拒中國參加,意圖是孤立中國,重新建立國際經濟規則。可以說中國與美國的關係今天與20多年前已有了根本的變化,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是新冷戰將會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因而我們需要形成獨立的反制力。

  因我們擁有龐大的美元儲備存量及和實行人民幣與美元掛鉤的政策就使我們與美國實際上已形成了利益共同體,現實利益關係要求我們必須與之保持一致,在美國握有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的情況下,而成為追求獨立權益的障礙,如這一情況不能改變最終我們仍是美元霸權的維護者和利益受損者。這不僅延緩了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而且使人民幣國際化失去了真正的價值。因而要逐步壓縮美元的持有規模和減少美元的使用,而在人民幣價值形成機制中增加黃金財富儲備比重和擴大使用范圍,這是人民幣國際化黃金因素的政治意義。因為黃金是當今國際金融市場中獨立於美元霸權的存在,所以增加黃金的儲備和黃金控制權就是擁有了更多的獨立力量,也就增加了獨立的話語權。

  三是人民幣做為一種主要在國內流通使用的貨幣而與美元掛鉤,並以龐大的美元儲備做外貿支付的價值支撐,可以使人民幣在國際貿易實現價值穩定,是我們可以接受的,但因而也使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成為美元貨幣體系的一部分,而在多個方面強化和發展了全球美元經濟體系,因而也與美國戰略利益相符合,這是過去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現狀,但是今後我們必須是要逐步改變這一現狀。中國經濟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一部分,但他又是有別於美元經濟的獨立一極,有了日益增多的獨立利益宿求,與其是合作競爭關係,這就是實現中國夢,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

  之所以現狀需要改變,從內因看是因我國經濟規模的擴大和國力的增強做為一個新興的后來者與傳統經濟格局和權力分配格局產生了矛盾和摩擦,而提出改革現狀的要求,並且也日益具有了改變現狀的能力,所以開始發出了日益增多的中國聲音,中華民族的振興大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因而原來與美元掛鉤,融入美元貨幣體系的政策變為要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的國際化是改變傳統金融格局,進而影響全球權力結構調整的戰略選擇,雖然這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但方向已明確,步伐已邁出。

  因形勢已經變化,政策已經調整,人民幣國際支付價值穩定性不能再建立美元儲備的基礎之上而需調整。英鎊和美元國際化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紙幣國際化的價值穩定都是要建立在黃金的基礎之上的。不要說英鎊的國際化是金本位制推進的產物,而美元是憑借黃金儲備而勝出,即使在黃金非貨幣化的今天,美國仍要求其貿易伙伴一定要將一定比重的黃金儲備質押在美國,並保留了全球第一大的黃金儲備,這就是將黃金做為美元安全的最後一道防線。今後人民幣的穩定性要從以美元為基礎調整到以黃金為基礎上來,這是人民幣國際化黃金因素的核心。

[NT:PAGE=$]

  五、人民幣國際化黃金因素的落實

  人民幣國際化推進需要將價值穩定的基礎從美元儲備調整的黃金儲備之上,如何實現這一轉變調整,建議有五:

  一是要大幅提高黃金在國家外匯儲備中的數量和占比,我們應如何確定未來的黃金儲備總量目標?可以參照的是目前國際的平均標準:新世紀從2001年至2013年的13年間全球黃金儲備占官方總儲備的比重為10.48%,平均總儲量為3.12萬噸,其中新興經濟國家占比6.7%,而經濟發達國家占比23.7%。美國是黃金儲備占比最高的國家,為75%,總量8145噸,也為世界第一。以此為參照,未來我國黃金儲備總量目標有三個選擇:即達到新興經濟體國家水平、全球平均水平、美國水平。

  我國黃金儲備的情況是儲量為1054噸,雖居世界第七位,但僅是美國儲量的13%;占外匯儲備中的比重2013年為1.1%,僅是美國的1.47%。中國黃金儲備量及占比低是顯而易見的,不僅低於全球平均水平,也低於新興經濟體平均水平,更低於主要的競爭者美國。因而應大幅調整黃金儲備的數量與占比,特別是在加快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形勢下更具有現實的緊迫性。

  對我國黃金儲備應達到的總規模。有再增加二至三倍,總量超三千噸之議,這個建議的著眼點是要進入全球各國儲量排序前三,大致和我國經濟總量世界第二位相符,但占比大約可上升到3%左右,仍是偏低的,而仍有大幅提高的必要。從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提高對民幣信任度和增加與美元競爭力的要求著眼,我國黃金儲備的規模應達到或超過美國,即八千噸以上至一萬噸,在外匯儲備中的比重達到8%左右,占比達到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而略低於全球的平均水平。只有這樣才能為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穩定人民幣的價值產生足夠的黃金定力。

  二是要大力推進藏金於民,推動西金東流趨勢的發展。人類歷史發展表明,黃金的流向反應了人類社會財富的分布格局和變化,凡是富裕強盛的國家或地區都是黃金流入地,如古埃及、古羅馬、古希臘,近代的歐洲、十九世紀的英國、二十世紀的美國。而今天出現了從官儲到民藏、西金東流的變化,標志之一是我國成為了全球的新興黃金物流中心,不僅是全球最大的黃金生產國,而且是全球僅次於瑞士的黃金第二大進口國,總交易流通量超過了二千噸,藏金於民不再是一種向往,而變成了一種現實。黃金是人類的絕對財富,因而黃金財富的積累增多對民眾生活的安定和貨幣的穩定都可以增加巨大的正能量,我們應抓住這個歷史機遇大力推進藏金於民。

  1997年發生在韓國的經典一幕至今仍歷歷在目:亞洲金融危機爆發,韓國外貿被沖擊而出現大量赤字,為了扭轉頹勢,社會民間組織發起獻金救國運動,韓國國民積極響應紛紛將自己的金飾和存金獻出用於出口,使當年一季度韓國外匯便由虧轉盈,從而消除了外貿赤字,穩定了匯率。韓國民間藏金迅速發揮穩定經濟的作用,證明了民間藏金是國家固本之舉,是穩定貨幣價值之舉。我國從1982年開放黃金首飾市場以來民間存金已有八千噸之巨,但這並不是終點,而又引起的一個重要課題是需要建立一個社會存金流動機制,將停滯的資產流動起來,讓民間存金發揮更大的現實作用。

  三是要大力發展黃金市場,提高我國對全球黃金財富流動的掌控權力和話語權。過去在封閉的計劃經濟的環境中黃金處於管制狀態,因而也不會有黃金市場,即使在我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后我國的金融市場體系仍然是殘缺的,而缺少黃金市場。所以這種欠缺在我國存在了57年,到2002年十月才得以完善,因而黃金市場作為一個新興的市場僅有13年的歷史,社會有一個逐步加深認識的過程,而人民幣國際化推進的現實需要把黃金市場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黃金市場在金本位制時期是金融市場體系的核心市場,而在黃金非貨幣化的今天,黃金市場也是當代金融市場體系不可或缺的市場,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

  黃金市場之所以不可或缺就是因為在當今信用資產呈汪洋大海之勢,但其價值的不穩性存在著巨大的風險,必須要有應對之策而具有真實價值的黃金則可以成轉移、分散、規避信用風險的工具和手段,所以,從宏觀全球角度看,對黃金財富的占有和控制力可以影響貨幣的價值穩定,而增加和提高黃金占有和控制力就必須發展黃金市場。英國產金極少,用金也不多,但英國倫敦擁有全球最大的黃金交易市場,並擁有全球黃金定價權。而倫敦黃金市場不是商品交易市場,而是一個貨幣流轉的金融市場,對全球黃金價格和流動進行調控,進而可影響貨幣市場和大宗商品市場而成為英國金融競爭力的一部分。因而發端於十九世紀,發展於20世紀初的倫敦國際黃金市場在今天仍在發揮著它的國際影響力。

  僅有13年發展歷史的中國黃金市場,進步是突出的,2014年交易量突破了四萬噸,列全球第三;國內實金需求近2千噸列世界第一。但交易量與倫敦和紐約黃金市場還存在著一個數量級的差距,我們還是一個跟隨者,而缺乏話語權,因而我國黃金市場還不能為人民幣價值穩定,抵御國際金融市場風險沖擊產生決定性作用。未來發展黃金市場還有許多工作要做,現在的關鍵是在思想上必須對黃金市場要有一個清晰地戰略定位,我國黃金市場未來的發展目標是要形成與倫敦、紐約黃金市場並駕齊驅的國際黃金市場體系中獨立的一極,要在上海形成全球新興的黃金物流中心和交易中心,讓上海金成為國際交易主流產品,從而擁有黃金人民幣定價權,這是中國國際話語權和商品定價權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是要大力發展黃金深加工,延伸黃金產業鏈,在創造經濟增長點的同時提升中國黃金增值能力,從而增加黃金實在的流動性,是我國黃金市場實現升級的基礎。黃金市場做為交易平臺,黃金的流動性是其發展的基礎。當代黃金市場99%的交易量是黃金衍生品,只有不到1%的是黃金,也就是99%的市場交易並不是真正的黃金流動性產生的交易,而是由盈利為目的投機者無中生有創造的虛擬交易量,因而當代黃金市場的社會功能已發生異化,從而使黃金價值穩定性受到嚴重損害,也消損了黃金抵御信用風險的能力。這個問題在虛擬經濟大行其道,西方強權擁有話語權的當代被有意或無意地掩飾回避了,但是對於正在爭取話語權抗衡強權掠奪的中國一定要給予高度關注,一定要把黃金市場發展建立在實在的黃金流動性基礎上,而不是投機者無中生有的虛擬流動性基礎上。因而應把延伸黃金產業鏈,發展深加工業,做大做厚黃金產業列入國家的發展戰略,予以支援。

  我們也一直強調金融業要為實體經濟服務,但往往是從金融業對實業的必要性著眼的,這是本末的顛倒,實際實業是金融業的本,沒有強大的實業就不會有強大的金融業,因為脫離實業的“金錢遊戲”是脆弱的。黃金市場是一個重要的金融市場,對此我們一定要有清醒地認識而筑牢其發展根基。黃金產業鏈是黃金生產、加工、交易、投資組成的統一體,只有完整的產業鏈才能實現黃金價值的持續增值,在不斷追求黃金增值的過程中產生流動性,因而黃金產業越強大,黃金的流動性愈強,黃金市場的發展愈可獲得更大的推動力。

  新世紀第一個十年我國黃金產業取得躍進式的發展,從2007年開始已8年連續黃金產量世界第一;從2013年開始黃金制造業用金世界第一;黃金市場交割量突破兩千噸,僅次於瑞士居世界第二位;黃金交易量突4千噸,僅次於英國、美國居世界第三位。我國黃金產業的完整體系已經形成,並且規模已居世界前列。因而把我國黃金市場的流動性建立在實業產生的流動性基礎之上具現實的可能性,而當今倫敦、紐約、瑞士這些占居主導地位的黃金市場所地均沒有足夠強大的國內黃金實業做支撐。我國黃金市場發展具有創新的條件,但並不是沒有問題,實際這個問題是剛剛提出,距離實現尚有很大距離,黃金市場十多年的發展歷程基本上是延著傳統的發展軌跡前行的,觀念要調整,行動要轉軌,而且黃金產業的更大發展仍需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因金價由牛轉熊,黃金產業的發展遇到了新的困難,因此在轉變觀念的前提下具體的工作措施要跟上。

  五是要大力提高黃金生產力和增加黃金資源的占有量,這是保證取得增加黃金儲備和藏金於民主動權的戰略性政策,在和平時期黃金是可以自由流動的,因而可以通過發展黃金市場,以市場機制獲得和占有黃金,而在發生戰爭或政治動盪時各國往往會首先是關閉黃金市場,實行黃金管制,因而平時要未雨綢繆,注意黃金控制的主動權建設,而黃金控制的主動權建設的關鍵是要大力提高黃金生產力和增加黃金資源的占有力,

  提高黃金生產力就是要將黃金產業列入國家戰略產業,使用多種政策杠桿撬動黃金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保持黃金生產力全球領先水平。從2007年開始我國雖已成為全球第一大產金國,但並未創造全球歷史記錄,2014年黃金產量超過了5百噸,而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南非年產量就曾達千噸,所以我國現在黃金產量的歷史記錄僅是南非1970年產量的50%強,因而我國黃金生產力水平並未到頂,更重要的是面對變化的新形勢,我國黃金產業需要實現升級,才能適應從跟隨者向領軍者轉變的要求,因而我國黃金產業的發展面臨新課題而需國家重視。

  增加黃金資源占有力有四個工作方向:一是增加黃金資源的勘探投入實現探明儲量的持續增長,將黃金資源儲量列入國家戰略資源管理、建立國家黃金資源儲備計劃,保持黃金儲備量增長大於消耗量增長的工作目標,二是擴大開放,采取政策性支援對境外黃金資源的使用,增加境外資源的進口,提高黃金生產量。三是鼓勵走出去,在國外投資建設或進行資產重組,收購國外金礦,提高全球黃金資源控制力。四是實施大企業戰略,支援資源占有與生產能力的集中化,國家要保持較強的對黃金產業的市場化管理和控制權。

  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不是形成中國話語權的唯一途徑,但是重要途徑;黃金因素不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唯一因素,但是重要因素——應是我們要確立的一個基本認識。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