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暈症無預警發作 延誤治療恐釀意外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10-21 13:03
記者吳思奕/台北報導
屏東萬巒一名 55 歲的葉姓畜牧場業者,日前疑似因眩暈發作,不幸跌落化糞池溺斃,令人不勝唏噓。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眩暈發作起來天旋地轉,且多伴隨有噁心、想吐的症狀,嚴重者行走困難,甚至有人開車突然眩暈,無法操控方向盤,而車子有失控而飛出之危險,應立即停止活動或頸部轉動並送醫緩解症狀,是現代人不容小覷的文明病。
眩暈症最令人煩惱的是常常不定時復發,而且復發頻率越來越高,因此病人很希望不再發作,若須治療而不再常常復發則須長期服藥改善,一般而言約須服藥 3 個月,直到內耳功能恢復正常才可達到不易復發的目的。很多病患在嚴重發作,經打針或服藥治癒後,即自行停藥,雖然短期內不發作,但內耳功能失調的潛在因素尚未完全解決,就像放置一顆定時炸彈,隨時有大發作的可能,甚至危及生命安全,是很危險的事情。
李宏信醫師說,導致眩暈的原因眾多,舉凡梅尼爾氏症、前庭神經炎或是良性陣發性暈眩等都是常見的原因,雖然病名各不相同,但在生理上,多半與內耳前庭及三半規管神經功能失調所引起。常見的為內耳淋巴液積水,或是內耳血管因膽固醇或血脂肪沉澱,導致堵塞不流通;加上壓力過大,血管過度收縮,使血液不流暢,造成組織缺血壞死,內耳神經壞死而萎縮,引發內耳功能失控而造成眩暈症。
在治療上,目前醫界並不傾向以手術的方式作為第一線的治療,而是以藥物為主。特別是急性期,也就是症狀發作時,多半會給予利尿劑來排除體內的鹽分及水分,進而減低內耳壓力,減緩症狀。平時則會以增加血液循環的藥物,搭配神經營養復活劑、血管擴張及增進滲透等藥物,而來達到恢復內耳正常運作的功能。除非長期下來都無明顯改善,才會建議以侵入性的手術進行治療。
然而,現代人對眩暈症尚處於被動治療的心態,總認為並無大礙。但試想,若於騎車、開車,甚至在路邊、月台上等車時,一旦眩暈突然發作,無法控制方向,身邊亦無旁人時,便有危及性命的可能,實在輕忽不得。
對於眩暈症的治療,依其症狀的嚴重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等級的治療方式,如嚴重躺在床上起不了,則只好叫 119 送醫院急診治療,而一般嚴重發作會伴有噁心、盜汗、嘔吐、嗜睡,嚴重個案可以用打針,或打點滴及強力藥物治療,一般效果很好,至於長期慢性而常常復發者,則必須長期服藥以改善及恢復內耳正常生理功能後,才能控制或達到不易復發的目的。
患者一旦有眩暈的症狀就須即刻就醫治療,但礙於眩暈以主觀感受為主,無法透過科學儀器進行測量,因此患者應盡可能提供醫師相關症狀的情況敘述。李宏信醫師提醒患者留意一些發病時的重點,發作時間的長短、頻率及頸部轉動時的反應及是否伴隨有耳鳴、聽力障礙,噁心、嘔吐、頭痛,亦或是言語困難等。發作的時機也相當重要,持續多久、多久發作一次、什麼情況下發作的,越多的資訊越有助於醫師了解病情、病灶及病因,判斷致病原因,對症下藥。
最後,家醫科李政道醫師也提醒,由於眩暈與日常生活及情緒起伏有一定程度的關係。因此建議眩暈症的患者,除了定期服藥外,平日應避開高鹽分、高糖分或是辛辣刺激的食物,搭配規律的作息及適度的運動,達到舒緩壓力、促進血液循環,進而活化內耳血液的流暢度,減低發作的機率。
『新聞來源/NOWnews http://www.nownews.com/』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