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11號與天宮2號對接:競爭與合作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10-17 11:20
張田勘學者
10月17日7點30分28秒,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搭載兩名男性航天員發射升空,進入太空後將與天宮二號在高度為393公里的近圓對接軌道交會對接,構成組合體。航天員進入天宮二號,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組合體運行第30天,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分離,航天員乘返回艙返回四子王旗主着陸場。
此次載人航天的航天員也已確定,已執行過神舟七號、九號兩次飛行任務的景海鵬第三次出征,擔任神舟十一號的指令長,在中國航天員中尚屬首次,景海鵬以50歲「高齡」上天也創造了中國航天員的紀錄。景海鵬的搭檔是38歲的航天員陳冬。
此次神舟十一號載人升天的重要任務當然是科學研究,首先是航天探索的技術嘗試和檢驗,如航天器的交會、對接,一方面地面人員將根據兩個飛行器軌道的偏差來控制飛船變軌,經過若干次修正讓飛船一點一點接近天宮,直到相距約50公里的位置;在對接過程中,兩個航天器的相對速度要從之前的每秒7.8千米降到每秒0.2米,同時采用全新升級的「對接天眼」——光學成像敏感器(CRDS),以便讓兩個重達8噸多的飛行器既快又嚴絲合縫地對接到一起。
此外,神舟十一號的主要任務之一是開展航天員在太空中期駐留試驗,檢驗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對接體對航天員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員執行飛行任務的能力,實際上也是太空中的人體生命科學研究。
太空生命科學研究在此次還有新的內容,由香港中學生設計的實驗項目「太空養蠶」將隨神舟十一號進入太空進行。這一實驗是要證明,在失重情況下蠶吐出的蠶絲是否會比較粗,韌性較強,因而可應用於不同范疇,例如制作航天服。
所有這些研究既是純粹的科學研究和太空探索,但同時在客觀上又是太空探索和科學研究的競爭。
在中國的探索之前,1983年美國總統里根首先提出了國際空間站(ISS)的設想,後來共有16個國家參,於1993年完成設計,開始實施。這16個國家中,既有美國、俄羅斯、加拿大和歐洲航天局的比利時、丹麥、法國、德國、意大利等國,也有南非、巴基斯坦、馬來西亞等國家,唯獨沒有中國。
在國際空間站籌劃建設之初,美國就反對邀請中國參與,理由是太空空間站技術有軍事用途,反對中國加入。到了2011年,美國國會又通過一項法案,以國家安全的理由,禁止美國與中國的航空航天計劃有任何接觸,中國被擋在國際空間站門外。2015年美國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國際沖突與合作研究所又發布了一項「中國夢,太空夢」的報告,報告的結論之一是,中國正通過其太空項目,將自己轉化成一個軍事、經濟、技術大國,並以犧牲美國領導力作為代價,這對美國利益有很嚴峻的影響。
然而,把中國全面阻隔在空間探索之外既不現實,也根本做不到。因為科學研究和太空探索需要全球科研人員的合作,尤其是在展望未來移民太空之時,國界、國籍、意識形態和種族的分界將全面消失和根本不起作用,因為,太空這樣的多維空間沒有有形的界線。
2003年,中國第一次把宇航員(楊利偉)送入太空,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能把人送入太空的國家,之後又有多名男女航天員進入太空。接着中國掌握了太空行走和軌道對接技術,建立了自己的「小型空間站」——天宮二號,成為全球第三個擁有獨立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此外,中國也向月球發射了好幾個飛行器,並計劃發射火星探測器。
現在,中國又要在自己的「小型空間站」上進行航天之外的生命科學研究,雖然目前還趕不上國際空間站的生命科學研究,例如國際空間站上已經種植出了蔬菜,並且宇航員已經在試吃,還有在對小鼠進行骨骼肌萎縮的研究,以便通過這樣的研究找到阻止宇航員在經歷太空旅行之後以及未來人類移民其他星球所必然要發生的骨骼肌萎縮的方法,但是,中國的迎頭趕上只是時間問題。在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對接之前,2016年4月6日,中國的實踐十號衛星還搭載了牛、羊等家畜的體細胞、干細胞、精子等材料進入太空進行家畜航天生物育種實驗。
面對世界上第三個能把人送上太空的中國和第三個能建造空間站並能實施飛行器空間對接的國家,他人的封鎖已經完全沒有意義了,而且,當中國的技術和太空科學研究更有成果後,會有更多的人主動前來合作以開展更為廣泛和有利於所有人的研究。
更重要的是,到了太空之後,國家的邊界和國籍就自動消失了,最明顯的存在和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合作才能完成研究並保證無論是航天員還是研究人員,抑或未來的移民的安全和生存。
來源:中國網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