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67P周圍發現大量氧氣:並不意味存在生命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11-05 09:37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借助“羅塞塔”號彗星探測器,天文學家近日對彗星67P地表的岩層和冰層進行研究,發現67P上存在大量氧,這一重大驚人發現將挑戰太陽系起源理論。科學家表示,雖然地球上的氧氣主要來自於微生物和植物,但最新發現並不意味彗星67P上一定存在生命。
去年,由歐洲航天局發射的“羅塞塔”號彗星探測器成功登陸彗星67P,科學家發現該彗星周圍包含有大量氧。這一重大驚人發現或令科學家重新思考太陽系起源理論,但是這一發現並不意味那裏存在生命。操控“羅塞塔”號彗星探測器的專家發現,在環繞67P/楚留莫夫-格拉西孟柯彗星的大氣中,氧是第四種最常見的氣體,其它三種成分分別為水蒸氣、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根據現有理論,氧氣的活躍度很高,不可能如此大量地單獨存在。科學家認為,在漫長的時期裏,彗星67P的氧可能會與氫結合形成水。“羅塞塔”號上“羅辛納”質譜儀首席研究員卡瑟琳-艾爾特韋格教授表示:“我們從未想到過,氧可以在數十億年時間裏‘存活’下來,並且不與其它物質結合反應。”
雖然地球上的氧氣主要來自於微生物和植物,但最新發現並不意味彗星67P上一定存在生命。相反,科學家相信,彗星67P的氧起源時間很早,甚至先於太陽系形成。據推測,高能粒子撞擊太陽系出生地中的冰粒,釋放出氧。太陽系的出生地是暗星雲,它是星際雲的一種,密度足以遮蔽來自背景的發射星雲或反射星雲的光,或是遮蔽背景的恆星。在《自然》期刊發表的研究報告中,研究人員表示,彗星67P生於46億年前,從那時起氧就存在於彗星核中,並一直保存下來。艾爾特韋格教授補充:“氧以古老物質存在的證據,可能令一些太陽系形成的理論模型遭到質疑。”
2014年11月份,“菲萊”探測器脫離“羅塞塔”號登陸彗星,該項探測任務創造歷史性紀錄。“菲萊”彈跳登陸67P地表后,落在一峭壁側壁或隕石坑岩壁腳下。盡管“菲萊”與地球保持斷續聯絡,但還是為科研人員收集了大量數據。今年上半年,“菲萊”發回的數據顯示,這顆遙遠的彗星曾經可能是兩個分離的冰球。借助“羅塞塔”號探測器,科學家觀測到彗星67P擁有獨特的“橡皮鴨”外形,然而卻對其如何形成這種奇特外形迷惑不解。如今,通過研究“羅塞塔”號發回的高清圖像,研究人員發現,這顆彗星的兩個冰球有不同的組成成分。彗星67P由一大一小兩個分離瓣組成,中間由一個細“脖頸”相連,每個球都有“洋蔥”一樣的層狀結構。義大利帕多瓦大學地質學家馬提奧-麥西羅尼教授與同事一起研究,結果發現大瓣是由厚650米的岩層組成,而小瓣的情況則不同。結合考慮彗星67P的引力數據,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發現意味67P是由遠古時代兩顆分離的彗星低速相撞而成的。他們指出,這些直徑為2公里的小彗星在穿越太陽系的過程中,逐漸聚積質量而成。麥西羅尼教授:“從圖像中明顯可以看出,兩瓣的外層包裹物都成獨特的層狀,我們推測地表下的數百米處也是這種情況。你可以想像成一個洋蔥,我們認為,這兩個大小不一的洋蔥瓣在結合前是各自生長的。”
運用“羅塞塔”號搭載的光學光譜儀與紅外成像系統,科學家拍攝到了大量圖像,鑒別出67P地表上100多個地形,以及隕石坑岩壁和坑洞中暴露的物質平行層。此外,科學家還對彗星進行了三維建模,用來確定山坡的傾斜方向,並以可視化方式明山坡是如何延伸進入地下區域。研究人員發現,彗星的每瓣都包裹這些物質層。麥西羅尼教授:“根據這一線索,我們可以初步確定彗星的兩瓣是分離的。之后,我們又發現在靠近彗星頸部的地方,這些物質層都是朝反方向傾斜,這進一步證實了我們的推斷。為了確證這一結論,我們還在整個重構出的彗星表面,對其獨立地貌的局域引力和指向之間的關係進行了考察,結果發現物質層形成的角度符合引力作用方向。”
借助三維模型,研究小組還計算出了每個物質層所在位置上的引力強度和方向。在一種模型中,研究人員將彗星看作單個整體,質量中心靠近頸部。在另一種模型中,研究人員將彗星看作兩個單個彗星,每個都擁有各自獨立的質量中心。研究小組發現,對於兩個單獨天體的模型而言,給定物質層的方向與局域引力方向接近垂直,而單個整體彗核模型則並非如此。麥西羅尼教授補充:“我們從該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彗星頭部和身體包裹的物質層很早就獨立形成,之后兩個天體才碰撞合併,並且這一定是一場低速碰撞,才得以保存這種有序地層。”有關兩顆小彗星碰撞形成67P的具體時間,科學家目前尚不清楚。
“羅塞塔”號發回的數據顯示,彗星67P擁有自身的地質活動。在彗星67P上,獨特的水循環導致地表噴射出水蒸氣,從而形成異常侵蝕,這種侵蝕繼而影響了彗星獨特形狀的形成。“羅塞塔”號還在彗星地表探測到有機分子痕跡,有機分子是生命形成的必要基礎成分。通過這些最新發現,科學家不但確定了彗星67P的兩瓣是獨立形成的,還推斷它們有類似的形成過程。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天體物理比恩-戴維森補充:“兩瓣之間驚人的結構相似性意味,盡管它們起初的形成都是獨立的,但必定是在類似的吸積過程中形成的。在之前的飛掠任務期間,我們也在其它彗星表面觀測到分層現象,這表明它們都經歷過形成過程。”
最后,研究團隊指出,雖然侵蝕作用並非彗星雙瓣外觀的根本成因,它的確在彗星的進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地表結構中的局域變化,或許是由彗星地表形成的冰的不同升華速率造成的。霍爾格-塞爾克斯是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光學光譜儀與紅外成像系統首席研究員,他表示:“自我們第一次觀測到這顆彗星的奇特外觀以來,它的形成原因就成了我們一個主要研究課題。目前,多虧這項詳細研究,我們可以確切地,它是一顆‘相接雙星’。”“羅塞塔”號項目科學家馬特-泰勒補充:“這一研究結果增加了我們對彗星形成和進化過程的了解。‘羅塞塔’號將繼續對該顆彗星進行為期一年的觀測,盡可能多地搜集天體資料,並探尋它在太陽系歷史中的地位。”(彬彬)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